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吉喆:風雨如磐七十載 復興之路譜華章

思響哥薦:


從封閉落後邁向開放進步,從溫飽不足邁向全面小康,從積貧積弱邁向繁榮富強,70年來,全國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艱苦奮鬥,取得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偉大成就:

國內生產總值:1952年僅679億元,2018年超過90萬億元,增長174倍;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56年僅98元,2018年達28228元;

貧困人口:新中國成立初期,人民貧困如洗;2018 年末,農村貧困人口減少至1660萬人。

風雨如磐七十載,成就來之不易,經驗彌足珍貴。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展望未來,如何抓住戰略機遇期,建設一個更加強大、愈加自信的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兼國家統計局局長、黨組書記寧吉喆日前在《人民論壇》刊發署名文章並發表觀點,一起來看!

特稿 | 寧吉喆:風雨如磐七十載 復興之路譜華章

新中國成立後,中華民族開啟了走向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偉大征程。七十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心、迎難而上、開拓進取、奮力前行,從封閉落後邁向開放進步,從溫飽不足邁向全面小康,從積貧積弱邁向繁榮富強,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七十年來,我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綜合國力顯著增強

新中國誕生之初,我國經濟底子薄、基礎差,1952年國內生產總值僅679億元。70年來,經過長期努力,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快速發展,2018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超過90萬億元,按不變價計算比1952年增長174倍,年均增長8.1%,其中1979—2018年年均增長9.4%。

人均發展水平持續提高。2018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64644元,按不變價計算比1952年增長70倍;據世界銀行統計,我國人均國民總收入(GNI)達到9470美元,比1962年增長134倍,已由低收入國家跨入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

財政實力大為增強。2018年,我國財政收入由1950年的62億元增加到183360億元,年均增長12.5%,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保障改善民生等提供了重要的資金保障。外匯儲備躍居世界第一。1952年末,我國外匯儲備僅為1.08億美元,外匯嚴重短缺。2018年末,我國外匯儲備已達30727億美元,連續13年穩居世界第一。

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2018年,我國佔世界經濟總量的比重由1978 年的1.8%上升至15.9%,2010年開始,我國經濟總量連續9年位居世界第二位。1979—2018年,我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達 18.7%,近年來我國貢獻率達30%左右,居世界第一。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積極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全球治理體系變革中貢獻了中國智慧,展現了大國擔當

特稿 | 寧吉喆:風雨如磐七十載 復興之路譜華章

七十年來,我國社會生產力大幅提升,發展物質技術基礎日益雄厚

科技實力由弱變強。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國科技發展水平落後,科技人員短缺。70年來,我國科技投入強度明顯提高,科技創新產出大量湧現,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作用不斷增強。2018年,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19657億元,比1995年增長55.4倍,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達到2.19%,接近發達國家水平。2018年末,我國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11.5件。近年來,我國在載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探測、量子科學、超級計算等諸多領域取得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

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升。70年來,我國糧食總產量由1949年的11318萬噸提高到2018年的65789萬噸,農業機械總動力由1952年的18萬千瓦提高至2018年的10億千瓦,有力保障了國家糧食安全。目前,我國穀物、肉類、花生、茶葉、水果等產品產量穩居世界第一。

工業服務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工業服務業部門單一、發展水平低。70年來,我國工業發展大踏步向前,服務業實現長足進步。目前,我國已成為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200多種工業品產量居世界第一,製造業增加值自2010年起穩居世界首位。2018年,我國鋼材產量11.1億噸,比1949年增長8503倍;水泥產量22.1億噸,增長3344倍。2018年,第三產業增加值達到469575億元,比1978年實際增長51.0倍,年均增長10.4%,國民經濟第一大產業地位不斷鞏固。

基礎設施建設實現躍升。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礎設施十分落後,難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70年來,我國交通運輸體系不斷完善,能源供給能力明顯增強,通信設施水平全面提升。2018年末,我國鐵路營業里程比1949年末增長5倍,公路里程增長59倍,定期航班航線里程增長734倍,郵政營業網點增長9.4倍。2018年,我國能源產量折標準煤達到37.7億噸,比1949年增長158倍;移動寬帶用戶達到13.1億戶,基本建成全球最大的移動寬帶網。

