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征乌桓”看被后世“奸”化的曹操是如何对边疆历史做出贡献的

东汉末年,在黄巾军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的高呼声中,腐朽的东汉王朝最后一块遮羞布被揭了下来。历史的车轮再次进入战火纷飞的乱世。

纵观中国历史,每逢中原进入战乱年代,都是边疆民族崛起的良机。秦末楚汉争霸匈奴人崛起、西晋八王之乱导致五胡抢占中原、唐末五代十国后契丹人崛起、明末农民起义致满清入主中原。唯独三国乱世平稳过渡到西晋王朝。单看这一点,曹操功不可没。

本文主要内容分两个部分①乌桓族介绍②曹操远征三郡乌桓

史书上的乌桓族

从“征乌桓”看被后世“奸”化的曹操是如何对边疆历史做出贡献的

东北古族脉系

上面图片是东北古族的脉络,从图上可以看出来,乌桓源自东胡。

①乌桓所在地域

《史记·货殖列传》中有一段提到了乌桓,我们看下原文

夫燕亦勃、碣之间一都会也。南通齐、赵,东北边胡。上谷至辽东,地踔远,人民希,数被寇,大与赵、代俗相类,而民雕捍少虑,有鱼盐枣栗之饶。北邻乌桓、夫馀,东绾秽貉、朝鲜、真番之利。

燕国故都是渤海、碣石山之间的一个都市。向南与齐国和赵国相通,东北与胡人接壤。从上谷郡到辽东郡地方遥远,人口稀少,经常被侵扰,与赵国、代郡的民俗类似,这里民风彪悍不爱思考问题,当地盛产鱼盐枣栗。北边与“乌桓”和扶余相邻,东边被秽貉、朝鲜、真番等国掌控。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来,西汉时候乌桓在燕国故都北边,也就是燕山北部

从“征乌桓”看被后世“奸”化的曹操是如何对边疆历史做出贡献的

乌桓位置示意

②乌桓族的来源

《三家注史记·匈奴列传》中服虔云:“东胡,乌丸之先,後为鲜卑。在匈奴东,故曰东胡。”

乌桓又作乌丸,东胡在匈奴的东边,所以被称为东胡,,冒顿单于将东胡灭亡了以后,东胡族人留在乌桓山,所以被称为乌桓。由此可知,在西汉时候乌桓就是东胡。而汉武帝大破匈奴人之前,东胡余部由匈奴左贤王管辖,匈奴设置东胡王来管理东胡。也就是乌桓人。不过从后世史籍中我们知道,东胡瓦解后分成鲜卑和乌桓两部,在乌桓山的叫乌桓,在鲜卑山的叫鲜卑。而乌桓离汉王朝更近些,所以更早进入了汉人的史籍。

③乌桓与汉王朝的往来

我们前文有讲过汉武帝在漠北战役中将匈奴击溃,霍去病出代郡两千余里,先是将匈奴左部消灭,一路向北打到瀚海(贝加尔湖)。如下图所示。原文在这里

从“征乌桓”看被后世“奸”化的曹操是如何对边疆历史做出贡献的

漠北战役示意图

这里霍去病消灭的匈奴左部,所处位置就是乌桓所在地。见《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

乌桓自为冒顿所破,众遂孤弱,常臣伏匈奴,岁输牛马羊皮,过时不具,辄没其妻子。及武帝遣骠骑将军霍去病击破匈奴左地,因徙乌桓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为汉侦察匈奴动静。其大人岁一朝见,于是始置护乌桓校尉,秩二千石,拥节监领之,使不得与匈奴交通。

后汉书比较容易看懂,本文不做全文翻译了,只介绍主要内容。

汉武帝将乌桓迁到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并设置护乌桓校尉一职。

昭帝时,乌桓渐强,乃发匈奴单于冢墓,以报冒顿之怨。匈奴大怒,乃东击破乌桓。大将军霍光闻之,因遣度辽将军范明友将二万骑出辽东邀匈奴,而虏已引去。明友乘乌桓新败,遂进击之,斩首六千余级,获其三王首而还。由是乌桓复寇幽州,明友辄破之。宣帝时,乃稍保塞降附。

汉昭帝的时候,乌桓逐渐强盛与匈奴交恶并被匈奴击败,汉军趁势对乌桓发动了攻击,给乌桓以重创。到汉宣帝时候,乌桓归降汉朝。

王莽篡位以后,强行征招乌桓军,导致乌桓与中原王朝重新交恶,“而诸郡尽杀其质,由是结怨于莽”,乌桓又重新投靠匈奴,到东汉初年,乌桓人和匈奴人“连兵为寇,代郡以东尤被其害”

