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从小说到电影,揭开信件带来的爱情启示

张爱玲说:喜欢一个人,会卑微到尘埃里,然后开出花来。”

在小说《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中,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就讲述了这样一个爱得卑微的女人,她对爱情的执念,让她的一生透出飞蛾扑火般的凄凉。

《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从小说到电影,揭开信件带来的爱情启示

小说采用因果线性结构和倒叙的方式,以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推动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为我们徐徐展开,一个女人对男主R先生不同时期的爱恋。

在信中,女人几次提到“我爱你,但与你无关”,这不仅仅是在表达爱意,更是在阐述自己的爱情观。

这样的爱情观,体现出女人内心的“自尊感”,她追求爱情中的平等地位,并肯定自己在爱情中的价值。只是,她在不断追逐爱情的过程中,逐渐丢失了自我。

《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从小说到电影,揭开信件带来的爱情启示

陌生女人对爱情的执念,体现的是潜意识里的“恋父情结”

《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从小说到电影,揭开信件带来的爱情启示

女人在13岁第一次见到R先生时,就产生了一见钟情的爱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

作者用听觉、嗅觉和触觉,三种不同的感知,来循序渐进地剖析女人细腻的爱恋情感。

  • 第一次是“听”:一连三天,你的屋里都传出音乐声和很多人的笑声,你好像只是一种声音,像音乐一样温柔,笑声一样快乐。
  • 第二次是“闻”:走进房间,我闻到了你的味道,烟的味道,让我感到一股昏沉的幸福。
  • 第三次是“抚”:我的手轻轻地落下,指尖抚过沙发的扶手,走过书架,将手翻过来,手背一路滑过那些童年曾见过的厚重的书。
《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从小说到电影,揭开信件带来的爱情启示

自从接触了R先生,女孩的内心也发生了变化,她开始每天练字,认真读书,并注重自己的形象,拒绝穿带有补丁的衣服。

女孩极度渴望了解R先生的世界,她亲吻他摸过的门把手,捡他用嘴唇碰过的烟头,傻傻地守候他屋子里亮着的灯。

《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从小说到电影,揭开信件带来的爱情启示

而对于这一切,R先生浑然不觉。

我们不仅要问,为什么女孩对R先生的爱恋如此卑微又执着呢?

书中这样解释的:

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母亲是个忧郁的胆小妇人,靠着养老金度日,对我也不是很关心。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女孩对R先生的爱恋,与她童年时期缺乏父爱有很大关联,她内心渴望父爱的温暖,并将这样的情感,折射到符合心中父亲形象的R先生身上。

心理学家佛洛伊德认为,当一个人因本身心理上的需求,不能达成目的时,就会改由其他方式来弥补这一缺陷,以减轻内心的焦虑,建立自尊感,这样的心理也称之为“代偿机制”。

这种“代偿机制”一旦形成,女人对R先生就产生了严重的依赖心理,变得非常偏执,就如她在信中所说:你是我的一切,而别人只不过是我生命边上轻轻擦过的路人。

《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从小说到电影,揭开信件带来的爱情启示

这样的爱恋,在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中也可以看到,玛蒂达自小在亲情缺失的家庭成长,她在遇到安静沉稳的里昂时,便将自己的爱恋寄托在他的身上。

哪怕跟里昂在一起时危险万分,但她依然享受跟他在一起的每一刻,并努力模仿里昂的行为,尝试将自己融进他的生活。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一个人在童年时期父爱的缺失,都会使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不停地寻找父亲的替代品。

不管是《来信》里的女人,还是《杀手》里的玛蒂达,与其说她们在与男主的接触中,表现出对爱情的执念,不如说是她们潜意识里对“恋父情结”的渴求。

《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从小说到电影,揭开信件带来的爱情启示

从小说到电影,男女视角的不同,所呈现出的爱情观也不一致

《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从小说到电影,揭开信件带来的爱情启示

《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在2004年,被徐静蕾导演拍成电影,小说与电影在呈现叙述上,分别站到了男性和女性两个不同的视角。

