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吳三桂死守山海關,明朝將會怎樣?

漢唐讀書


1644年,是驚心動魄的一年:那年4月,一個薄暮塵起的傍晚,在枹鼓不絕聲中,鎮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決意獻城。

從此,關外的清軍長驅直入,攻入京師,享國近300年的漢民族政權,就此滅亡了。漢族中國人,也迎來了268年的異族政權。以大屠殺立威,靠奴化民眾精神施行高壓統治,這個治國理念是貫徹滿清始終的,並且作為偉大傳統被繼承了下來。

只是,有一個問題是需要釐清的:如果吳三桂不獻出山海關,清軍就永遠無法踏足中原,進而奪取政權麼?


答案顯然不是的。他在死守山海關,骨頭埋在那裡,也無濟於事,根本改變不了明亡、清立的即成事實。

一者,早在崇禎17年3月,也就是吳三桂放棄抵抗的月前,當天良未泯的他準備馳援京城時,才走到半路,帝京就已經被李自成攻下,崇禎也已吊死,大明等於宣告傾覆。明之亡,首先是其內肌體已潰爛,是先亡在內部,清坐收漁翁之利。

其二,更為重要的是,從當時情勢看,吳三桂鎮守的山海關,只是清軍入關最近的路線,而非唯一的路徑。在此之前,滿清已有5次,從西面大舉入內,攻打明朝。比如,1629年皇太極由熱河攻陷薊州,並且使反間計出掉了袁崇煥;1638年多爾袞、嶽託分別從青山關、牆子嶺進入 河北,攻佔1府3州57縣,史稱擄男女50餘萬而歸。

也就是說,當年的山海關,或者就是長城,其實都並非是唯一能抵擋八旗兵勇的屏障。滿清大軍一度糾結在山海關,其實質,無非是清軍想速戰速決,同時在那觀望局勢而已。

而吳三桂,有些人說他一人決定了3個王朝的歷史,未免誇大其詞。正確的說法,當是沒有吳三桂的賣主求榮,清軍不大可能在短時內突入中原,損兵折將不會在少。吳確實是他們入關的頭等功臣。


在這場關內外的戰役中,山海關的作用,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大。至少它的失守與否,不是勝負決定因素,連關鍵都說不上。

從實例上看,約300年後的人民解放戰爭,也遭遇上了類似境況,是繞過山海關照樣奪取勝利的。當時遼瀋戰役結束後,國民黨在山海關放了一個軍的兵力,解放軍也並非自山海關儒關,而是取當初皇太極差不多趨同的路線,由熱河通過西面的冷口關、喜峰口,橫跨長城,順利挺近華北的。

而那會,國民黨山海關守軍發現華北野戰軍是從熱河入關,也是驚慌失措,害怕被包抄,趕緊撤退天津。1948年與1644年,是隔了304年之遙,但是地形、局勢並沒差異多少,以今推古,我們多少可以臆測當初明清對壘局面,甚至還有吳三桂的處境問題。

且實際上,我們還知道的是,崇禎吊死煤山之後,如果不是吳三桂突然放棄抵抗投降,滿清的王公大臣會議,其決議本就是採納另一個人渣洪承疇的主張,不走山海關,輕裝簡從,儘可能迅速地西經薊州、密雲直抵京城,然後將李自成大軍包圍殲滅的。

只是出征第六天,多爾袞意外遇到吳三桂派遣的乞降密使,才改變了主意,在更便利的山海關,一決雌雄勝負。這些狀況,王霜州先生的那篇《細說清軍入關之戰》已經說得很明白,本文也參考他很多意見。


所以說,吳三桂這個人,說是“漢奸”沒問題,說他是亂世魔鬼都差不多,為一己榮華富貴,大肆屠殺同胞與同志,後半生走的就是“屠夫之路”。但是,明亡的責任他確實一個人揹負不起。

