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闕之戰,戰國中後期的轉折點,秦國一統天下的開端

商鞅變法之後的秦國,國力固然是大增,但也並不是像人們想象的那樣,對於山東六國有絕對優勢,滅國如摧古拉朽一般,相反,秦國與山東六國之間是經過了長時間的拉鋸征戰,最後到了秦昭王時期才顯示出明顯的優勢。而伊闕之戰可以說是決定了秦國優勢地位的關鍵一戰,是戰國中後期的轉折點,也是秦國一統天下的開端

伊闕之戰,戰國中後期的轉折點,秦國一統天下的開端

吞併巴蜀,秦國國力邁上新臺階

公元前316年的時候,地處四川盆地的巴蜀兩國相互攻擊,請求秦國主持公道。而秦國此時正在跟韓國交戰。針對這一情況,張儀的建議是所謂的“王業”道路,聯合魏楚兩國,攻取韓國的新城、宜陽,兵臨周天子國都,“據九鼎,按圖籍,挾天子以令於天下,天下莫敢不聽”。周王室是天下的名利所在,爭奪周王室可以可以一舉博取王者的名聲,反之遠征巴蜀這樣的夷狄地區,就背離了“王業”道路;

另外一條路是司馬錯建議的趁機兵出巴蜀,其依據就是“欲富國者務廣其地,欲強兵者務富其民,欲王者務博其德”。這樣一來可以一舉達到“拔一國而天下不以為暴,利盡四海而天下不以為貪,是我一舉而名實附也,而又有禁暴止亂之名。”。說白了就是佔領巴蜀這樣的所謂的夷狄地區,不會引起山東六國的注意,卻可以一舉擴充自身的兵力財力、戰略縱深。而如果聽從張儀的主張,雖然博得了一時的名聲,卻也會成為眾矢之的,促使山東六國齊心合力攻伐秦國。

不得不說,司馬錯的建議是老成謀國,張儀作為一名出色的外交家,戰略規劃並不是他的強項,務實的秦惠王採納了司馬錯的建議,拿下了巴蜀兩地。這樣一來,巴蜀兩地的物資人員可以源源不斷的供給秦國,加上自身已有的關中平原,秦國國力邁上了新的臺階。

伊闕之戰,戰國中後期的轉折點,秦國一統天下的開端

張儀與秦惠文王劇照

外交加戰爭,削弱最強對手楚國

在楚懷王當政早期,當時的楚國是諸侯中最大的國家,也是當時物產最豐富、人口最眾多、軍隊最強盛的國家,與先後崛起的齊秦並列為三大強國,再加上楚懷王早起任用屈原等人進行改革,大敗魏國,一舉成為山東六國合縱攻秦的盟主,雖然最終合縱為秦所破,但是齊楚之間一直是盟友關係,並聯手攻取秦國的曲沃,斬斷了秦國東出的觸角。

公元前312年秦國想要攻擊齊國,卻顧慮齊國和楚國的同盟關係。秦國為了挑撥齊楚關係,張儀出使楚國欺騙楚懷王要其以和齊國斷交的代價換取秦國割讓六百里商於之地。貪心的懷王中計,與齊國斷交後卻只得到六里地。惱羞成怒的楚懷王,發兵攻打秦國。此時的楚國已經撕毀了與齊國的盟約,被秦國將領魏章大破于丹陽。不甘失敗的楚懷王再召集全國的部隊,發動進攻,卻再慘敗於藍田。不久之後,韓魏也趁機進攻楚國在中原的領土。

此時可以說,秦國的戰略已經初步達成,楚國已經成了秦齊韓魏共同的敵人,國力已經大不如前。接著張儀憑著三寸之舌,已經分別說動山東六國同意他的連橫策略。至此可以說山東六國的命運很大一部分已經掌握在了秦國手上,秦國跟每個國家都簽訂了友好條約,那個強大了就聯合其他的攻擊之。如意算盤打得非常好,可是這時發生了一件政治黑天鵝事件,秦惠王去世了,秦武王即位。本來說好的連橫也就瓦解了。

伊闕之戰,戰國中後期的轉折點,秦國一統天下的開端

秦武王尚武,屬於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那一類人,他要是在位,很有可能把前朝積攢的家底給敗光了,幸運的是公元307年在洛陽舉鼎的時候他被砸死了。他的弟弟贏稷在母親羋八子和舅舅魏冉的幫助下登上了王位,是為秦昭王。秦昭王年幼,政事掌握在太后羋八子和丞相魏冉手中。並且以雷霆手段鎮壓了反叛的秦國公子,並趁機一併清除了惠文皇后,武王后的一眾勢力。由於羋八子是楚國人,此時秦國和楚國有了一段蜜月期,雙方在黃棘會盟,秦國甚至把上庸歸還給楚國。