小说作家茨威格站在男性的角度,由R先生对这封信感到好奇而展开,故事借由他的口吻而叙述,他成为故事的揭发者,带领读者一起打开故事的谜底。

在男性视觉下,女人的爱情成为一种仰慕,就如信中所说:

我这一生都是为你而活着,就算你对我一无所知,但我还是要把对你的爱表达出来,我是属于你的,我无怨无悔。

这种谦卑的爱情观,波伏娃的《第二性》书中是这样解释的:女人将爱情视作自己的整个生命,将情欲上升为精神追求,并在其中找到快乐,让自己的压力得到释放。

《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从小说到电影,揭开信件带来的爱情启示

小说中体现出的男性视点,跟作者茨威格身处的年代也有关系,他生活在男权主义盛行的战乱时期,女性地位则在无意识中被弱化。

而徐静蕾在改编电影时,另辟蹊径,将故事的视角放到了女性身上。

她站在女人的角度来叙述故事的情节,并有意弱化了男主R先生的形象,整个故事围绕女人的情感来进行,阐述的爱情观是:我爱你,但与你无关。

这样的爱情观,带有一种独立的精神。

《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从小说到电影,揭开信件带来的爱情启示

在电影中,女人喜欢R先生,但从不去向他倾诉或暗示爱意,她认为爱一个人,与你爱的那个人无关,所以无权用爱去束缚和要求对方。

她能够自觉意识到自己在爱情中主体身份,不仅观察R先生,也审视自己,以一种爱但不自卑的姿态,来追求自己在爱情中的平等地位。

这样的视角,将观众带入到她的情感世界中,一同来感受她的执著和坚忍。

拜伦曾说:“男人的爱情,是与男人生命不同的东西,女人的爱情却是女人的整个生命。”

小说和电影两种不同的视角,也对观众产生了对爱情观的不同见解,并由此引发对剧中主人公行为的思考。

《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从小说到电影,揭开信件带来的爱情启示

真正好的爱情观,都懂得“爱别太满”,而这,才是信件给我们带来的爱情启示

《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从小说到电影,揭开信件带来的爱情启示

作家苏芩曾说:“爱一个人最好的方式,就是经营好自己,给对方一个优质的爱人,而不是拼命对一个人好。”

爱情,应该是互动的,单向付出的爱情看上去很可敬,却实在令人害怕。

想一想,一个女人从13岁开始暗恋你,直到生命的结束,在数十年间,她一直以爱的名义紧盯你,并生下你的孩子,而你毫不知情,这样的爱不由让人感到一种沉重。

罗兰·米勒曾经在《亲密关系》里写到:“对于男女爱情中的关系,从人际关系科学的角度来讲,最好的方式是保持适当的空间。”

日本学者司马正次也在说起爱情时,用“鱼缸理论”为我们做了剖析:

对待爱情和婚姻,很多时候就如同照顾鱼缸中的观赏鱼,水太清,鱼就到处乱撞打架,水太浊,鱼就死了。必须在里面放一些假山,种一点水草,这样才能给鱼留有空间、保持新鲜,自由自在地摇摆出绚烂的生命力。”

不管是在恋爱期,还是婚姻中,男女之间都要保持相处的平衡感,如果一方付出过度,不懂拒绝,便容易不被另一方珍惜。

因为不善于“拒绝”的女人,会让男人看不到她的底线和原则,从而也不会用心去顾及她的感受。

《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从小说到电影,揭开信件带来的爱情启示

就如小说中的R先生,他对女人的招之即来,并没有珍惜之意,而只是把她当作一个普通的舞女,在欢聚一夜后,往她的衣服口袋里塞了几张钞票,以求得自己心理的平衡。

而他从来不知道,这个女人对他的爱有多刻骨铭心。这也是女人在失去孩子后,决然放弃生命的原因,因为她始终都没有得到过R先生的爱。

看到最后,我终于明白,在人的一生中,不管是你爱的还是爱你的,遇到的人都只是你生命的过客,不要把幸福寄托在其他任何人身上。

而这,也是《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作者茨威格想要给予我们的爱情启示:爱别太满,物极必反。

真正好的爱情观,是情感和精神的独立,而不是依附他人。只有先好好爱自己,才会获得对方的尊重和爱慕,从而拥有自己幸福的爱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