更為重要的是,我一直認為,凡事“物必先自腐而後蟲生”,明亡首先是自己實在潰爛的不行了,沒有李自成也必有李他成,沒有滿清也會有滿濁蜂擁而上。明後期,是徹底失去民心了。民心一關能守,萬夫莫敵;不然一千個巍巍峨峨的山海關又如何,照樣潰於蟻穴。這是漢人賈誼《過秦論》第一段就搞清了的。

明亡的悲劇,首先該檢討、該反省的是自身。當權者治國無方、為官者貪腐成蠹、機制上視民如敵、既得利者作威作福、連知識分子也都沒有了良知,士大夫們突破底線地不要臉。朱門酒臭,路皆餓殍,幸福感只存在於權勢階層,這樣的國度早晚要亡,不亡也沒天理。

明亡的賬,該主要算在大明自己身上。滿清也好,吳三桂也罷,他們只是大明崩塌的最後推手。他們只是殘暴,該受永遠的譴責,而非推翻朱明。


劉愚愚


崇禎十七年三月二十,也就是崇禎皇帝自盡的第二天,吳三桂抵達了豐潤,得到北京失陷的消息,於是停下來觀望。

就當時的情況來看,南方的福王還沒有登基,吳三桂雖然手中有一支生力軍,但無法單獨對抗李自成,更無法單獨對抗山海關外的多爾袞,他必須在二者之間進行選擇。

真實的歷史當中,吳三桂選擇了多爾袞,與其聯手,在山海關痛擊李自成,然後充當急先鋒,幫助清軍橫掃華北。

如果吳三桂當時做了相反的選擇,與李自成聯手,死守山海關,會出現什麼局面呢?

首先一個問題是,要想讓吳三桂與李自成合作,李自成能夠開出什麼價碼。吳三桂對明朝廷的忠誠度還是可以的,此前他舅舅祖大壽的部將聯絡他歸降清軍,他一直不肯。

崇禎死後,吳三桂想讓李自成把皇太子送到他手裡,說明他很想成為匡扶社稷的勳臣。這些想法,都是他與李自成合作的障礙。

此外,李自成有沒有能力兼併吳三桂的軍隊,也是一個大問題。李自成佔領的地方,都是連年遭災的窮地方,油水很有限。明朝主要的餉源,此時還在官軍控制之下。而當年的五月,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登基之後,從海路一下子給吳三桂運送了十萬石米、白銀五萬兩,李自成恐怕做不到這一點。依靠拷打官僚,能夠得到的財富畢竟有限,也不是長久之計。

我們假設,這些問題都被他們解決了,吳三桂與李自成聯手,並且繼續守衛山海關,會是什麼結果呢?

多爾袞在得知崇禎皇帝死去的消息之後,在范文程的建議之下,率領清軍精銳奔向山海關,顯然是志在必得。

此時寧遠城已經被吳三桂放棄,山海關外沒有了明軍駐守,吳三桂的防禦也就缺少了縱深,只靠一道山海關,顯得過於單薄。但幾十年來,明軍已經習慣了防禦,如果死命抵抗,多爾袞要想拿下山海關,難度極大。

一旦在山海關外拖上幾個月,多爾袞的後方供應就難以保障,吳三桂還是有勝算的。

但這並不意味著多爾袞的失敗。李自成在完全征服北方之後,是與南明相持還是互相攻伐?如果開戰,吳三桂會不會倒向南明,從背後給李自成來一刀?依吳三桂的性格,他是做得出這種事的。

到那時,多爾袞必定會有所作為,清軍軍力強盛,他們入關、逐鹿中原是遲早的事,到了那種地步,最終誰能勝出,還真不好說。


於左


第一:明朝將會怎樣?明朝並非亡於滿清,而是亡於李自成,這與吳三桂是否死守山海關沒有任何關係;第二:此處問題的核心並不在於吳三桂能否守住山海關,而在於吳三桂到底想不想守山海關?李自成破京師王大明的時候,平西伯正在勤王的路上踽踽而行。而此時,距離崇禎皇帝發出的勤王召命已過三月有餘,所謂察其言而觀其行,吳三桂為人如何,由此可知矣。

