籠養肉雞的飼養管理全篇(很詳細)

第一、關鍵的第一天

我們都知道,一批雞的出欄體重和此批雞7日齡體重正相關,而個人認為決定7日齡體重的因素除雞苗的初生重外,另一個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第一天的管理,也可以這麼說:第一天對雞的一生至關重要。

一.溫度的管理:

在雞入舍以後,溫度要根據雞的表現及時上升,因為雞入籠之後第一件事就是飲水,在飲水後往往有的雞就表現出扎堆的現象,及時調整溫度,讓雞慢慢適應。

大家記住,只要雞扎堆,就說明我們的溫度(或者說雞的體感溫度,有時是我們的溼度沒有加上去,造成體感溫度上不來)還是不夠,就要繼續加溫(或加溼),直到雛雞比較鬆散的依偎(不會像大雞雖趴的那樣鬆散),說明溫度合適。

轉載 | 籠養肉雞的飼養管理全篇(很詳細)

如果第一天的溫度達不到,雞畏冷不吃不喝不活動,會直接影響雞24小時的飽食率,進而影響雛雞的均勻度和7日齡的體重。

二.水線:

水線調整到水杯底離地面1指到1指半,這個高度雛雞飲水時脖子和水線角度在45度左右,能滿足雛雞飲水的需要。

轉載 | 籠養肉雞的飼養管理全篇(很詳細)

在雛雞開始飲水後,用手電逐個查看每個乳頭的下水情況:只要水杯內有水滴,說明乳頭下水正常,如果水杯是乾的,說明乳頭有問題。

需要多說一句的是,籠養雞我們要加倍關注水線,因為網養和地面養殖,一個乳頭堵了,雞可以去另一個乳頭去喝,一條水線堵了,可以去另一條水線去喝;但是籠養只要籠裡的乳頭堵了,就會造成本籠雞缺水。

三.採食的管理:

可以用小料桶輔助開食,也可以直接用料槽開食。用小料桶開食,小料桶使用3天左右即可撤掉過渡到料槽,過長的使用會增加勞動強度並造成雞對料桶依賴。

轉載 | 籠養肉雞的飼養管理全篇(很詳細)

料槽開食可以適當增加第一次加料的厚度,以吸引雞探頭出來採食,減少採食難度,如擔心雞苗過弱,還是提倡用料桶輔助開食。

轉載 | 籠養肉雞的飼養管理全篇(很詳細)

定期檢查料桶(料槽)內料的減少情況是否正常,如果發現下料不正常,說明某些方面有問題,比如水線問題,溫度問題等。24小時飽食率應該為99%以上,也就說基本所有的雞都喝到了水,吃到了料。

四.雞洗澡的問題:

個別雛雞運輸時間過長或溫度調整不合適時,會造成雞洗澡,發現雞洗澡後應立即將其從乳頭下撥散,防止其繼續在乳頭下扎堆,洗澡嚴重者則用紙箱將其裝出,放於暖氣片處吹乾羽毛,再放入雞籠。

五.用料槽開食,擋料板要調整合適,一般2cm空隙即可,發現在籠內跑出的小雞及時將其抓回籠中,防止其在外面脫水。

轉載 | 籠養肉雞的飼養管理全篇(很詳細)

六.第一天要做安排好工作並好熬夜的準備,不能因為太累造成缺水缺料甚至鍋爐熄滅脫溫,易損壞的硬件如循環泵、溫度探頭、環控器主板等一個雞場至少要多進一套,以備不時之需。

第二、2-6天的管理

肉雞在及時喝上第一口水,吃上第一口料後,就對飲水和飼料有了條件反射,不用再擔心它不會飲水吃料,前8天的飼料我們一般採取及時添加的方式,不要控料。

2-6天中雛雞會經歷第一次通風和室內溼度的下降,個人認為第一次通風對雛雞還是有挑戰的,所以我們首先來說一說第一次通風。

一.第一次通風:

1.首次通風時間:密閉式雞舍,春秋季我們初次通風的時間一般是在第三日齡,冬季根據舍內環境和外界氣溫來把控首次通風時間,夏季,尤其是雨季,要根據室內空氣溼度來自由調整,如果舍內溼度長時間超過75%,就應該考慮及早通風,否則雞糞便內的水分來不及及時蒸發,造成雞羽毛被浸透,粘貼在身上(如下圖),同時也增加了體感溫度過高的風險。

