伊阙之战,战国中后期的转折点,秦国一统天下的开端

商鞅变法之后的秦国,国力固然是大增,但也并不是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对于山东六国有绝对优势,灭国如摧古拉朽一般,相反,秦国与山东六国之间是经过了长时间的拉锯征战,最后到了秦昭王时期才显示出明显的优势。而伊阙之战可以说是决定了秦国优势地位的关键一战,是战国中后期的转折点,也是秦国一统天下的开端

伊阙之战,战国中后期的转折点,秦国一统天下的开端

吞并巴蜀,秦国国力迈上新台阶

公元前316年的时候,地处四川盆地的巴蜀两国相互攻击,请求秦国主持公道。而秦国此时正在跟韩国交战。针对这一情况,张仪的建议是所谓的“王业”道路,联合魏楚两国,攻取韩国的新城、宜阳,兵临周天子国都,“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于天下,天下莫敢不听”。周王室是天下的名利所在,争夺周王室可以可以一举博取王者的名声,反之远征巴蜀这样的夷狄地区,就背离了“王业”道路;

另外一条路是司马错建议的趁机兵出巴蜀,其依据就是“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这样一来可以一举达到“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四海而天下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附也,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说白了就是占领巴蜀这样的所谓的夷狄地区,不会引起山东六国的注意,却可以一举扩充自身的兵力财力、战略纵深。而如果听从张仪的主张,虽然博得了一时的名声,却也会成为众矢之的,促使山东六国齐心合力攻伐秦国。

不得不说,司马错的建议是老成谋国,张仪作为一名出色的外交家,战略规划并不是他的强项,务实的秦惠王采纳了司马错的建议,拿下了巴蜀两地。这样一来,巴蜀两地的物资人员可以源源不断的供给秦国,加上自身已有的关中平原,秦国国力迈上了新的台阶。

伊阙之战,战国中后期的转折点,秦国一统天下的开端

张仪与秦惠文王剧照

外交加战争,削弱最强对手楚国

在楚怀王当政早期,当时的楚国是诸侯中最大的国家,也是当时物产最丰富、人口最众多、军队最强盛的国家,与先后崛起的齐秦并列为三大强国,再加上楚怀王早起任用屈原等人进行改革,大败魏国,一举成为山东六国合纵攻秦的盟主,虽然最终合纵为秦所破,但是齐楚之间一直是盟友关系,并联手攻取秦国的曲沃,斩断了秦国东出的触角。

公元前312年秦国想要攻击齐国,却顾虑齐国和楚国的同盟关系。秦国为了挑拨齐楚关系,张仪出使楚国欺骗楚怀王要其以和齐国断交的代价换取秦国割让六百里商於之地。贪心的怀王中计,与齐国断交后却只得到六里地。恼羞成怒的楚怀王,发兵攻打秦国。此时的楚国已经撕毁了与齐国的盟约,被秦国将领魏章大破于丹阳。不甘失败的楚怀王再召集全国的部队,发动进攻,却再惨败于蓝田。不久之后,韩魏也趁机进攻楚国在中原的领土。

此时可以说,秦国的战略已经初步达成,楚国已经成了秦齐韩魏共同的敌人,国力已经大不如前。接着张仪凭着三寸之舌,已经分别说动山东六国同意他的连横策略。至此可以说山东六国的命运很大一部分已经掌握在了秦国手上,秦国跟每个国家都签订了友好条约,那个强大了就联合其他的攻击之。如意算盘打得非常好,可是这时发生了一件政治黑天鹅事件,秦惠王去世了,秦武王即位。本来说好的连横也就瓦解了。

伊阙之战,战国中后期的转折点,秦国一统天下的开端

秦武王尚武,属于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那一类人,他要是在位,很有可能把前朝积攒的家底给败光了,幸运的是公元307年在洛阳举鼎的时候他被砸死了。他的弟弟赢稷在母亲芈八子和舅舅魏冉的帮助下登上了王位,是为秦昭王。秦昭王年幼,政事掌握在太后芈八子和丞相魏冉手中。并且以雷霆手段镇压了反叛的秦国公子,并趁机一并清除了惠文皇后,武王后的一众势力。由于芈八子是楚国人,此时秦国和楚国有了一段蜜月期,双方在黄棘会盟,秦国甚至把上庸归还给楚国。

