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村兩級河北梆子劇團結對共建現場 大興這些孩子成了焦點

近日,安定鎮徐柏村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內鑼鼓喧天,北京市河北梆子劇團與大興區安定鎮徐柏村河北梆子劇團在此正式達成結對共建。除了徐柏村河北梆子劇團深厚的歷史積澱外,安定鎮中心小學通州馬坊校區學生表演的戲曲韻律操更讓北京市河北梆子劇團團長王洪玲感到,戲曲傳承的未來可期。

關注 | 市村兩級河北梆子劇團結對共建現場 大興這些孩子成了焦點

安定鎮徐柏村河北梆子劇團是由村內愛好戲曲的群眾在1953年自發組建的。劇團現有演職人員32人,平均年齡58歲,資歷最老的白榮慶老先生已經92歲高齡,劇團發展存在很多難題。得知與北京市劇團結對共建的消息後,劇團精心準備了一場《秦香蓮》大堂選段,在儀式現場演唱。“來徐柏村以前就有很多朋友說,這裡的村民對河北梆子的熱情極高,愛聽也愛唱,一定要去看看。”北京市河北梆子劇團團長王洪玲說,“看了他們表演的作品後,對這次的結對共建充滿了信心。除此之外,開場時孩子們表演的戲曲舞蹈更讓我印象深刻。”

關注 | 市村兩級河北梆子劇團結對共建現場 大興這些孩子成了焦點

△學生們表演戲曲韻律操《戲舞少年》

王團長口中的戲曲舞蹈,是安定鎮中心小學通州馬坊校區的學生們表演的戲曲韻律操《戲舞少年》。正在讀三年級的小演員馮琳軒告訴記者,對於更多的戲曲知識還不是很瞭解,只知道舞蹈中的很多動作都和戲曲有關係。因為自己喜歡,父母也支持,二年級時便報名了學校的舞蹈興趣班,一年的時間自己學會了《戲舞少年》《小花旦》等舞蹈。

關注 | 市村兩級河北梆子劇團結對共建現場 大興這些孩子成了焦點

△徐柏村河北梆子劇團表演《秦香蓮》大堂選段

關注 | 市村兩級河北梆子劇團結對共建現場 大興這些孩子成了焦點

△北京市河北梆子劇團藝術總監、國家一級演員王英會為徐柏村河北梆子劇團表演的《秦香蓮》大堂選段點評

傳承戲曲文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培養孩子們的興趣非常重要。安定鎮中心小學藝術教育負責教師劉茜介紹說,戲曲韻律操是將舞蹈藝術與戲曲中手、眼、身、法、步等手段相結合的一種形式,可以更方便、快捷地讓學生接受,以此感受、體驗傳統戲曲藝術的魅力。也正因如此,讓王團長看到了希望。

關注 | 市村兩級河北梆子劇團結對共建現場 大興這些孩子成了焦點

△劉茜老師在為馮琳軒小朋友化妝

據瞭解,不只是徐柏劇團,包括北京市河北梆子劇團在內的諸多劇團都存在演員老齡化的現象,如何讓更多的年輕人愛好、從事戲曲工作,是擺在傳承中華戲曲文化面前的難題。王團長坦言:“與徐柏村河北梆子劇團結對共建容易,傳承優秀戲曲文化卻不簡單,今天孩子們的表演讓我看到了希望。”

戲曲韻律操是傳統戲曲進校園的一種探索,目前,安定鎮5個小學校區均在利用“課後一小時”,積極學習和推廣戲曲韻律操。“學習戲曲文化非常辛苦,它的傳承除了‘戲曲文化’、專業教師進校園外,更重要的還是學生自身的堅持。”劉茜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