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臉識別”:誰同意監測個人的情緒狀態、生物隱私和權益呢?

人臉識別”:誰同意監測個人的情緒狀態、生物隱私和權益呢?

人臉識別技術已經運用非常廣泛,因不願意使用人臉識別,一個大學教授將杭州野生動物園告上了法庭,杭州市一家法院正式受理此案。這被稱為國內第一宗人臉識別案,也成為媒體和社交媒體上最熱門的話題之一。

案件由來

杭州理工大學教授郭兵2019年4月購買了杭州野生動物世界的年卡,在一年有效期內可以通過驗證年卡及指紋,不限次數入園。

此卡辦理約半年後,杭州野生動物世界通過短信告知郭兵,原指紋識別已經取消,年卡升級為人臉識別,未註冊人臉識別的用戶,將無法正常入園。

郭兵認為,面部特徵等個人生物識別信息屬於個人敏感信息,一旦被非法提供或者濫用,將極易危害消費者人身和財產安全。而杭州野生動物世界解釋說,改用人臉識別的初衷是為了方便消費者快速入園。

社會輿論普遍認為,這一案件的出現,顯示國內消費者開始對自身隱私和權益進行關注了。

人臉識別”:誰同意監測個人的情緒狀態、生物隱私和權益呢?

人臉識別監控系統有多厲害?

人臉識別,是對人臉特徵,進行分析計算並進行身份識別的一種生物識別技術。這一技術正在越來越多國家的金融、電子商務、安全防務、娛樂等領域推廣應用。

而我們目前已經是世界上人臉識別技術發展和運用最快的國家,這已經引起了諸多的爭議和關注。

人臉識別”:誰同意監測個人的情緒狀態、生物隱私和權益呢?

監控升級:當攝像頭能讀出你的喜怒哀樂

目前國內有能夠讀出你喜怒哀樂的算法的,有如下公司:排名第一的是國內的依圖科技(YITU),公司已於2018年10月提交的算法。排名第二的是依圖科技於2018年6月提交的算法。來自國內的商湯科技(SenseTime)的算法位列第三和第四名。

國內公司幾乎包攬了前幾名,這些事實反映的是國內人臉識別算法,已經走在世界前列的事實。而人臉識別技術在敏感地區的應用,也廣泛的引起外界特別是國際社會的關注。

對人臉識別技術的國際爭議

在美國國內,各界對人臉識別技術,可能對公民權利造成的危害,應該說保持了相當程度的警惕。

今年5月,舊金山出臺法令,成為美國第一個禁止警察和其他政府機構,使用面部識別監控的城市。

其後,美國馬薩諸塞州的薩默維爾市也宣佈類似法令,禁止當地警方和市政部門使用面部識別軟件。

總的來說,在歐美國家,對人臉識別技術的擔憂,遠遠超過了對這種技術所帶來好處的期待。

人臉識別”:誰同意監測個人的情緒狀態、生物隱私和權益呢?

人臉識別技術的用途

目前在國內,人臉識別技術已經被廣泛運用在社會的很多層面:

為了嚴防考生作弊,國內多個省份在2018年高考期間啟用了人臉識別系統。

很多大學也將人臉識別技術應用到校園出入人員身份驗證以及圖書館出入驗證。

人臉識別”:誰同意監測個人的情緒狀態、生物隱私和權益呢?

地方政府在公租房安裝人臉識別系統,預防公租房違規轉租。

出租車公司,運用人臉識別系統,確保乘客安全。

在國內公安系統,人臉識別技術與照片數據相結合,能準確獲取人臉信息。

在國內出現第一例涉及人臉識別技術的法律案件之前,英國法庭就世界第一宗人臉識別案做出判決

2019年,英國威爾士首府卡迪夫的埃德·布里奇斯向法庭提告,警方利用自動人臉識別技術拍攝到他外出買三明治和參加和平示威,是對他的隱私和個人信息的侵犯。

這一案件被認為是英國,乃至世界第一例涉及人臉識別技術的案件。2019年9月,英國威爾士首府卡迪夫的高等法院裁決,警方利用自動人臉識別技術並不違法。

應對人臉識別技術的不斷提升,2018年5月,經過多年討論的歐盟《一般數據保護條例》開始生效。這一條例被稱為人類歷史上第一部“數據憲法”,規定包括“臉紋”在內的生物信息屬於其所有者,使用這些信息需要徵得本人同意。

人臉識別”:誰同意監測個人的情緒狀態、生物隱私和權益呢?

監控升級人臉識別系統能讀出情緒和威脅性

人臉識別技術正在變得越發成熟。一些公司聲稱,這一技術,甚至能夠解讀我們的情緒,並監測到可疑行為。這對個人隱私和人身自由會產生何種影響?

人臉識別技術已經存在了超過十年,近年來,隨著數碼視像和人工智能(AI)的進步,這種技術正在飛躍式發展。現在,人臉識別技術正被用於鎖定過境人群,解鎖智能手機,偵測犯罪嫌犯以及授權銀行轉賬等等。

監測人的情緒狀態可以被用作各種商業用途

從70年代起,就有心理學家聲稱,他們能夠通過照片和視頻中人臉的“微表情”來探測其背後隱藏的情感。但現在的人工智能科技公司表示,現今的運算法和高清攝像頭,同樣可以準確甚至更快速地完成這一過程。

人臉識別技術正被用作各種商業用途

人臉識別”:誰同意監測個人的情緒狀態、生物隱私和權益呢?

蘋果iPhone X通過人臉識別系統解鎖屏幕。

這種技術被用於超市走廊貨架,不是為了鎖定人,而是用來分析顧客的年齡和性別構成,以及他們的大體情緒。這能夠幫助超市,制定對應的營銷策略和產品投放。

人臉識別”:誰同意監測個人的情緒狀態、生物隱私和權益呢?