作为成熟的政治家,芈八子和魏冉这么做并不全是为了所谓的故国亲情,秦国与楚国修好,是因为秦国内部还不稳定,同时也是为了在之后对韩魏的战争中有一个稳固的后方,不久之后秦国挥师东进,韩魏震服。这时,在秦国做人质的楚国太子杀了一个秦国官吏,逃跑回了楚国,秦国以此为借口,联合联合韩、魏、齐三国出兵攻打楚国,在垂丘大败楚军。杀死一个人何至于出兵讨伐一个国家,很明显是韩魏臣服,后顾无忧,要进一步削弱楚国,之后秦国又设计抓捕了楚怀王。

至此,楚国楚国从一个可以与秦国比肩的强国彻底沦为了一个空有其表的大国,韩魏也已经早已被秦国欺负怕了,眼看秦国一家独大。可此时却发生了一件差点扭转历史进程的事件。

伊阙之战,战国中后期的转折点,秦国一统天下的开端

政治强人田文,差一点逆转历史

孟尝君田文是齐国的贵族,是齐威王的孙子、齐宣王的侄子,早年他依仗父亲留下的丰厚资产,在封地薛邑广招各国人才,门下有食客数千。秦昭王一方面求贤若渴,想将他招揽到秦国来,另一方面也不希望同为强国的齐国有这样一个政治强人,到了秦国之后,秦昭王便翻脸了,想要杀掉他,幸好田文的门客多,靠着鸡鸣狗盗,好不容易逃回了齐国,自此孟尝君对在秦国的遭遇耿耿于怀,一心想要报复秦国。

公元前298年,田文的机会来了,在他的斡旋之下,齐、魏、韩三国达成一致联合攻秦,由名将匡章统帅联军,前后有三年之久,先是攻到秦国的函谷关,驻屯大军,加以封锁,之后赵、宋两国也参加,最后终于攻入函谷关,一直打到了盐氏,也就是今天的运城地区。本来这是一个山东各国灭亡秦国的天赐良机,可是由于联军相互猜忌、燕国趁机攻击齐国等原因,在秦国把武遂归还韩国,把封陵归还魏国之后,田文与秦议和,放弃了灭亡秦国的良机。这一次也就成了山东六国联军唯一一次攻入函谷关的战役。

虽然,联军撤退了,但是知晓秦国厉害的韩魏两国趁机派重兵封锁函谷关,加上武遂、封陵两个地区也被割让。至此秦国东进策略受到了严重阻碍,经过长期力量积蓄的秦国当然不会束手待毙,而且经过商鞅变法的秦国体制,也不允许国家长期处于安逸状态,有仗打,才有军功,有军功才有爵位,有爵位才能翻身。可以说打仗已经深入每个秦人的骨子里。一场大战在所难免。

伊阙之战,战国中后期的转折点,秦国一统天下的开端

秦昭王剧照

伊阙之战,松散的联盟面对虎狼之师

伊阙也就是现在的洛阳龙门地区,由于封陵、武遂等地在韩魏手中,秦军无法渡黄河北上,从伊阙地区东出便可以直达韩魏腹地,新郑、大梁地区。相反对于韩魏梁国来说,伊阙丢失,两国便再也无险可守。这一战可以说是双方的生死之战,谁也输不起。

上文我们已经讲过秦国通过吞并巴蜀,增强了国力,巧用外交,削弱了强大的楚国,如今东出函谷关就是他最大的战略方向了,可是在秦国与山东六国的你来我往之间,双方互有胜负,虽然秦国单独对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压倒性优势,但是每次东出,六国就会抱团,几场仗打下来,并没有占到多少便宜,最近一次战役还差点让山东六国灭了国。憋了一口气的秦昭王和宣太后魏冉集团,誓要,打破这个平衡。

