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遇到瓶頸期怎麼辦?

g_Bye、


攝影遇到瓶頸期怎麼辦?



攝影的瓶頸期,通俗的說:是指初級攝影者在進入攝影門一段時間後出現了停滯不前的現象的時期。這個時期裡,攝影者似乎“迷失”了拍攝的創新方向,難以突破自身已有的攝影格局,達到新的高度。時常表現為:攝影激情依在,拍片多是舊框。構圖用光都熟,少了融會貫通運用。觀賞看片都明白,自身用時卻失靈等等。攝影瓶頸期是每一個攝影人都會遇到也需要經歷的過程。跨過這個過程,就能更上一層樓,逐步形成自身特有的攝影風格。那麼,怎麼才能突破這瓶頸期呢?
其實,突破攝影瓶頸期的實質,是“攝影眼力”綜合提升的一個過程。也是攝影人自身掌握的技能技法綜合運用,融會貫通的整合提升過程。攝影人的“攝影眼力”的培養與提升,需要注重培養“有意識”的攝影創作習慣。這是一種帶有自我強迫的意識行為。貫穿於:從拍攝創作起到作品完成的整個過程。即:1,拍攝起初(1)是什麼引起我的拍攝慾望,想要表達什麼?(2)用什麼樣的構圖光影來突出被攝主體?(3)有什麼細節需要注意,拍攝的最好時間節點在哪?2,拍攝結束(1)拍攝結果有沒有達到預期?為什麼沒有達到?哪兒可以改善?(2)還有哪些(如構圖用光)方面需要提高加強。這種“有意識”的習慣養成,有益於在不斷的自我對比,反省,感悟中積累提升“攝影眼力”,並將這種有意識的“攝影眼力”深植於拍攝者的拍攝創作的潛意識之中,形成敏銳的觀察能力與果斷的拍攝能力,形成具有拍攝者自身特質的攝影風格,受益終身。


提升“攝影眼力”,突破攝影瓶頸期,可以從哪些方面進行呢?下面就結合本人自身的感受,說說怎麼去解讀這“多拍,多看,多學習”。

1,多拍,實拍出真知。這裡的“多拍”不應簡單的理解是:“多量”的拍攝,而應該是有“質量”的拍攝。處在攝影瓶頸期的攝影人,簡單的量化拍攝已經不是所需要的,需要的是更多的有意識有質量的拍攝。這就要時刻提醒自己在拍攝創作中控制好按快門節奏(有意識的放慢)。攝影中有句老話:“換個角度拍拍”,就是提醒我們在拍攝過程中多角度的觀察安排(構圖)畫面,力求拍攝出更具有感染力的片子。這自覺培養所形成的良好的拍攝意識與習慣,是提升“攝影眼力”的一個基本點。。“一多二慢三變化”,是我對“多拍”的解讀和感受。



2,多看。是一種觀摩也是一種學習與感悟的過程。這裡的“多看”應是與多感悟相聯繫且“感悟”為先的。學攝影初期,我們觀摩圖片多是先直奔構圖用光而去,卻少有去感受所觀摩圖片傳導出的更深層的主題內容。我們都明白這樣一句話“構圖是為內容服務”的,但真遇上了卻時常的只注重了顯現的構圖用光,卻忽視了隱性的內容主題。因而,對處在攝影瓶頸期的攝影人來說,“多看”應以多感為先,先感受所觀摩作品來帶的主題內容,然後再去品味拍攝者是通過怎樣的構圖用光來為突出主題服務的,逐步領悟“構圖為我所用又不為其所困”之精妙所在,融會貫通。“多看,感悟為先”,是我對“多看”的解讀與感受。

3,多學習,這適合每個階段攝影人。拍到老,學到老。學習的內容和途徑有很多,這裡想說的是其中一個方面,重視有效的(線下)影友,團隊的交流討論活動。這是研究自己和借鑑他人(作品)提升“攝影眼力”的好方法好途徑,是個很好的相互學習的過程。許多的攝影心得是在與影友夥伴們對攝影作品的探討與爭論中領會與感悟到的。這對初級攝影愛好者和處在攝影瓶頸期的攝影人來說,時常有著開悟的幫助。“與其獨樂樂,不如眾樂樂”,這是我對“多學習”的解讀與感悟。
突破攝影瓶頸期的過程,是“攝影眼力”由量變到質變的提升過程,也是攝影人自身所掌握的攝影技能技法的綜合運用的整合與提升過程。這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沒有捷徑,只有踏實的在拍攝實踐中通過感悟,積累,融會貫通來達到。

(原創圖文,分享實拍感受,謝謝您的觀看支持與鼓勵)尊重原創,請勿搬運抄襲!