一:掩藏在“孝義”面孔下的自私

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破山西,盡在咫尺的京城危在旦夕,惶急不堪的崇禎急下三道手召命吳三桂入關勤王。但吳三桂卻刻意遲延,區區六百里地的路程硬生生被他走了半月有餘卻還只是走了不過一半的路程。而同樣的距離,多爾袞卻只用了兩天時間。由此可見,“擇忠臣於孝義之家”的古訓並不完全正確。明朝末年的態勢,早已脫離了一貫的“忠君愛國”的範疇,百官群僚、販夫走卒的自私自利已經到了極致。

吳三桂出身顯赫,少年豪雄,年輕的時候就因為勇率家陷陣救父而闖下“勇冠三軍,孝動九邊”的名號,並以此而被天啟、崇禎所關注,一路青雲直上、貴為山海關總兵,成為明朝最年輕的高級軍事將領。

但即便如此,自幼生長於“私軍化”異常嚴重的遼東地區,所謂的“君父之命”早已被拋在一邊,個人的榮辱、家族的興衰、權勢祿位的顯赫與否才是這些軍閥最關注的的問題。而朝廷不過是他們倉儲之地罷了。虛報兵員,貪鄙兇殘成了遼東軍的代名詞。

二:降清是吳三桂早已備好的退路

即便吳三桂願意死守山海關,但那時候的明朝也早已隨著崇禎帝的自掛東南枝而煙消雲散。身為遺臣的吳三桂在接到李自成的招降信之後也並未遲疑即馬上宣佈效忠。可見,精力旺盛而野心勃勃的吳三桂並沒有為明朝守節盡忠的打算。

此後,因為陳圓圓劉宗敏所奪,愛妾心重的吳三桂於是發出“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目立於天地之間”的感嘆,隨即調轉部隊宣佈與李自成決裂,並馬上寫信多爾袞,以“為君父報仇,願借兵友邦”的理由,剃髮易服恭迎入關。試問這天地間,還有比這更無恥的人嗎?在很多人還沉浸在吳三桂“為美人不惜揹負千古罵名”的偉大愛情時,可曾注意到吳三桂本質上不過是個“無君無父,無國無母”之人?明知一旦自己回軍,必然會因激怒李自成而導致全家為戮,卻依然義無反顧,陷全族上下於百死難生之地,試問這樣的愛情真的偉大嗎?

“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有時候,我甚至在想,即便是深愛者如陳圓圓也不過是吳三桂的棋子罷了。為其“叛國投敵、甘為漢奸本”的行為渡上一層悲壯。即便沒有陳圓圓之事,亦必會有其他事成為吳三桂“開關迎敵”的藉口。

三:亂世軍閥,國破家亡之際,軍權就是特權

“和蚌相爭,漁翁得利”生逢亂世,原是良民的李自成造反了,不是亡國之君的崇禎亡國了。手握軍權,有膽有識、有勇有謀的吳三桂卻趁此良機平步青雲、一飛沖天了。

縱觀整個“甲申之變”,從頭到尾,無論是文官集團還是武將軍閥,甚至是皇族貴戚。竟沒有是在為家國天下考慮的。“皇帝輪流做,百官過我手”從厚顏無恥的大明首輔魏德藻到明亡之後依然屢受南明政權封賞的吳三桂。種種事蹟,無不在告訴我們,末法之世,只有利益,沒有道義。

如果吳三桂說“投降非我意”,那我是信的,畢竟沒人願意揹負千古罵名,即便他偽裝的再好。但他若說“忠君死社稷”,我是決然不信的。因為在吳三桂身後,還有龐大的遼東士族、和遼東軍閥集團,吳三桂不過是其代表人而已。

綜上所述,無論是吳三桂本人還是其背後的遼東勢力,都不可能死守山海關,因為扼守要塞的特殊使命。在崇禎去世後(所以拖延勤王時間),使他們不僅不需要為國盡忠(大明已亡,誰又能苛責他們呢?),還有有足夠的資本攫取最大的利益(打著為“君父報仇”的旗號,投敵叛國,謀求私利)。不然,為何區區吳三桂在入清之後能被封為割據一方的“平西王”呢??