公元前294年,秦昭王派兵攻打韩国,秦国将领向寿夺取了武始,左庶长白起夺取了新城。此时命悬一线的韩国马上派出使臣,赶往魏国,请求增援。唇亡则齿寒,秦国是共同的敌人,韩、魏又有同盟关系,魏王并没有作壁上观。魏王命大将公孙喜(又名犀武)点齐人马,前去助战。于是魏、韩国君起倾国之兵对秦国进行反攻,甚至连东周也派兵加入魏、韩联军,可能他对于上次秦武王举鼎耿耿于怀吧。

伊阙之战,战国中后期的转折点,秦国一统天下的开端

白起剧照

本来秦军主将是向寿,此人长期驻守宜阳地区,对当地的山川地形相当熟悉。但是开展前夕,丞相魏冉极力举荐刚刚拿下韩国新城的年轻将领白起。鉴于魏冉的影响力和能力,秦昭王任命白起为此次战役的总指挥。此时双方力量对比是,秦军十万人左右,韩军不到十万人,魏军十五万人以上,当然周王室就可以忽略不计了。韩魏联军是秦军的两倍多。韩国方面的将军是暴鸢,魏国方面是上次进攻楚国的公孙喜。

从人数上讲,韩魏两军占尽优势,但是有时候人多并不是好事,韩魏两军貌合神离,互相推诿,谁都不想当出头鸟,都希望对方打头阵。都希望对方拼光了,自己好去捡现成的便宜。

白起打探到这个情报之后,决定采取避实击虚,各个击破的作战策略。战斗开始时,白起先设少量疑兵同韩军对阵,误以为这是主力的进攻方向 。韩国军队不知虚实,被秦国疑兵牵制,不敢轻举妄动。白起则趁机抽调自己精锐主力绕道联军后方,乘魏军不备,突然向魏军发起攻击。

伊阙之战,战国中后期的转折点,秦国一统天下的开端

商鞅剧照

魏军毫无防备,被杀得措手不及,迅即惨败。韩国军队得知其侧翼的盟友被瞬间击溃后,军心不稳。这时,韩国军队的侧翼已经完全暴露在强大的秦军主力面前。未等主帅布置,便立刻遭到秦军左右夹击,一时间,韩国军队溃败而逃。至此,胜负已定,韩军主帅暴鸢狼狈逃跑,魏军主帅公孙喜被俘虏处决。此战,白起全歼韩魏联军二十四万人,占领伊阙周边五座城池。

纵观整场战役,秦国能取得最终胜利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经过商鞅变法之后,大力奖励军功耕种,秦国国力、秦军战力大增,再加上后来吞并巴蜀,国力更上一层楼;二是秦惠文王、昭襄王两代君主英明,在攻占巴蜀、选用战将等战略决策上决断正确;三是外交手段灵活,用最小的代价将强敌楚国削弱瓦解;四是伊阙之战之前,秦君已经占领新城、宜阳地区,进退自如,在战场上有了地理优势。五是士兵战斗意志强悍,一方面是军功奖励的刺激,另一方面就是不久前秦军新败,有灭国风险,所谓哀兵必胜、知耻后勇。

六是白起超强的作战指挥能力。

伊阙之战,战国中后期的转折点,秦国一统天下的开端

伊阙之战对于秦国来说意义非凡,一是此一战消灭二十四万韩魏有生力量,在连年征战的战国时代,人口增长缓慢,这些人可是说是韩魏两国全部家底,参考之后的长平之战,四十万战士被坑杀之后,赵国一蹶不振,从此韩魏两国已经丧失了自卫能力,只能任人宰割;

二是秦国的东出通道被彻底打开,占尽了地理优势,此战之后韩魏两国完全暴露在秦军的枪口之下,时不时就会被暴打一顿,连拔数城。三是秦国发掘了白起这个战神,在此后的数年里,丞相魏冉与大良造白起配合,先后发动鄢郢之战、华阳之战、长平之战,整个战国中后期,战役死亡人数有两百多万,白起一人就包揽了一百多万,大大的增加了秦国的人口和疆域,为以后的大统一奠定了基础。

由此可以说伊阙之战是决定了秦国优势地位的关键一战,是战国中后期的转折点,也是秦国一统天下的开端。

参考文献:《资治通鉴》《史记》《战国策》《战国史》《秦将白起与伊阙之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