閒人小攝fjsm


我愛好攝影,報了老年大學攝影班,三年上了不到十節課,一直在自己不斷練習中。

我沒有理論,只有實踐。

我的經歷是:

一. 多看

我在qq空間建了人物、動物、風景三個欣賞圖冊,收集上千張優秀作品,反覆觀看、品味,找出它們的美點供我採用、供我參考、供我模仿、幫我提高。

二. 多交流

現在是全民攝影,拍攝的人很多 ,遇到一起就交流交流,吸取有用的經驗。

一次拍虞美人花,一位老師就告訴我,逆光拍很美。以後,凡花瓣透光性比較好的,一律逆光拍攝。

一次拍人物,一位老師就告訴我,拍人物要注意背景,頭上不能有樹幹等直立的東西。我拍攝時就注意背景的選擇。

……

三. 多練習

我是天天拍,走哪拍哪,萬事萬物都是我拍攝對象。

拍完自己審視,自己總結提高。

四. 多分享

不怕丟面子,自己認為有意義的片子,就發到朋友圈、qq空間、優酷、美篇、今日頭條等我能進去的平臺。

一是促進自己繼續努力,二是從點擊贊率獲取動力。

我只知道多拍多練開開心心,不知道什麼瓶頸。

我會繼續努力的!


QQm悠然


我曾經也有相同的困惑。幾天以前我10天過了4個《今日頭條》攝影方面的優質問答。後來覺得自己就是一個攝影愛好者。頭條裡,攝影方面高手如雲!不敢在攝影領域班門弄斧,來這裡只希望多向高手學習。現在跑生活領域去混了,攝影僅是生活愛好中的一部分,希望能在生活領域的廣闊空間,多認識一些朋友。


Tiger62


如果將攝影看做是一種修行,那麼,就要持之以恆,靜下心來,去用鏡頭捕捉身邊的一草一木,一物一景。既有宏觀上的取捨,亦有微觀上的採擷,長此以往,我們的困惑會逐漸消匿。另外,可以制定一個長期關注選題,堅持拍下去。特別是紀實題材的人和事,拍下去就一定有所收穫。再者,可根據不同季節,不同時令制定拍攝方案,關注鄉土發展變化,關注身邊的生活,切勿捨近求遠,以為期盼的美景都在遠方,那是很不切合實際的。

其實,遇到瓶頸期是很正常的。竊以為瓶頸期可以分為技術和選題兩種。攝影是一門學問,具有很強的技術要求。只有掌握了機子的性能特點,才能夠較好的把握拍攝技法,創作出具有藝術性的作品來。這當中就是實現由技術到藝術的轉變,這是瓶頸期,需要自我的提升突破。當完全把握了拍攝的技術要領,又會遇到題材的困惑,這也是很正常的。大千世界裡,選擇自己可拍的事物,的確也是困惑的事情。什麼可以拍,什麼值得拍,我們應多做些思考,倘若這些問題能夠迎刃而解了,攝影的瓶頸期就會取得突破,好作品或許就離我們不遠了。





鄉土畫語


攝影遇到瓶頸期,拍出來的照片都和以前的雷同,感覺沒有什麼新意。這時候我們可以暫停拍攝,給自己充一下電,找幾本攝影書籍學習,推薦以下幾本攝影書籍:《美國紐約攝影學院攝影教材》、《美國攝影用光教程》和《熱靴日記》等。 通過學習,對比自己以前拍攝的照片,找出自己有哪幾方面的不足,然後再在實踐中運用學到的這些理論知識。

多到蜂鳥網和色影無忌等攝影論壇發帖討論,學習別人精彩的攝影作品,探討攝影的技法,才能使自己的攝影水平得到提高。

嘗試對新題材的拍攝,比如風景,人像,生態等。根據攝影的題材,適當的增加一些鏡頭,比如拍風景就用超廣角鏡頭;拍人像,使用大光圈的鏡頭;拍生態就使用長焦鏡頭和微距鏡頭。題材多了,要想拍出好的照片就更加容易多了。








黃老萬


攝影遇到瓶頸期怎麼辦?瓶頸期這個問題相信大家都遇到過,在一段時間內停滯不前的拍攝思路和手法技巧會給自己學習攝影的熱情帶來不少消極的影響。攝影遇到了瓶頸期該如何突破?