我是狐筆春秋,歡迎大家批評指教,謝謝~


狐筆春秋


公元1644年,李自成帶領大順軍攻佔北京,崇禎帝朱由檢自殺,作為大一統王朝的明朝滅亡。

在明朝滅亡的情況下,吳三桂如果死守山海關有沒有可能成功呢?

當時吳三桂面臨李自成的大順與多爾袞的大清兩面夾擊。

無論是大順還是大清,軍隊只有四萬人左右的吳三桂都打不過,即使死守,最終也是死路一條,事實上,如果沒有清軍的幫助,吳三桂肯定被大順軍消滅。

而江南的南明弘光帝政權又遠水解不了近渴,吳三桂根本指望不上。

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吳三桂只能選擇投降大順或者大清。

吳三桂首先考慮的當然是投降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因為吳三桂的父親吳襄與愛妾陳圓圓等全家幾十口人都在北京,被李自成的大順軍控制。



因此吳三桂接受了大順政權的招安,把山海關交給已經投降李自成的明朝將領唐通,吳三桂親自帶領部下向北京進發。

可是吳三桂走到中途聽到父親吳襄等明朝官員被李自成的大順軍抓起來拷掠財產以及愛妾陳圓圓被大順軍頭號大將劉宗敏霸佔的消息,如同晴天霹靂讓吳三桂不得不反叛大順投降大清。

於是吳三桂打敗唐通奪回山海關,勾結多爾袞的清軍在一片石大戰血戰李自成。

在吳三桂快要被李自成的十萬大順軍打敗的情況下,吳三桂跪在多爾袞面前哀求救命,正式投降清朝。

在吳三桂軍與以逸待勞的十幾萬清軍的夾擊下,李自成的大順軍一敗塗地,被迫逃回北京。

從吳三桂的個人角度看,他投降滿清是最佳選擇,吳三桂從此飛黃騰達,成為清朝的平西王。

但從國家民族的角度看,吳三桂引狼入室成為漢奸給中國人民帶來巨大災難,幾千萬甚至上億無辜百姓慘死在清軍的鐵蹄之下,中華文明進程也倒退幾百年。


厚德載物49847


首先,吳三桂不可能會死守山海關,不是因為他不想守,而是他沒機會守了。1644年3月北京陷落後,在北方就存在了兩大勢力,一個是李自成的農民軍,另一個就是關外的清軍。吳三桂哪一個勢力都得罪不起,必須在二則之間做出選擇。但是歷史選擇了清軍,吳三桂引清軍入關,進而逐漸佔領北方。今天我們就假設一下,假如吳三桂不投降清軍的話,歷史會是什麼結局。

假如一、吳三桂歸順李自成,同農民軍一起駐守山海關,一起對抗清軍。有沒有這個可能呢?答案是肯定的,因為從現在已知的史料來看,當時李自成攻陷北京城後,馬上注意起了山海關的吳三桂,因為此時距離北京最近的明軍就是吳三桂的關寧鐵騎,此時吳三桂傭兵四萬餘人,全都是戰鬥力強悍的東北邊軍,吳三桂的歸屬可以說是事關整個北方局勢。所以李自成隨機就派人招降吳三桂。

吳三桂剛開始駐守寧遠城,接到崇禎帝的進京勤王的聖旨後,隨機率領整個寧遠鐵騎入關進京,但走到半道上,就接到消息,北京城已經陷落。此時的吳三桂頓時失去了可以依靠的大明王朝,變成了一個無家可歸的軍團,吳三桂便停止了前進,進駐山海關,坐等局勢發展。

