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公租房,“人臉識別”的治理啟示

北京公租房,“人脸识别”的治理启示 | 现场评论

“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本身就是一種民生,維護保障房分配公平是保障房管理的生命線,必須確保保障房姓‘公’,把資源分配給真正需要的群眾”

北京市住建委不斷推進制度創新,既深入貫徹中央精神,也積極順應群眾期待,形成具有首都特色的保障房管理模式

來到位於北京豐臺的閱園四區公租房,記者目睹了人臉識別系統的精準:住戶抬頭刷臉就能自動打開閘門,一位中年人駕駛摩托車想直接進小區,卻因識別失敗不能進入,詢問之下才知道,他並不是公租房小區的住戶,需要刷身份證才能進入。人臉識別系統就像無形的門神,守護著公租房小區的安全。

北京公租房,“人脸识别”的治理启示 | 现场评论

圖為人臉識別系統攔截未被識別的“闖入者”

在公租房裝人臉識別系統有什麼好處?隨機採訪幾位大爺大媽,回答最多的就是安全,“不像以前一樣誰都能隨便進”。其實,在普遍的安全感之外,人臉識別系統更提供了一種公平感,目的也正是要維護公租房的公平分配。以閱園四區為例,公租房的月租金只有周邊商品房的一半,這樣的價差使得轉租轉借成為有利可圖的“生意”。如何有效治理公租房轉租轉借,如何確保保障房公平分配,成為城市治理者面臨的一道考題,也成為各地普遍關注的治理難題。

北京公租房,“人脸识别”的治理启示 | 现场评论

圖為北京閱園四區公租房的人臉識別系統

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努力把住房保障和供應體系建設辦成一項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德政工程”“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對總書記的指示精神,北京市住建委黨組成員、副主任鄒勁松有切身體會:“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本身就是一種民生,維護保障房分配公平是保障房管理的生命線,必須確保保障房姓‘公’,把資源分配給真正需要的群眾。”安裝人臉識別系統之後,只有錄入系統的住戶才能刷臉進入,而那些通過轉租轉借混進來的人則難以矇混過關。目前,北京已經在68個公租房項目中安裝人臉識別系統,未來將在全市公租房項目中全面鋪開。覆蓋之廣,力度之大,反映了城市治理者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決心和勇氣,也為確保保障房的公平分配提供了治理啟示。

黨的十九大報告把“智能化”作為提高社會治理水平的重要內容,北京市住建委開創“互聯網+保障房管理”的治理思路,探索“人防+技防”的治理方式,正是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的生動體現。在北京郭公莊家園公租房,電梯裡裝上了“智慧雲梯”,實時向住戶提供信息服務;人臉識別系統還能提供大數據服務,可以實時監測那些常年不出家門的老人,為這些老人提供精準養老服務;北京市住建委線上辦公體系不斷完善,申請保障房只需要在網上辦理手續,真正實現“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

可以說,運用科技手段優化城市治理,有利於推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更好地解決城市的治理難題。

北京公租房,“人脸识别”的治理启示 | 现场评论

治理現代化不僅體現在把科技融入治理,更體現在不斷推進制度創新,實現標本兼治、科技強治和社會共治的有機結合,形成具有首都特色的保障房管理模式。保障房管理是政府職責,如何能夠把職責做到最優化?北京市專門成立保障性住房建設投資中心,形成了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的機制。一方面,保障房中心憑藉政府注資撬動起千億級的社會融資,激發了政府投資的乘數效應;另一方面,保障房中心以市場化方式經營保障房,實現了融資多元化、建設標準化、分配精準化、管理規範化。運用市場槓桿,更好地發揮了政府的作用,既深入貫徹中央精神,也積極順應群眾期待,用治理現代化實現黨心民意同頻共振。

在北京市採訪保障房建設,感受最深的是“情懷”和“擔當”兩個詞。北京市住建委保障房使用監督處處長林妍豔自豪地談到自己的同事,“很多人從外面考進來,就是想做一份為百姓利益服務的工作。”這份為民情懷,正體現著我們黨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也彰顯著城市治理者放眼長遠的胸襟。鄒勁松多次提到,“三分建,七分管,建是短期的,管是長期的,建設體現敢於擔當的力量,管理體現施之長遠的智慧”。有為民情懷,有擔當精神,有治理智慧,我們就能讓更多人實現住有所居的夢想,也讓公平正義的陽光惠及更多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