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分钟!“抢”回一条生命

“清创包”“手术灯”……一名护士手擎两只应急灯当无影灯,一名护士百米冲刺从抢救室到手术室取器械,外科专家主动当起助手……

“血管找到了!”随着文登整骨医院骨手外科专家、副院长隋海明的低语,在场所有人长舒一口气。

8分钟,抢回了一条生命!

文登整骨医院里通过一场8分钟的“就地手术救援”,为一名被3吨重物砸伤的患者“搏”出一条生路。

事情还得从几天前的一个中午说起。在一阵急促的120急救车鸣笛声中,一名男性重症创伤患者被紧急转诊到文登整骨医院。和以往不同,这次接诊让文登整骨医院陷入了两难抉择的“困境”。

患者张某当日上午在工作时不慎被3吨重的重物砸伤骨盆、头部及右手,受当时病情所限,病人先被紧急送往事发地附近的一家医院,后被建议转院至文登整骨医院救治。在转运途中,患者出现了意识丧失,呼之不应。到文登整骨医院时,患者血压仅为77/48mmHg,瞳孔散大固定,处于濒临死亡状态。

“第一感觉就是患者有大血管损伤,严重失血。这时候最好的确诊办法是做动脉血管造影,但是患者的病情已经不允许再搬动。”整骨医院急诊室接诊医生说。经过请示,多学科会诊机制当即启动。

争议随之出现。参加会诊的部分医生提出,病人死亡几乎已成定局,如果坚持冒风险救治,一旦出现问题,一场医疗纠纷可能无法避免。此时,摆在整骨医院面前“最明智”的选择似乎是——让病人转院,或和家属沟通放弃。

一边是患者生命,一边是医院和医生的名誉,如何选择?在生命面前只有担当,文登整骨医院业务副院长邵诗泽说:“建议转院对我们是‘安全’了,但无法保证患者在转送途中安全。更何况,这是一条生命,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能放弃!”

此时,正在手术室的隋海明接到抢救通知,冲到抢救室。用最短的时间弄清病人的基本情况,隋海明当即决定用急诊室的彩超确定血管损伤出血位置。但局部组织肿胀严重,彩超无法清楚显示,隋海明当机立断——就地切开组织、结扎血管。

在场的所有人都为隋海明捏了一把汗。在损伤不明确的情况下实施血管结扎,面临着一旦切开,如果血管已经回缩至腹腔,病人还是死亡。病人的病情已不容多想,按常规将病人搬运至手术室已不可能,手术只能在抢救室进行。

由此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惊心动魄的场景。找到并结扎血管,意味着患者的生命基本保住,后续检查和手术可以相继进行了,“继续使用升压药、加压输血……”

患者家属拉着医生的手要下跪,被医务科主任周立波扶住,“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我们还要感谢你们家属的信任,在这次救治过程中我们还要感谢兄弟医院的全力配合。”

事后,邵诗泽说,当时,救治病人准备吻合血管,但整骨医院没有消毒好的人工血管。中心医院在接到他们求助电话后,二话不说,简单一个借条就把几万块钱的人工血管提供给病人使用。“以病人、病情为中心的理念已经根植于我们每一位医务人员的心里。”

经过一个星期的全面救治,患者病情目前已基本稳定,已能自主进食和进行基本交流。(威海日报记者 杜晓莹 通讯员 张小寒 董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