隨後就見到了李自成的使者,吳三桂權衡再三後,決定歸順農民軍。如若歷史按照這樣邏輯發展,李自成派人和吳三桂共同駐守山海關,我相信,清軍無論如何也打不進來,清軍起碼還能被擋在關外20年。但至於明朝,依然會滅亡。當李自成鞏固好北方局勢以後,肯定會揮師南下,進攻南京的弘光政權。鑑於南明軍隊拙劣的表現,面對李自成的大順軍解體的會更快。因為南方百姓不會抵制李自成的農民軍的,但會抵制清軍。

假如二、吳三桂獨自堅守山海關。如果這樣的話,吳三桂肯定會敗的很慘,或者說壓根就不可能。因為吳三桂的軍隊是需要補給的,當時吳三桂的軍隊已經斷餉數月,沒有發生譁變已經很不錯了。此時的吳三桂沒有了後方的支持,補給跟不上,根本堅持不了多久,吳三桂不作出選擇,他的手下將領也會作出選擇的。再者,獨自堅守,為誰而戰也會存疑。在北方大明已亡,吳三桂為誰而戰呢?為南明?雖然在當年五月南明曾通過海路為吳三桂送去補給,但是面對關內關外兩大強敵,南明肯本幫不上忙,如不作出選擇,在沒有支援的情況下,要麼被李自成吃掉,那麼背清軍吃掉。所以吳三桂獨自堅守山海關不現實。

還有第三個出路,就是放棄山海關,率領關寧鐵騎快速通過北方,投靠南明,讓關外的清軍和李自成的大順軍在北方爭奪。其實這對於吳三桂來說,也是一條死路。當時的北方,已盡歸李自成,吳三桂不歸順李自成而率大軍南下,必然會遭到大順軍的全力圍剿。就是僥倖逃到南方,肯定也是傷亡慘重,一個沒有軍隊的將領,在亂世還有什麼作為,在南明還不是受人宰割。極有可能南明還會說他他救駕不力致使北京陷落,說不好還會被陷害。

所以,吳三桂在李自成和清軍之間必須做出選擇,當然,歷史的天平傾向了清軍。

大明氣數已盡,滅亡是天數。


史海沉沉


事實上,李自成攻進北京後,吳三桂很快就答應投降李自成了。若是此事不生變故,吳三桂守住山海關,多爾袞是無法進入中原的。因為山海關易守難攻,號稱“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以吳三桂的個人能力和所統軍隊的實力,守住山海關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如果這樣,李自成的江山是否能夠坐穩不敢說,至少是沒有滿清什麼事兒了。

可有時候天機難測,就在這個緊要關頭,偏偏發生了“衝冠一怒為紅顏”這檔子事兒。吳三桂立即倒戈,與李自成的起義軍殺成了一片。而為了防止腹背受敵,吳三桂私底下早與清軍取得了聯絡,投靠了多爾袞。

李自成不是對手,吳三桂大勝。

這個時候,京城發生了一件趣事。那些早已投降李自成的大明遺臣,聽說吳三桂打敗了李自成的起義軍,並且要擁立崇禎的兒子復位,立刻手舞足蹈,天天盼著吳三桂進京。

有一天,終於有人來報,一大票人馬正朝著京城而來。大臣們以為是吳三桂來了,於是打開城門,列隊迎接。

可是,他們沒有等來吳三桂以及明太子,而是等來了多爾袞率領的清軍。

短暫的驚訝後,這些大臣們立即換了一幅面孔,歡天喜地的跪迎多爾袞進京。

就這樣,那些投降了李自成的明朝遺臣,又投降了滿清。


趣談國史


如果三桂同志死守山海關,別說明朝的命運會如何,自己就已經是一條鹹魚了!

因為,吳三桂將面臨兩難的境地,然後腹背受敵!