轉載 | 籠養肉雞的飼養管理全篇(很詳細)

2.通風量:首次通風只是正常通風的預演,讓雛雞習慣空氣的流通,我們可以採取機械通風或通過開小窗來自然換氣的方式來進行,例如2萬隻雞的籠養舍,第一天用1.4米大風機的時間可以定在開5秒每300秒或1米的風扇開10秒每300秒,這裡我們就要考慮體感溫度的下降,如果雞舍內的溼度降幅超過20%,就應減少通風量(例如在32℃,溼度下降20%,體感溫度下降約3℃)。

轉載 | 籠養肉雞的飼養管理全篇(很詳細)

如果我們是單個雞舍,老闆可以根據雞舍內環境的好壞自由增減通風量,雞場通風量我們還要在最後單列出來討論,不再贅述。

二.料桶換槽料

1.第一次用料槽,我們可以適當的增加飼料的厚度並用手把飼料劃到料槽有雞的一側,讓雛雞方便採食

2.一旦開始使用料槽,就要把已經吃完的料桶撤出,不然有些雞因為依賴料桶,不會到料槽內找食。

3.把吃剩下的料面定時劃到料槽邊,讓雞從小養成吃料面的習慣。

轉載 | 籠養肉雞的飼養管理全篇(很詳細)

三.水線:

1.第三天就可以根據雛雞的身高調整水線高度,以後每2天調整一次,10天前的雛雞飲水高度不可過高,脖子與水線45度夾角即可。

2.6日齡沖洗一次水線,以後每吃一茬藥便沖洗一次,不要懶於管理,水線堵了可是一件很頭痛的事。

轉載 | 籠養肉雞的飼養管理全篇(很詳細)

四.弱雞或殘雞及時挑出淘汰,不要讓它在雞群內傳染其它健康雞。

五.溫度:每天下降0.7左右,在6日齡維持在30.5左右即可,不要不捨得降溫,過高的溫度會影響雞的採食量,導致7日齡體重不達標。

其它:3日齡通過觀察糞便,及時預防腺胃炎。在很多區域腺胃炎的發病都早於7日齡,不可掉以輕心。

第三、7日齡免疫及分群管理

7日齡免疫及分群:

一.7日齡免疫(油苗注射及活苗點眼滴鼻)對雞群是個相當大的應激,如果把應激分為5個等級(個人觀點,如下圖),免疫造成的應激可以被劃入4級。

轉載 | 籠養肉雞的飼養管理全篇(很詳細)

所以6-8日齡可以飲用維生素等來減少應激並在7日齡把雞舍目標溫度提高1℃,免疫的各種方式等,這都是老生常談的常識,不再贅述。

二.如在溫暖季節免疫,可直接在免疫時分群,建議分中上兩層,也有比較有個性的老闆在7日齡一下三層都分開,當然,這樣分在空間上有利於雞的生長並避免了第二次分群可能造成的應激,但即便是夏季,下層與中層的溫差也往往超過2℃,如果我們不能平衡下層溫差,儘量還是多費一點事,晚些再往下分群。

分群時間:夏季第一次分群7日齡即可,第二次分群也不要超過18日齡,春秋冬季等較寒冷的季節,第一次分群往往在10-14日齡之間,第二次分群在19-25日齡之間,設備先進程度不同,分群時間不同。

第一次分群各籠的雞數量:兩種方式,各有優缺點:一種是分一半到上層(或中層),這種分法雞的密度相同,雞群均勻度更高,缺點是二次分籠時要累一點。第二種是分三分之一到上層,中間分三分之二,優點是二次分群方便,缺點是密度大的層雞體重偏小,均勻度差。

我們曾經的試驗表明,上層三分之一,中層三分之二的分籠方法,在超過19日齡就會造成明顯的體重差異,個別對照組體重平均差異超過31克。

三.籠養飲水免疫要注意的問題:

如果我們在7日齡免疫選擇用飲水的方式接種新支二聯,要注意下面兩點:

1.水線有落差,並在末端使用PVC引水管的水線,應在開始控水時從末端把水放空,以控制雞群相同的渴度。

轉載 | 籠養肉雞的飼養管理全篇(很詳細)

2.在開始注入疫苗時,要把水線閥全部關閉,並從進水遠端開始注入水,逐漸向進水近端開啟,一排中先開上層,然後中層然後下層,保證每一層都能有水注入,這樣能儘可能的保證雞在短時間內接觸到疫苗。

先關閉雞舍燈光,然後讓疫苗充滿水線後再開燈也是一個不錯的方法,但要注意放出水線內的氣體。

轉載 | 籠養肉雞的飼養管理全篇(很詳細)

第四、8-12日齡 第一淨化期的管理及用藥要點

我們都知道,肉雞免疫後處在免疫空白(窗口)期,在之後的兩週內,如新城疫、傳支等抗體低下,肉雞支原體感染幾率升高,另一方面,我們在光照、飼餵方式上的改變會造成一定的應激,所以我認為8-12日齡的管理及用藥都很關鍵,我們來逐條討論。

一、8-12日齡是淨化支原體的重要節點,我把這個時間段稱為第一淨化期。

支原體:國內某實驗室在國內部分父母代肉種雞場的採樣顯示,父母代肉種雞雞毒支原體(MG)的陽性率超過10%,而MG會垂直傳播給商品代肉雞,7日齡免疫會造成肉雞上皮細胞不完整,這也是個別雞群免疫後出現較為嚴重的呼吸道問題的重要原因,而大腸桿菌也會聯合支原體,加快支原體的傳播。

個人認為8-12日齡是淨化支原體的重要節點,此次用藥得當,可以大大減小肉雞後期呼吸道疾病如氣囊炎等的發病幾率。

二、腺胃炎預防很關鍵,也是影響肉雞一生的大事。

三、有關籠養控料:我們很多原來養過地面或網床雞的老養雞人會發現,籠養雞在控料上很難掌握,因為航車的勻料器我們不可能天天去調整,也不能打到一半今天的料就打完不打了,所以想控料有難度。這確實是在籠養雞管理中被弱化的一項。

轉載 | 籠養肉雞的飼養管理全篇(很詳細)

控料的好處就不講了,現在一般的做法是,飼料吃三分之二的時間,接下來控料三分之一時間,也就是說,料吃了4個小時(只剩極少量粉末),控料兩個小時。

四、光照:尊重事物的自然規律總是有好處的,關燈的黑暗期可以防止出現尖峰死亡綜合徵(肉雞低血糖症)的發生,減少肉雞猝死。關燈超過兩小時中間可間隔兩小時。

轉載 | 籠養肉雞的飼養管理全篇(很詳細)

五、溼度:通風逐日增大情況下,春秋冬季維持50%溼度的難度也越來越大,最方便最快捷的方法還是在地面撒水,保持地面溼潤,一方面增加舍內溼度,一方面吸附雛雞開始褪下來的絨毛,清新空氣。

第五、12-20日齡 雛雞褪毛初期的管理與第二淨化期

一.此階段的溫度與通風:營養正常的雞群一般在12-14日齡左右開始褪絨毛(如果時間延遲,說明雞體重不夠或營養不良),溫度不要下降過快,一般我們掌控在每天降低0.25度左右即可,通風量根據雞舍內的環境與外界大環境來及時調整,比如遇到大風降溫,我們可以在通風上增加的更少或者不增加,劇烈降溫時,我們甚至會減少通風。

有一位老闆,經常詢問每天雞舍內通風參數的設定與通風量的大小,我就告訴他,要根據我們在巡查雞舍時看到的具體情況如悶不悶,溫度怎麼樣,雞的表現怎麼樣,溼度如何,風速快慢等等來及時調整,第一不是說我們早上設定一個參數就一整天不用再調整;第二不能太教條。請大家相信,搬著課本、教程來養雞是養不好雞的。以現在國內的軟硬件條件來說,養雞就像“迷蹤拳”,見招拆招。

轉載 | 籠養肉雞的飼養管理全篇(很詳細)

二.法氏囊的免疫:

近幾年典型法氏囊炎的流行不是很普遍,有些地區(比如膠東),已經4-5年不再免疫法氏囊了,而且現在有不少廠家生產瞭如新流法等油苗,在 7日齡注射後不用再在14日齡免疫法氏囊,降低了免疫法氏囊激發呼吸道的風險。在此不再贅述。

三:第二次淨化期:

如果我們在第一淨化期沒有把呼吸道反應壓下,雞群內仍有超過10%的雞有甩鼻、咳嗽等表現的話,我們還要進行第二次淨化。

如果超過20天雞的呼吸道還得不到控制,就要注意是不是我們的管理出現了問題:

1.雞舍內空氣質量太差,氨味太大(只佔5%)

2.雞舍通風過大,造成部分雞感冒(佔90%

3.溼度過小(佔60%,與2可重疊出現)

四.排風扇由小換大時要注意的問題:

1.小排風扇換成大排時,可以適當把大排先遮住二分之一,逐漸過度到遮三分之一,不可操之過急,一般2.3臺左右1.1m小排可抵一臺1.4m大排風扇,3.3臺左右1m小排可抵一臺1.4米大排風扇。

2.注意負壓。

3.一般在小排換大排後雞舍會出現前端和後端的溫度波動,注意觀察,根據波動情況及時調整通風窗的大小。

個人認為,肉雞養最關鍵的就是21-30日齡之間這10天,或許其它的日齡可以決定養殖成績的好壞,這10天卻可以決定養殖的成敗。對這個觀點或許很多人反對說:我的雞總是到35天左右出問題,一到這個時候就起呼吸道,上病毒,死雞,料也吃不上去了,甚至吃料減少。

我們常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35天左右出問題的雞群往往禍根在20-30天之內已經埋下。其實很多病毒病的病原空氣裡面就有,如果我們的雞管理到位,抗體正常,不給病毒可乘之機,雞群就不會發病;反之如果我們的管理三天兩頭出問題,溫差劇烈變化,雞一直處在應激狀態,機體就會是亞健康的,不用疾病大流行,病也會找上門來。

看看下面兩圖:雞群感覺很正常,我們有沒有注意到雞亞健康的表現?

雞冠歪斜

轉載 | 籠養肉雞的飼養管理全篇(很詳細)

眼睛變形甚至有泡沫

轉載 | 籠養肉雞的飼養管理全篇(很詳細)

如果在20-30天之間出現了這些亞健康的表現,雞群往往在35天左右出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一般有兩種:第一是通風過大,第二是溫差過大。

第六、21-25日齡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一.分群要注意哪些問題:

1.春秋冬季分群往往要比夏季晚,夏季第二次分群往往在15日齡之前完成,其它三季一般在18日齡之後,最冷季又遇到冷空氣降臨時甚至要到22日齡以後。當然,如果能使下層與中層溫差小於1度,分群越早越好,分群越早,雞的受到的空間應激越小,均勻度越高,但是如果中下層溫差超過2度,我們就要適當晚分群。

2.分群后雞籠的前、後端應進行遮擋,防止底風吹到雞

3.此次分群一定要卡好每個籠的雞隻數量,寒冷季節最前和最後的雞籠可以適當多分一隻到兩隻雞。

4.寒冷季分籠後兩天溫度可以不降或提高1度。

二.通風及溫度下降問題:

1.除去炎熱季節,21-25日齡通風我還是提倡要保守一些,不要試圖把雞舍裡的環境通風通到和舍外環境一樣,既增加感冒風險,又增加了取暖費用。

2.溫度每天降0.25度左右即可

4.寒冷季分籠後兩天溫度可以不降或提高1度。

三.換料應激與腸道保健:

籠養方式與網養方式一樣,雞群接觸糞便的機會不多,所以10日齡的球蟲藥沒有必要添加(配合治療腺胃炎綜合徵除外),20日齡左右由一號破碎料換為二料顆粒時對雞群的採食習慣和腸道都是一種考驗。換料時我們會發現雞在料槽內挖坑找料面吃,走廊和糞帶上往往甩料嚴重,都是消化道出問題的表現。腸道保健這時就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七、26-30日齡:最關鍵十天之中的後五天