作為成熟的政治家,羋八子和魏冉這麼做並不全是為了所謂的故國親情,秦國與楚國修好,是因為秦國內部還不穩定,同時也是為了在之後對韓魏的戰爭中有一個穩固的後方,不久之後秦國揮師東進,韓魏震服。這時,在秦國做人質的楚國太子殺了一個秦國官吏,逃跑回了楚國,秦國以此為藉口,聯合聯合韓、魏、齊三國出兵攻打楚國,在垂丘大敗楚軍。殺死一個人何至於出兵討伐一個國家,很明顯是韓魏臣服,後顧無憂,要進一步削弱楚國,之後秦國又設計抓捕了楚懷王。

至此,楚國楚國從一個可以與秦國比肩的強國徹底淪為了一個空有其表的大國,韓魏也已經早已被秦國欺負怕了,眼看秦國一家獨大。可此時卻發生了一件差點扭轉歷史進程的事件。

伊闕之戰,戰國中後期的轉折點,秦國一統天下的開端

政治強人田文,差一點逆轉歷史

孟嘗君田文是齊國的貴族,是齊威王的孫子、齊宣王的侄子,早年他依仗父親留下的豐厚資產,在封地薛邑廣招各國人才,門下有食客數千。秦昭王一方面求賢若渴,想將他招攬到秦國來,另一方面也不希望同為強國的齊國有這樣一個政治強人,到了秦國之後,秦昭王便翻臉了,想要殺掉他,幸好田文的門客多,靠著雞鳴狗盜,好不容易逃回了齊國,自此孟嘗君對在秦國的遭遇耿耿於懷,一心想要報復秦國。

公元前298年,田文的機會來了,在他的斡旋之下,齊、魏、韓三國達成一致聯合攻秦,由名將匡章統帥聯軍,前後有三年之久,先是攻到秦國的函谷關,駐屯大軍,加以封鎖,之後趙、宋兩國也參加,最後終於攻入函谷關,一直打到了鹽氏,也就是今天的運城地區。本來這是一個山東各國滅亡秦國的天賜良機,可是由於聯軍相互猜忌、燕國趁機攻擊齊國等原因,在秦國把武遂歸還韓國,把封陵歸還魏國之後,田文與秦議和,放棄了滅亡秦國的良機。這一次也就成了山東六國聯軍唯一一次攻入函谷關的戰役。

雖然,聯軍撤退了,但是知曉秦國厲害的韓魏兩國趁機派重兵封鎖函谷關,加上武遂、封陵兩個地區也被割讓。至此秦國東進策略受到了嚴重阻礙,經過長期力量積蓄的秦國當然不會束手待斃,而且經過商鞅變法的秦國體制,也不允許國家長期處於安逸狀態,有仗打,才有軍功,有軍功才有爵位,有爵位才能翻身。可以說打仗已經深入每個秦人的骨子裡。一場大戰在所難免。

伊闕之戰,戰國中後期的轉折點,秦國一統天下的開端

秦昭王劇照

伊闕之戰,鬆散的聯盟面對虎狼之師

伊闕也就是現在的洛陽龍門地區,由於封陵、武遂等地在韓魏手中,秦軍無法渡黃河北上,從伊闕地區東出便可以直達韓魏腹地,新鄭、大梁地區。相反對於韓魏梁國來說,伊闕丟失,兩國便再也無險可守。這一戰可以說是雙方的生死之戰,誰也輸不起。

上文我們已經講過秦國通過吞併巴蜀,增強了國力,巧用外交,削弱了強大的楚國,如今東出函谷關就是他最大的戰略方向了,可是在秦國與山東六國的你來我往之間,雙方互有勝負,雖然秦國單獨對任何一個國家都有壓倒性優勢,但是每次東出,六國就會抱團,幾場仗打下來,並沒有佔到多少便宜,最近一次戰役還差點讓山東六國滅了國。憋了一口氣的秦昭王和宣太后魏冉集團,誓要,打破這個平衡。