投靠李自成嗎?這樣一來他要揹負的是叛國之罪,除了他的嫡系部隊我想其他生力軍或是忠於明朝的散兵遊勇是不會跟他混的

但是投靠滿清就不一樣了!此時的多爾袞打著為崇禎報仇的旗號,攜帶大量八旗精銳及百萬明朝降軍直奔山海關

吳三桂也是一代帥才,此刻他敏銳的嗅出,只有一個選擇才能保全自己、保全名譽


死守也亦非不可,只是結局只能是名留千古,沒有生前榮耀而已

吳三桂憑藉手中的關寧軍,外加一部分雜牌,堅守不出是最佳選擇。但是這樣就長久嗎?多爾袞已經帶著滿清勢力傾巢而出了,身後又是擁有百萬大軍的李自成,自己在夾縫中如何得到保全?

吳氏一家老小、關寧系全軍將士的生死存亡全部系在了吳三桂的手上,縱使他有忠君愛國、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決心,也得掂量掂量。況且,三桂同志也並非...

退一萬步說,吳三桂決定捍衛大明王朝的榮耀,為死去的崇禎盡忠,那結果也只有一個,就是自己兵敗身死、全家遭受屠戮

無論是李自成還是多爾袞,都不會放過他。在滿清入主中原的路上,吳三桂是眼中釘、肉中刺,勢必要將其擊潰才能入主中原

而對於李自成來說,只要是崇禎的人,一定得趕盡殺絕!畢竟崇禎就是給自己逼死的,新皇臥榻之下還能容前朝忠臣嗎?

得了,為明朝盡忠無論如何都是虧本買賣,吳三桂不想這麼做!於是他開始大量雙方實力,並準備做決定

為何說吳三桂是難得的將才,因為他知榮辱、懂退路!

史稱老吳因為陳圓圓一事,怒髮衝冠為紅顏;原本是要跟李自成混的,結果一咬牙、一跺腳就跟了多爾袞。如果說真是如此,我們也只能感慨一句——三桂真性情啊!

當然了,這只是玩笑話。在吳三桂降清的背後,是有很深的政治寓意的。早在明朝未亡之前,吳三桂基本就能看出來日後的發展道路,洪承疇、祖大壽這樣的猛人都降了清,盧象升、孫傳庭這樣的壯士都捐了軀;自己還有第三種選擇嗎?

於是乎,他開始考慮投靠哪邊的問題。首先是李自成,雖然李闖王一路上所向披靡,但卻並非是真正的能打,是明朝已經打光了一切,或者說能打的人都開始琢磨退路(左良玉)。反觀滿清,手中精兵強將不說,還有像范文程、洪承疇這樣的猛人幫忙,跟李自成這種泥腿子是不太一樣的

而且滿清打著的旗號是為崇禎復仇,而諸多降軍也都是不願意跟李自成混的那種,如果自己選擇投靠滿清,如果順利得天下,自己則立下不世之功;如果投靠李自成,縱使是擊退滿清,但卻因自己絕非嫡系而幾乎不會被重用。畢竟農民起義軍的侷限性,古往今來就是如此

所以,還是跟著多爾袞混比較有前途,看看洪承疇就知道了

機關算盡的平西王,終究只是亂世梟雄而已

吳三桂降了清,十分乾淨利落的就幹掉了李自成。隨後在剿滅南明、幫助清朝一統天下中又做出了卓越貢獻,功勳卓著的吳三桂成為最強藩王,坐擁幾十萬兵馬,算是成了雄霸一方的土皇帝

只是,好日子是永遠沒有頭的;而權力的慾望也是無窮無盡的。況且還有年輕氣盛的康熙皇帝給他打了一針興奮劑。年過六十的吳三桂決定造反,拉著耿、尚二人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反清復明