1、換一種拍攝題材

在拍攝過程中遇到遇到瓶頸。我們可以來嘗試的改變是什麼?可以考慮我們現在所拍攝的題材,是不是應該換一換了。

假如我們一開始可能只對人物感興趣,那麼這個時候我們是否可以考慮換一個拍攝的題材,我們去拍拍風光或是拍拍紀實,在這個過程中,雖然題材有所差別。但是這樣的一個改變過程,其實也是我們綜合能力提升的一個很好的一個方法,在這樣的改變中,我們也會不斷的去發現自己之前有過的一些問題,畢竟我們所拍攝的題材,很多東西都是不分家的,主題的表現、主體的把握,所有技術的這種控制都是不變的,那麼通過題材的改變,會增加我們對攝影的這個樂趣,有了這個興趣以後,或許我們在拍攝的時候能夠發揮出我們自己都想不到的一些潛力。

2、換一種拍攝角度

我們在不改變不改變自己拍攝的題材的話,可以嘗試從我們平常拍攝的題材當中去改變一些我們習以為常的一些視角,哪怕是我們拍攝這樣題材的角度,我們換個角度來拍攝的時候呢,會看到不一樣的世界,他會充滿新的感覺,比如說我們一開始用的是一個長焦鏡頭進行拍攝,這時我們改換為廣角或者是魚眼鏡頭透視的效果,他得出的這種視覺感受,那肯定不是我們以前所獲得的那樣這樣。這樣一個視覺上的改變,是不是又能給我們的這個體驗就更大的突出。

3、換一種拍攝手法

我們平常拍攝的器材有單反、手機、微單、手機、無人機等設備器材,我們可以嘗試應用不同的器材拍攝,比如我們在沒有帶單反的時候遇到了好的場景,我們可以嘗試應用手機去拍攝,有人認為手機使用相機拍照就是簡單的按快門,其實沒有那麼簡單,我們也要掌握相關的攝影知識,比如構圖、用光、手機的參數設置等方面的問題,這樣才能拍攝出好的攝影作品,還可以參加手機攝影大賽等活動,從中我們可以獲得更多的這種收穫。

4、換不同焦段的鏡頭

我們日常拍攝的時候,這個時候可能會由於器材的原因,拍攝的角度啊,距離啊,都會有所限制,當我們遇到瓶頸期的時候,我們可以嘗試更換鏡頭,有長焦的可以更換廣角,有廣角的我們可以更換長焦,換個距離來拍攝你的作品。同時呢,我們拍攝的題材,其實不要侷限於我們日常的東西,我們可以拍大場面的,也可以拍小景別的,我們可以拍這種宏大的風光攝影,我們也可以拍攝這個細小的微距,每一個題材我們去體驗的話,會有更多的樂趣在裡面。風光攝影我們也可以拍攝這個細小的微距,每一個題材我們去體驗的話,會有更多的樂趣在裡面。

我們之前是拍攝瞬間的作品,那我們可以嘗試一些長時間曝光啊,比如說我們之前的新聞或者紀實,我們可以拍攝風光,通過改變快門的速度,利用濾鏡,比如說這個中灰密度鏡減光鏡來進行拍攝長時間曝光的一些星空、流水一些別樣的一些題材,在這個過程中慢慢的去接觸新的題材,不斷了去發揮自己的優勢。每個人在這樣的瓶頸期呢,都會有不同的這個方法,當然學習肯定是毋庸置疑的,去看一些雜誌,去看一些攝影大師們的作品,網上去學一些教程,或者後期當中是給自己充個電。

任何一個攝影師都會遇到瓶頸,學攝影初期遇到了困境,應該大量的去觀摩各類好的作品,同時多交流學習,並總結分析優秀作品,對比自己的照片找出問題。我認為每位從事多年的攝影人都會不斷處在瓶頸期,這都是長期拍攝習慣、模式造成的,攝影人必須要不斷突破自己。每一次瓶頸期的突破就意味著攝影水平的一次質的飛躍。


墨染印畫


攝影遇到瓶頸期怎麼辦?

