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士雲遊之隴東行

仲夏時節,山城重慶早已酷暑難耐,遠在甘肅的好友盛情相邀—去他家避暑!於是,我們背起行囊,一路向西,倉皇逃離了火爐!


經過一個多小時的飛行,飛機正點平穩的降落在陝西咸陽國際機場。

因這次出行的目的地是探訪遠在甘肅平涼的老友,所以經咸陽而不入西安。暫且把登華山,觀兵馬俑,逛回民街,聽秦腔,拜黃帝陵,看壺口瀑布,感受革命聖地延安,都留在以後的計劃裡了!

趁著等車的間隙,在機場品嚐了陝西最負盛名的biangbiang面!這個字,在《新華字典》裡查不到,是漢字裡筆劃最多的一個字,共56畫。相傳是因面與面板摔打撞擊發出biangbiang的聲音而得名。

隱士雲遊之隴東行

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

三千萬老陝齊吼秦腔,

吃一老碗biangbiang面喜氣洋洋,

油潑辣子少了嘟嘟囔囔!

biangbiang面與重慶小面的區別在於:其面更筋道,更彈性,味道更簡單粗暴。在滿足了對biangbiang面所有的想象之後,登上了去平涼的長途客車。

與山青水秀的重慶的水潤相比,黃土高坡更多了些粗獷豪放的乾澀!

隱士雲遊之隴東行

隱士雲遊之隴東行

廣袤的塬上,收割麥子基本上都是機械化了。

隱士雲遊之隴東行

隱士雲遊之隴東行

收割完畢的麥田,有如油畫一般的感覺。

隱士雲遊之隴東行

一路上,獨具特色的清真寺很多。

隱士雲遊之隴東行

經過四個小時的顛簸,終於平安到達平涼!

好友早已等候在路邊,一陣握手寒暄,就上了朋友的車,沿鄉道一路前行。

隱士雲遊之隴東行

路邊巳廢棄的窯洞,讓人不禁想起了王寶釧苦守寒窯十八年,終於等得丈夫薛平貴榮歸的偉大的愛情故事。

好友家的大門充滿了西北農村的淳樸大氣,透露出主人生活的富裕。

隱士雲遊之隴東行

與好友結婚時住的窯洞,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如今,那破敗的窯洞被賦予了新的用途:成了羊圈、雞舍,四周還種上蔬菜。

隱士雲遊之隴東行

熱情好客的西北人,準備了一大桌菜餚,並拿出自釀的紅酒,招待遠道而來的我們。老友相見,我用那椒鹽嘉陵江普通話過招,交流還是沒有問題。對於南方人來講,雖主食大米,但麵食也能對付,何況朋友做的是讓人垂涎的、極具地方特色的麵食:

隱士雲遊之隴東行

生動形象的褲帶面。

隱士雲遊之隴東行

雞血面。

隱士雲遊之隴東行

揪面。

隱士雲遊之隴東行

其他麵點。

酒足飯飽後,泡上香茶,坐在皓月當空、涼風習習的院壩,聽朋友講述塬的故事:黃土高原,海拔1200左右,當地人稱頂上為原(塬),底下為川,從底下川到頂上原(塬)稱為山。也許是由於海拔的緣故,這裡很是涼爽!這個“原”,並不是通常認為的平原,而是“塬”的另一寫法。塬是西北黃土高原因流水沖刷而形成的桌狀高地,四邊陡,頂上平。關於黃土高原的形成,學術界早有定論,在這裡我們不表。

說實話,我還是好運連連,在塬上的流連中,竟然見到一處烽火臺遺址。

隱士雲遊之隴東行

據史料記載,鎮原縣位於甘肅省慶陽市西南部,東鄰延安,南眺西安,西接蘭州,北界銀川。古時是“北控大漠,南屏關中”的戰略要地,“襟帶秦、涼,擁衛畿輔,關中安定,繫於此地”。因此地處宋夏邊界地帶的鎮原是重要的戰略要地。為抵抗和防範西夏入侵,范仲淹老先生任慶州知州時,就在鎮原境內修築了許多城寨,今天我們看到的烽火臺遺址,就是那個年代修建的。傳說這烽火臺還與穆桂英有關:當年楊家將也在此守衛過大宋的疆土……

關於烽火臺,我一直是在圖書上看見,或者是在影視上看見,這次親眼所見,並且還登上去,真是太幸運了!!

隱士雲遊之隴東行

這顆古楊樹已有上百年曆史了,三個成年人才能合抱。歷經風霜仍傲然屹立,象一位武士,守候在這蒼涼的塬上!

隱士雲遊之隴東行

當過知青的我,對當地的風土人情甚感興趣,看這甘肅農村的大背兜,不同於四川的背兜,它僅一根帶子;

隱士雲遊之隴東行

筐,你知道是做什麼用的嗎?

隱士雲遊之隴東行

隱士雲遊之隴東行

這個是幾乎全國農村都要用來裝糧食的簸箕;

隱士雲遊之隴東行

色彩豔麗的虎頭鞋,小孩穿上據說還可以避邪喲!

隱士雲遊之隴東行

塞滿喬麥皮的虎頭枕,功用和虎頭鞋一樣喲!

隱士雲遊之隴東行

集上正在做土菸絲生意的老哥們!

短暫而又愉快的一週結束了。離別之際,我不由得想起了李白的《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