或許是命運的安排,也或許是吳三桂並沒有這個命,亦或是他原本就不具備帝王的能力,最終三藩之亂被平定,而吳三桂也只是過了幾個月的皇帝癮就病死了

不得不說,三藩之亂聲勢浩大,一時間獲得南方大量軍民的支持,而勢頭也一度直逼中原,搞得清朝大部分貴族王侯戰戰兢兢,一度表示想要退出關外,回到東北。可見當時吳三桂的能量是有多大,可惜最終吳三桂並沒有改變歷史,而只能成為歷史中的過客

如果說,年輕時候的吳三桂是個驍勇善戰的將軍,那麼成年後的三桂則變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軍閥。當國家榮辱和個人利益衝突的時候,他選擇了後者。

所以,忠君愛國這一那個年代的優秀品質,在吳三桂身上是沒有的。否則他不會在降清之後立刻進入角色,先滅大順、後攻南明;成為滿清最得力的先鋒

至於最後的三藩之亂,縱使是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卻也只是口中說著忠於國家而已,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他自己

所以說,他不可能誓死守衛山海關,這不符合他的人生信條!退一萬步說,如果他真的選擇孤守山海關抗擊清軍,那他定是像孫傳庭、孫承宗、盧象升一樣成為流芳千古的忠臣!但他終究是那個人人口誅筆伐的“漢奸”呀,不是嗎?


如果喜歡我的內容,不放點個贊或者關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間的精彩!


置身黑白的精彩


我是花開時節思春秋,也來回答這個問題。

“如果吳三桂死守山海關,明朝將會怎樣?”這個假設,是基於吳三桂仍然忠於明朝,退守山海關之後的戰略問題。

形勢分析

此時的局勢是,李自成的大順軍已經佔領北京、崇禎皇帝自縊,吳三桂帶領關寧軍鎮守山海關,而清軍即將出兵入關與明順兩方逐鹿中原。

客觀上分析,此時明朝的首都雖然被佔、皇帝死亡,但明朝的地盤仍然廣大、勢力仍然較強,但在北方的勢力較弱。大順佔領陝西、山西、河南、湖北及河北等大部分或者部分地區,軍力比較強盛,但統治基礎比較薄弱。而清朝只是佔據遼東地區,但遼東地區已經統治多年,後方穩固,有部分蒙古盟友支持,朝鮮和東江鎮已經征服,且擁有徵戰多年的十多萬強軍。

因此,綜合起來分析,其實論實力大明、大清、大順大體相當,各有各的優勢和劣勢。如果李自成與吳三桂、清軍此時不急於決戰,而是堅守堅城、關隘,北方的局勢不會那麼快明朗,以至出現清軍一舉佔領北方、入主中原的局面。

吳三桂的選擇

吳三桂擁有明朝在北方的最大軍事力量,且佔據山海關這一重要據點。這是他的優勢所在。劣勢在於,吳三桂單獨面對清軍和順軍處於不利地位,且在北方沒有明朝的助力,沒糧沒錢,難以堅持。但吳三桂這一方卻是決定清軍和順軍力量對比的關鍵。歷史上,吳三桂的選擇是聯清攻順,引清軍入關,當上了“漢奸”和“帶路黨”,他個人和民族的悲劇由此決定。

如果吳三桂真正投降李自成且李自成重用吳三桂,清軍其實短期內難以有什麼作為:一是很難攻破山海關,二是從其他關口入關,攻打北京,也很難一時之間取得多大戰果。這是明清交戰十多年已經被歷史證明的事實:清軍從來沒有真正攻破過山海關和北京。如果順與清如同明與清那樣相持下去,反而大順會逐漸佔據上風,因為李自成的戰爭動員能力要遠遠強於崇禎皇帝。當然這隻能是假設,歷史上李自成的形勢判斷和所作所為都出現了失誤。

如果吳三桂死守山海關,明朝將會怎樣?