我常說,如果我們的雞到了30天還很健康,我們就成功99%了,當然這只是個比方,也從側面說明了為什麼我特別注重20-30日齡的飼養管理,因為這是我們肉雞養殖最關鍵的十天。雞日齡到了這關鍵十天的後五天,我們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一.溫度下降應該加快:肉雞在25日齡以後絕對增重加快,代謝更加旺盛,體重相對也比較大,這個時候溫度過高會影響採食量。此五天我們每天下降0.3度。在30日齡左右溫度降到25-25.5度左右即可。

二.通風:30日齡之前,我的通風習慣都是偏於保守的,因為我們前30天的第一要務是保證雞群的健康,30日齡以後的第一要務才是多吃多長。所以此階段的通風只要保證雞群的氧氣供應和換氣即可。關於通風的標準和參數我們會在最後幾篇詳細討論。

三.關於控料:26-30日齡是肉雞採食最旺盛的階段!很多養殖老闆最看不得雞捱餓搶料的樣子,所以也不控料了,就把料加的很多,曾經見過一個雞場,30日齡雞群超料5天,也就是30天吃了三兩半料,結果就是32日齡左右雞群就發生非典型新城疫,一直到40天出欄,雞再也沒吃到過三兩半料。這樣管理雞群是“溺愛”,對雞的成長是極為不利的,要養好雞,該狠心的時候就得狠心。

四.溼度:

在春秋冬三季,比如現在的10月份,在25日齡之後保持50%以上的溼度是很難的(地面養殖除外),保持地面溼潤是最便捷的加溼方式。

轉載 | 籠養肉雞的飼養管理全篇(很詳細)

五.用藥:27-30日齡有必要添加一次氣囊炎的藥物,這次氣囊炎的藥物有助於保證30日齡左右呼吸道健康,並能減少35日齡後肉雞肺壞死引起的死亡。

第八、肉雞30天后的“收尾工作”

如果您的雞群30日齡了,呼吸道正常吃料正常,那恭喜您,已經成功90%了。我們在最後10天應該注意哪些關鍵管理,保證打一個體重大、料肉比低的勝仗呢?

一.降溫,降溫,降溫!

我在到養殖場或是養殖戶服務時,經常發現兩個奇怪的現象,而且這兩個現象是同時出現:30日齡後,一是雞群溫度降不下來,二是雞群吃料上不去,雞群看著也正常。讓老闆們很頭疼。其實這兩個是相關聯的。實驗表明,30日齡後,尤其是35日齡後舍溫達到26℃以上就會明顯影響採食量。但是很多老闆在習慣了30日齡之前的保溫管理之後,往往會有管理上的慣性,溫度降一降,就害怕是不是降多了,通風是不是太大了,是不是會把雞感冒了。

30-35日齡,我們要堅持每天降溫0.3℃,35日齡以後,每天降溫0.5℃,在40日齡左右降到19-21℃即可,咬著牙把溫度降下來,採食量自然而然也就上去了。

轉載 | 籠養肉雞的飼養管理全篇(很詳細)

二.35日齡前還要堅持控料,35日齡後放開採食

和我們上次說到的情況相同,我們控料一定要堅持到35日齡,不然突然放開採食會加重腸道及內臟負擔,影響“吊架子”,還容易出現非典型新城疫。

三.關注腸道健康。

不客氣地說,很多雞場30日齡後因為腸道問題浪費的飼料比雞群在小時候一天吃的料都多,30日齡後飼料轉化率低,是造成最終出欄料肉比高的一個重大原因。

應對:33-35日齡使用一次球蟲+腸炎的藥物,調整一下腸道。

四.及時清理水線!

經過30多天的使用,由於藥物載體、藻類滋生等原因,很多水線乳頭都出現“微堵”的現象,水線乳頭出水量低於40毫升/分鐘時就會影響肉雞採食量,這是指的單個乳頭,肉雞35日齡後越來越快來懶,在一個乳頭喝不到足夠水時,在短時間內不會去另一個飲水,會影響飼料的轉化。

應對:每用一次藥物就衝一次水線,每三天晚間用6-7小時有機酸飲水,對清理水線乳頭有很好的作用。


(免責聲明:部分內容來源於互聯網的分享、摘錄,如果文章、圖片、視頻等信息侵犯了您的權益,請及時私信,我們會第一時間處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