公元前294年,秦昭王派兵攻打韓國,秦國將領向壽奪取了武始,左庶長白起奪取了新城。此時命懸一線的韓國馬上派出使臣,趕往魏國,請求增援。唇亡則齒寒,秦國是共同的敵人,韓、魏又有同盟關係,魏王並沒有作壁上觀。魏王命大將公孫喜(又名犀武)點齊人馬,前去助戰。於是魏、韓國君起傾國之兵對秦國進行反攻,甚至連東周也派兵加入魏、韓聯軍,可能他對於上次秦武王舉鼎耿耿於懷吧。

伊闕之戰,戰國中後期的轉折點,秦國一統天下的開端

白起劇照

本來秦軍主將是向壽,此人長期駐守宜陽地區,對當地的山川地形相當熟悉。但是開展前夕,丞相魏冉極力舉薦剛剛拿下韓國新城的年輕將領白起。鑑於魏冉的影響力和能力,秦昭王任命白起為此次戰役的總指揮。此時雙方力量對比是,秦軍十萬人左右,韓軍不到十萬人,魏軍十五萬人以上,當然周王室就可以忽略不計了。韓魏聯軍是秦軍的兩倍多。韓國方面的將軍是暴鳶,魏國方面是上次進攻楚國的公孫喜。

從人數上講,韓魏兩軍佔盡優勢,但是有時候人多並不是好事,韓魏兩軍貌合神離,互相推諉,誰都不想當出頭鳥,都希望對方打頭陣。都希望對方拼光了,自己好去撿現成的便宜。

白起打探到這個情報之後,決定採取避實擊虛,各個擊破的作戰策略。戰鬥開始時,白起先設少量疑兵同韓軍對陣,誤以為這是主力的進攻方向 。韓國軍隊不知虛實,被秦國疑兵牽制,不敢輕舉妄動。白起則趁機抽調自己精銳主力繞道聯軍後方,乘魏軍不備,突然向魏軍發起攻擊。

伊闕之戰,戰國中後期的轉折點,秦國一統天下的開端

商鞅劇照

魏軍毫無防備,被殺得措手不及,迅即慘敗。韓國軍隊得知其側翼的盟友被瞬間擊潰後,軍心不穩。這時,韓國軍隊的側翼已經完全暴露在強大的秦軍主力面前。未等主帥佈置,便立刻遭到秦軍左右夾擊,一時間,韓國軍隊潰敗而逃。至此,勝負已定,韓軍主帥暴鳶狼狽逃跑,魏軍主帥公孫喜被俘虜處決。此戰,白起全殲韓魏聯軍二十四萬人,佔領伊闕周邊五座城池。

縱觀整場戰役,秦國能取得最終勝利有以下幾方面原因,一是經過商鞅變法之後,大力獎勵軍功耕種,秦國國力、秦軍戰力大增,再加上後來吞併巴蜀,國力更上一層樓;二是秦惠文王、昭襄王兩代君主英明,在攻佔巴蜀、選用戰將等戰略決策上決斷正確;三是外交手段靈活,用最小的代價將強敵楚國削弱瓦解;四是伊闕之戰之前,秦君已經佔領新城、宜陽地區,進退自如,在戰場上有了地理優勢。五是士兵戰鬥意志強悍,一方面是軍功獎勵的刺激,另一方面就是不久前秦軍新敗,有滅國風險,所謂哀兵必勝、知恥後勇。

六是白起超強的作戰指揮能力。

伊闕之戰,戰國中後期的轉折點,秦國一統天下的開端

伊闕之戰對於秦國來說意義非凡,一是此一戰消滅二十四萬韓魏有生力量,在連年征戰的戰國時代,人口增長緩慢,這些人可是說是韓魏兩國全部家底,參考之後的長平之戰,四十萬戰士被坑殺之後,趙國一蹶不振,從此韓魏兩國已經喪失了自衛能力,只能任人宰割;

二是秦國的東出通道被徹底打開,佔盡了地理優勢,此戰之後韓魏兩國完全暴露在秦軍的槍口之下,時不時就會被暴打一頓,連拔數城。三是秦國發掘了白起這個戰神,在此後的數年裡,丞相魏冉與大良造白起配合,先後發動鄢郢之戰、華陽之戰、長平之戰,整個戰國中後期,戰役死亡人數有兩百多萬,白起一人就包攬了一百多萬,大大的增加了秦國的人口和疆域,為以後的大統一奠定了基礎。

由此可以說伊闕之戰是決定了秦國優勢地位的關鍵一戰,是戰國中後期的轉折點,也是秦國一統天下的開端。

參考文獻:《資治通鑑》《史記》《戰國策》《戰國史》《秦將白起與伊闕之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