特稿 | 寧吉喆:風雨如磐七十載 復興之路譜華章

七十年來,我國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發展協調性明顯增強


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農業佔比較高,工業和服務業相對薄弱。1952年,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分別為 50.5%、20.8% 和 28.7%。70年來,隨著經濟發展水平提高,工業化城鎮化推進,第二、三產業佔比不斷上升。農業的基礎地位進一步鞏固,製造業水平持續提高。近年來,服務業快速發展,已經佔據國民經濟“半壁江山”,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引擎。2018年,第一、二、三產業比重分別為7.2%、40.7% 和 52.2%,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 4.2%、36.1% 和 59.7%。

需求結構趨於協調。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經濟總量小,需求結構很不穩定。70年來,我國需求結構不斷調整,逐步改變過度依賴單一需求拉動的局面,消費、投資、出口“三駕馬車”協調拉動經濟增長的格局逐步形成。尤其是,近年來我國內需特別是消費拉動作用顯著增強,增長的可持續性不斷提升。2018年,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 108.6%,其中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76.2%,日益成為經濟增長的“穩定器”和“壓艙石”。

城鄉區域發展差距逐步縮小。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城鄉地區之間差距很大。70年來,一系列重大區域發展戰略推出實施,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東北振興、東部率先發展等先後落地,近年來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一體化紮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穩步實施,城鄉區域發展差距逐步縮小。2018 年,中部、西部地區生產總值佔全國的比重分別為 21.1% 和 20.1%,分別比 2000 年提高 1.9 和 2.7 個百分點。2018 年,我國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為 2.69,比 2013 年下降 0.12

生態文明建設成效凸顯。20 世紀 70 年代,我國開始推進環境保護工作,80 年代將環境保護列為基本國策,90年代制定可持續發展戰略,黨的十八大以來綠色發展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生態文明建設進一步加強。2018 年,水電、核電、風電、太陽能等清潔能源消費量佔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為 22.1%,比 1978 年提高 15.5 個百分點 ;森林覆蓋率為22.96%,比 1976 年提高 10.26 個百分點。

特稿 | 寧吉喆:風雨如磐七十載 復興之路譜華章


七十年來,我國貿易大國地位日益鞏固,全方位開放新格局逐步形成


進出口規模躍居世界前列。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進出口規模極為有限。1950 年我國進出口總額僅為 11.3 億美元。70 年來,尤其是 2001 年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我國對外貿易快速發展。2018 年,貨物進出口總額達到 4.6 萬億美元,比 1978 年增長 223 倍,連續兩年居世界首位 ;服務進出口總額7919億美元,比1982年增長168倍,居世界第二。

“引進來”規模明顯擴大。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利用外資渠道少,規模小。70 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對外開放擴大,投資環境持續優化,我國利用外資規模大幅增加,日益成為吸引全球投資的熱土。2018 年,我國實際使用非金融類外商直接投資 1350 億美元,比 1983 年增長 146倍,年均增長 15.3%,連續兩年成為全球第二大外資流入國 ;1979—2018 年,累計吸引外商直接投資(不含銀行、證券、保險領域)20343 億美元。

“走出去”步伐明顯加快。近年來,隨著對外開放擴大和共建“一帶一路”深化,我國企業對外投資呈現新局面。2018年,我國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1205億美元,比2003年增長41.3倍,年均增長28.4%;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56個國家非金融類直接投資為156億美元,佔非金融類對外投資總額的13%。

特稿 | 寧吉喆:風雨如磐七十載 復興之路譜華章

七十年來,我國社會事業繁榮發展,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升

教育水平大幅提高。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教育水平低下,人口文化素質差,全國 80% 以上人口是文盲。70 年來,基礎教育不斷完善,高等教育逐步加強,國民受教育程度持續提高。2018 年,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 94.2% ;普通本專科在校學生 2831 萬人,比 1978 年增長 32 倍 ;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達到 48.1%,高於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 ;15 歲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 1982 年的 5.3 年提高到 9.6 年。

文化事業繁榮興旺。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文化事業發展落後,難以滿足群眾精神文化需要。70 年來,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文化事業發展取得明顯成績。2018 年末,全國共有公共圖書館 3176 個,比 1949 年增長56.7 倍 ;電視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達到 99.3% ;全年出版各類圖書 100.1 億冊(張),比 1950 年增長 36 倍。文化軟實力逐步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2018 年末,全球 154 個國家(地區)建立了 548 所孔子學院和 1193 個孔子課堂。

