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發現罕見旅遊新景點――壺穴地貌。座標:商洛市丹鳳縣鞏家灣

陝西發現罕見旅遊新景點――壺穴地貌。座標:商洛市丹鳳縣鞏家灣
陝西發現罕見旅遊新景點――壺穴地貌。座標:商洛市丹鳳縣鞏家灣

壺穴( pot—hcle)又稱甌穴。指基岩河床上形成的近似壺形的凹坑,是急流漩 渦夾帶礫石磨蝕河床而成。壺穴集中分佈在瀑布、跌水的陡崖下方及坡度較陡的急灘上。類似的地形也可出現在冰川底床上,由冰水沖蝕造成,特稱之為冰川鍋。

特點

壺穴因河水急流中常有渦流伴生,礫石便挖鑽河床,河流中斷層、巖性不同或是跌水的下方在水流的磨蝕作用下,往往形成很深的坑穴。由於水流中攜帶的礫石對坑穴的側壁進行不斷刮擦,使得坑穴壁光滑如鏡,其形似井,地貌學上稱之為壺穴;壺穴由於造形特殊,素有「石面桶」之稱。

成因與發育條件

成因

壺穴是在河流上游經常出現的一種地理特徵。由於雨水令河水流量增加,帶動上游的石塊向下遊流動,當石塊遇上河床上的岩石凹處無法前進時,會被水流帶動而打轉,經歷長時間後將障礙磨穿,形成一圓形孔洞,稱為壺穴。

發育條件

首先是巖性。這裡的花崗岩為中粗粒的花崗岩,且縱向、橫向、水平三組節理(即裂縫)發育。河水夾帶砂石很容易在節理面上產生磨蝕而形成壺穴。

其次是該地地處東南沿海,受夏季風的影響,年降雨量豐富。這樣.河流的流水就豐富,其侵蝕力就大,也就是就流水產生的漩渦攜帶砂石對河床基岩的磨蝕能力就越強大,壺穴也就易於產生。尤其是在瀑布、跌水、陡崖下方等地更是壺穴集中分佈的地帶。

最後是風化作用。壺穴中往往有藻類、草本、灌木以及小樹生長。它們在生長過程中分泌的有機物質,對壺穴的內部進一步地進行生物風化,促進了壺穴的向深、向寬的方向發展。[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