這種技術可以評估消費者對電視廣告的反應。而且會在經過或者不經過允許的情況下,錄下人們的臉和臉上的表情,然後用人工智能(AI)逐幀記錄他們的表情,從而評估他們的情緒狀態,甚至找出危險情緒的苗頭。

也可以通過監察他們的表情,有關分析人員能得到更豐富的細微信息。比如能準確地看到電視廣告或者互聯網廣告的哪一部分是奏效的,以及勾起了觀看者什麼樣的情緒反應。

人臉識別”:誰同意監測個人的情緒狀態、生物隱私和權益呢?

提供“情緒偵察”

而更具有爭議性的是,一些初創企業正以安保為目的提供“情緒偵察”。通過AI人工智能技術,解讀一些未經訓練的肉眼看不出來的面部信息,來發現各種各樣的“可疑行為”。

比如,懷疑或者憤怒之類的情緒,可能會隱藏在表情之下,並且和一個人當時所說的話不一致。這時人工智能算法,就可以結合錄像的情況,對被問話的人,進行全方位的研判和分析,包括心理分析。

哪怕只有低清晰度的視頻,人工智能技術也能夠通過表情、姿勢和動作,來確定一個人的情緒狀態或者行為意圖。

在未來,地鐵站臺上的攝像頭,可能會使用這種技術來探測可疑行為,並將潛在的恐怖主義威脅,反社會行為,報告給有關部門。

情緒監控系統能否準確找到人群中可能製造麻煩的人?

同樣的措施也可能用在像足球比賽,或者政治遊行之類的大型集會當中。不過有關技術人士對情緒偵測技術的準確性,還有所懷疑。他們認為 “就算只是人臉識別,都仍然有相當程度的誤差——最好的公司聲稱自己認人的準確率是90-92%。當人工智能試圖去評估情緒的時候,誤差可能會更大。

人臉識別”:誰同意監測個人的情緒狀態、生物隱私和權益呢?

希望保護隱私權的活動人對此感到擔憂,他們害怕人臉識別技術會出錯,或者導致偏見。

雖然會有一些確實行之有效的使用方式,但是情緒監控、人臉識別以及人臉檔案收集所帶來的隱私問題,是前所未有的。單是人臉識別本身就足夠有爭議性了。

今年五月,在斯旺西參加BBC一臺週末音樂節的狂歡人群當中,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的臉被掃描識別。那是南威爾士警方的大規模監控措施之一。

警方使用了自動人臉識別系統,通過閉路電視攝像頭以及一套NEC軟件來識別“值得關注的人”,將他們的臉與一個記錄受拘留人士的數據庫作對比。一個警方正在搜捕的男子在“10分鐘內”就被識別出來並拘捕。在其他的場合,比如去年在卡的夫進行的歐洲冠軍聯賽決賽上,就有過大量的錯誤配對。

人臉識別”:誰同意監測個人的情緒狀態、生物隱私和權益呢?

警察戴上人臉識別墨鏡

國內警方最近開始使用配有人臉識別技術的太陽眼鏡。近期這方面的技術進步歸因於“卷積神經網絡”的發展——那是一種機器學習的高級形式,能帶來比過去高得多的準確度。

這些運算法,讓電腦能夠在不同的規模和角度上進行影像分析。哪怕臉部可能被太陽眼鏡或者圍巾等物件部分遮蓋,這種技術也都能夠更準確地識別人臉。從2014年到現在,錯誤率已經縮小了10倍,不過沒有一種運算法現在是完美無缺的,不過假以時日做到完美無缺,是應該沒有問題。

技術雖然只不過是一種工具,但他可以幫助有關部門更智能地分析既有影像。現在對於面部情感的識別能力,已經和人的肉眼是一樣有效的——“準確率在60%-70%左右。

監控從學校開始?

有關監控技術的爭議,時常與有關部門監控有關人群或群體的行為相聯繫。

在國內最近有關“情緒偵測”系統的報道多與學校有關。今年5月,媒體報道,杭州一所中學在課室安裝能夠識別學生表情的視頻監控系統。

這個被稱為“智慧課堂行為管理系統”的人臉識別系統,在杭州第十一中學的兩個班級的限定課堂上試行,對學生在課堂上的情緒狀態進行識別。此前該校已經通過“刷臉”進行考勤考核。

不過該校副校長稱,系統採集的是代碼,而不是學生面部影像,數據報告也僅對任課老師開放。該消息隨即引發爭議,被一些媒體稱為“黑科技”。有家長認為這種措施侵犯了學生的隱私,也有媒體引述專家意見指出,這種情緒監控,可能對學生心理健康造成影響。

人臉識別”:誰同意監測個人的情緒狀態、生物隱私和權益呢?

自2015年啟動世界最大規模的人臉識別系統之後,這一技術在國內公共領域已經被廣泛使用

有關項目的負責人說:“目前,我們能夠通過偵測可疑的行為來避免一些壞事發生,但還不能識別意圖。不過這正是我們要前進的方向,而我們已經在這方面進行測試了。”

聽起來,這距離科幻電影《少數派報告》裡的“犯罪預知”概念又近了一步。在電影中,潛在的罪犯在他們犯罪之前就已經被捕。這是否也是人們更加擔心的問題?

我們這些可能受監控的人,不得不時常問自己一個關鍵的問題:這項技術是誰創建的,目的又是什麼?它是用來幫助我們,還是審判、評估和控制我們的?”

人臉識別”:誰同意監測個人的情緒狀態、生物隱私和權益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