醫療衛生長足進步。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醫療衛生條件很差,群眾健康狀況低下。70 年來,醫療衛生投入不斷加大,醫療科技水平迅速提高,醫療衛生體系建立健全。2018 年末,全國共有醫療衛生機構 99.7 萬個,比 1949 年末增長 271 倍;衛生技術人員 953 萬人,增長 17.9 倍。居民健康狀況顯著改善。

居民預期壽命由新中國成立初的35歲提高到2018年的77.0歲,嬰兒死亡率由新中國成立初的200‰下降到2018年的6.1‰。

體育事業蓬勃發展。70年來,我國群眾體育廣泛開展,競技體育不斷取得突破,從中國奧運史上金牌“零”的突破到成功舉辦北京奧運會再到冬奧會成功申辦,我國體育事業快速發展。1949—2018年,我國運動員共獲得世界冠軍3458個。近年來,體育產業快速發展,促進群眾體育開展,全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1.6平方米以上,近4億人經常參加體育鍛煉。

七十年來,我國民生保障不斷加強,群眾獲得感穩步提升

就業規模顯著擴大。1949年末,全國城鄉就業人員僅1.8億人,城鎮失業率高達 23.6%。70 年來,通過大力發展經濟,實施擴大就業政策,我國就業狀況明顯改善。2018 年末,我國就業人員增加到 7.8 億人,城鎮調查失業率、登記失業率分別為 4.9% 和 3.8%。近年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蓬勃發展,第三產業、中小微企業和民營經濟吸納就業規模顯著提升。2013—2018 年,我國城鎮新增就業連續6年超過1300萬人。


居民收入消費持續增加。1956年,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98 元,人均消費支出僅88元。70年來,我國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消費結構不斷優化。2018 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8228元,比 1978 年實際增長24.3倍 ;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為19853元,實際增長19.2倍 ;全國居民恩格爾係數為28.4%,降低35.5個百分點。

社會保障不斷加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我國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建立,覆蓋面持續擴大。2018年末,全國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41902萬人,比 1989年末增加36192萬人;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超過9億人,醫療保險覆蓋超過13億人,基本實現全民醫保

貧困人口大量減少。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貧困問題突出,人民貧困如洗。70 年來,我國扶貧開發力度不斷加大,成效持續顯現。2018 年末,我國農村貧困人口減少至 1660 萬人,貧困發生率降至 1.7%,比 1978 年降低 95.8 個百分點。我國已經成為首個實現聯合國減貧目標的發展中國家,對全球減貧貢獻超過 70%。

特稿 | 寧吉喆:風雨如磐七十載 復興之路譜華章

七十年發展成就來之不易,為我們積累了彌足珍貴的發展經驗

一是堅持和加強黨對經濟工作領導。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本質特徵,也是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沿著正確軌道前進的根本保障。歷史實踐證明,堅持和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有利於充分發揮黨在經濟建設中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有利於凝聚共識、形成合力,成功戰勝經濟運行中的各種風險挑戰。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進一步加強,形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有力地指導了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實踐,為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根本政治保證。

二是堅持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是治國安邦的根本之策。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際出發,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歷程,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經濟社會發展奇蹟。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堅持新發展理念,推動經濟邁向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我國發展取得新的歷史性成就。

三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新中國成立以來,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地區各部門積極擴大就業,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大力發展民生事業,不斷完善社會保障,有力促進人民生活的改善,得到了廣大群眾的擁護支持。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深入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加大生態環保投入,補齊民生短板,有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四是堅持全面深化改革。改革是我國發展的根本動力。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圍繞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為核心,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由點到面、由局部到全國,不斷破除計劃經濟體制束縛,逐步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黨的十八大以來,改革呈現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縱深推進的嶄新局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實施,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主要領域改革主體框架基本確立,經濟發展動力不斷增強。

五是堅持擴大對外開放。實踐證明,開放是我國經濟實現繁榮發展的關鍵一招。通過實施對外開放,打開國門搞建設,主動融入經濟全球化,不斷擴大對外開放領域,提升對外開放水平,我國實現了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歷史性轉變,為經濟社會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進一步完善對外開放戰略佈局,紮實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以更深層次、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贏得國際競爭的主動,為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展望未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持續推進,發展潛力巨大,我們對建設一個更加強大的中國充滿信心。但也要看到,前進的道路不會一帆風順,仍面臨諸多風險挑戰。

我們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繼續開拓創新,堅持實幹興邦,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努力!

來源 | 《人民論壇》10月下

原文美編 | 李祥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