吳三桂如果仍然忠於明朝,能不能守住山海關?我認為,是可以的。

歷史上,吳三桂主動借清軍(實際上最後是被逼降清)合攻順軍。如果吳三桂仍然忠於明朝,不去聯絡清軍,清軍仍然會按原計劃從其他關口進攻北京,李自成率軍進攻山海關之時,吳三桂只要不與順軍野戰(歷史上之所以不守關而是野戰,是因為要與清軍合攻順軍),守住山海關沒有任何問題。而順軍攻山海關無果,為了應付清軍來攻,只能退守北京。沒有在山海關大敗,順軍守住北京也沒有問題。那麼,清軍也只能如同過去那樣退回遼東。

吳三桂如果仍然忠於明朝,無非是兩種局面:一是鎮守山海關,防止清軍入關,短期而言可以做到,長期來看,需要順與明達到協議,取得南明的支持(海上或陸上);二是北方形勢穩定之後,順與明達到協議,將山海關移交大順軍,而回歸南明,作為一鎮之軍鎮守江北。因此,只要吳三桂仍然忠於明朝,一段時間內基本上會形成大順(佔據北方大部)、大明(佔據南方大部)、大清(佔據遼東)三國分立的局面,而佔據四川的大西政權或者暫時存在或者被滅,不會成為決定大局的關鍵一方。

在這種局面下,明朝或者說南明主要面對的是順而不是清,是順滅明還是明滅順?最終的命運如何難以判斷,但可以肯定的是不會如同歷史上那樣快速為清軍所滅。畢竟,明朝在南方仍然有很強的實力,戰爭的對手變了,結果就會發生很大變化,明與順不會很快決出勝負。


花開時節思春秋


如果吳三桂能死守山海關的話,那麼清軍很有可能難以入關,但是如此的話吳三桂只有投降李自成一條路可走,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的路。

因為李自成當時已經攻取北京,已經預備了軍隊進攻山海關,且當時清軍也已經有所行動,也是意在攻取山海關。


吳三桂除非投降李自成,如此才能避免兩面夾擊,而他也將面對的是關外的清軍,那麼死守還是可以守住。

只是吳三桂有很大可能會被李自成坑死,原因就是李自成進入北京城之後,沒有快速恢復整個朝政的運轉。

也就是說李自成難以平定北方,而且李自成也沒有足夠的軍餉來供給吳三桂,要知道維持山海關防線,所需要的何止百萬。

而要指望李自成給吳三桂軍餉,那幾乎是不可能,李自成將搶來的白銀和糧草當作私產,從這一點來看,李自成難堪大任。

且當時李自成沒有足夠的威望,實在是難以讓北方的明軍投降於他,所以李自成攻取北京,很快就將成為眾矢之的。

按照李自成的陣營,估計最終的結局也不過是兵敗,而吳三桂估計也早已經夠嗆,其結局大抵是被清軍而殺。


但是到了那時,清軍入關的先機已經失去,九州大地很有可能在此掀起軍閥割據的狀態,合股勢力的割據會導致混亂持續更多年。

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清軍的入關對於明末亂世的終結是有促進作用的。儘管這個過程是個悲劇,但不可否認這一點。

明末的動亂說到底還是因為沒有出現真正雄才偉略的人,只出現李自成和張獻忠之輩,這些人總歸是欠缺了些。

只可惜當時的明朝,實在是腐敗到了極點,其內部的腐朽,使得連李自成這樣的流寇都能攻進北京城,實在是可悲可嘆!


小司馬遷論史


山海關是大明王朝的一道邁不過去的坎,關寧鐵騎有4萬多之眾,崇禎以亡,闖賊寇關,令吳三桂左右擺動不知取向,然闖王李自成軍紀敗壞燒殺辱掠強姦民女無惡不作,以招致天恕人怨盡失人💕,加之劉宗敏有搶了美女陳圓圓辱其父,令他怒火攻心,一怒衝寇為紅顏,才唯心的與眾將商議另投明主,以報亡國滅種國恨家仇,他只是不想與賊匪徒同流合汙而巳,吳三桂也不可能以己身只力抗擊二股流水猛獸,只能取其一而投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