其實在我們生活中,任何行業領域我們在乾的時候或多或少會遇到瓶頸期,當然,攝影創作也是如此。

新人朋友經過一個時期的入門、前進之後,有時感覺自己的攝影水平怎麼停滯不前呢,這就是我們攝影領域的瓶頸期。相信這個階段很多人都經歷過,只是時間長短問題。

那麼遇到攝影的瓶頸期該怎麼辦呢?下面本人就個人經歷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多看

當我們迷茫不知前行的時候,我們可以看看別人的作品,當下是網絡社會,學習是相當方便的,各大專業論壇也是很多的,我們可以學習的作品是很多的,本人覺得在遇到瓶頸期時,多欣賞一些優秀的作品,尤其是一些獲獎作品,肯定是對我們有一定的幫助與提高。

多想

看了一些優秀作品,我們或多或少會從中汲取一些東西,或是技法,或是構圖,或是用光……在欣賞作品的時候,我們可以多想想,想想我們如果來拍攝這樣的作品,會用哪一種技法或拍攝手段,這也是一個提高。

多問

如果你生活或是工作的周圍有一幫熱愛攝影的朋友,那麼就再好不過的了,我們可以把作品發有這一愛好者的圈子裡,或是發到一些論壇或是網站上,接受朋友們的意見,傾聽不同角度的聲音,也是相當對我們有幫助的。

多拍

這個多拍,是有意和朋友一起外出拍攝,在一起外拍中,看看別人的拍攝構圖、拍攝時的曝光組合,再看看效果,和自己的拍攝做對比,這是很直接的一種學習與交流的方法,可以在拍攝中學到別人的技巧,遇到不明白的可以及時問詢,達到提高的目的。

以上就是本人的一點看法,歡迎各位朋友補充或評論。


劍舞影像


攝影遇到瓶頸期怎麼辦?

每一位學習攝影的影友,應該都會遇到類似問題。

個人感覺,當攝影遇到瓶頸期時,不要急躁,要靜下心來,慢慢思考問題究竟出現在哪兒?只有靜下心才能產生智慧,才能找到問題。

想不出來,也不要緊,先瀏覽網站獲獎作品,或者攝影高手們的交流片子,看其中門道,適合不適合自己的胃口。看看自己的攝影水平跟“大師們”差距在哪兒?也不失為一種方法。

假若還是找不到感覺,非要實打實的找自身問題,攝影作為一門藝術,跟其他藝術的相通之處就是:藝術也是一樣“來源於生活”,不妨從以下幾點入手:

首先,從技術角度講,無非是攝像器材的硬件學習,感覺這個基礎不牢靠,就安下心,認真從頭點點滴滴的學;搞明白攝影基本術語,和操作技能;以及後期PS的學習;只要努力,應該是沒什麼大問題。

其次,從藝術角度講,攝影的瓶頸就是社會實踐跟生活體驗,這個需要社會歷練,需要認真思考,急不得。在生活中發現美,需要有針對性的進行藝術美學的審美培養。角度,色彩,韻律,對比,誇張,虛幻,歷史感等等,每個人的認知水平,感悟水平不同,會有不同的表現力。我們經常一起採風,同在一個地方拍攝,你會發現,拍出來的片子居然有天壤之別。

尋找自己的興趣點。每個人的興趣點是不同的,有人喜歡掃街,看到什麼拍什麼,可能拍出來的片子會有些凌亂,但只要滿足自己好奇心,也不失為一種拍攝方式;有人喜歡記錄式拍攝,專注於某一領域,或風景,或人文,或小品,或昆蟲,或建築,或天文,不一而足。

不管你是畫家,還是音樂家,詩人。擅長的可能只有某一方面。譬如:齊白石畫蝦,徐悲鴻畫馬,張大千的山水等等;音樂也是演奏的有的擅長笛子,有的擅長鋼琴,有的擅長古箏,有的擅長二胡,詩歌也是人不同,風格自然不同,攝影也不例外,初期是模仿,後期就要表現自我,藝術是=個講“個性”的地方。

可以讓自己,先專注於某一領域,多看,多想,多問,多學,多拍。即使專注於拍一隻螞蟻,時間久了,你也會有很大的收穫。

要相信,萬事萬物皆有靈氣,只要你認真對待,都會有靈感啟發你去拍攝。


四季風語


我也曾遇到這個問題,後來放下相機將近兩年,兩年的時間裡看了很多書,也用手機嘗試與單反的不同,現在重拿起單反,覺得感覺真的好。











一生浮雲如夢幻


其實我不懂什麼技巧,平時喜歡看美圖,喜歡學著拍。沒有專業設備,就用手機拍,自娛自樂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