。此时的乌桓人靠近边塞,“朝发穹庐,暮至城郭”,对东汉边郡造成非常大的威胁。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马援曾“将三千骑出五阮关掩击之”也是无功而返。第二年,匈奴人内乱,乌桓趁机进攻匈奴,汉帝赏赐乌桓财物来拉拢乌桓,乌桓人“诣阙朝贡,献奴婢牛马及弓虎豹貂皮”。这个时候是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乌桓人重新归附汉帝国。

我们不难看出,乌桓夹在汉匈之间,位置非常尴尬,而乌桓的动向也随着汉匈势力的消长而变化,也实属无奈。这个时候,乌桓的核心势力所处位置已经由辽东外迁移到代郡外。

从“征乌桓”看被后世“奸”化的曹操是如何对边疆历史做出贡献的

白部匈奴位置示意图

马援出的五阮关既是图上所示张家口,白山据清朝学者丁谦考证为“上谷白山,即今张家口北察罕陀罗海山”,不过这个察罕陀罗海山具体位置笔者也没有查到。应该就是在张家口北部这片山中吧。这里的“白部乌桓”是乌桓人核心部族,势力一度非常强盛。

虽然“乌桓或愿留宿卫,于是封其渠帅为侯王君长者八十一人,皆居塞内,布于缘边诸郡,令招来种人,给其衣食,遂为汉侦候,助击匈奴、鲜卑”,但由于司徒掾班彪的建议,“帝从之。于是始复置校尉于上谷宁城”

明、章、和三世边塞比较安定,东汉国力也到达顶峰,迎来了明章之治和永元之隆的盛世。至顺帝、灵帝和献帝东汉势弱,乌桓屡屡寇边,这里不再赘述。

曹操远征三郡乌桓

①鲜卑与乌桓合流

鲜卑和乌桓都源自东胡,习俗相近,匈奴去后,鲜卑逐渐强盛,“鲜卑因此转徙据其地。匈奴余种留者尚有十余万落,皆自号鲜卑”,随着一代雄主檀石槐的横空出世,“南钞汉边,北拒丁令,东卻夫馀,西击乌孙,尽据匈奴故地”。以致“东西部大人皆归焉”,乌桓此时应该并入鲜卑。在檀石槐的统一领导下。檀石槐死后,乌桓才再次出现在中国的史籍上。

从“征乌桓”看被后世“奸”化的曹操是如何对边疆历史做出贡献的

汉末北方割据势力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曹操占据兖豫二州,袁绍在河北、幽州是公孙瓒、辽东为公孙度、张扬河内、吕布徐州、张绣南阳。袁绍与乌桓人结盟克公孙瓒,曹操并张扬吕布张绣。北方主要的军阀势力就只剩下曹操和袁绍了。经官渡一战,袁绍主力尽失,“后袁尚败奔蹋顿,凭其势,复图冀州”,袁尚妄图依靠三郡乌桓的力量重收故土。之后几经交战,建安十年(公元205)年,曹操将势力范围扩展到幽州北部,与三郡乌桓已经比邻而居。在北上征乌桓和南下统一中国的选择中,曹操选择了北征乌桓,不得不说,这个选择非常明智,与后世赵匡胤的选择截然不同,没有燕云十六州的赵宋王朝终其一朝始终陷于北方强敌的铁蹄之下,不得不说战略上的选择对于一个王朝的兴衰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②曹操出兵

从“征乌桓”看被后世“奸”化的曹操是如何对边疆历史做出贡献的

曹操打通运粮水道

所谓“大军未动,粮草先行”,作为杰出军事家的曹操自然明白这个道理,在远征乌桓之前,已经将政治中心迁往邺城的曹操以邺城为中心,开凿了白马、白沟、平虏、泉州、新河几条人工水道。如上图所示,曹操的军粮大船可以从邺城起航,顺着漳河走白马渠进滹沱河,沿滹沱河顺流而下走平虏渠进入泒水、然后走泉州渠、新河到达滦河,逆水而上可以抵达乌桓腹地。如上图所示。这条水运大动脉,不仅解决了北征乌桓的粮草运输问题,也打通了华北平原水系的南北通道。为北方交通运输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为北方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更佳的环境。

我们前面文章有讲过燕山的几条古道,这里不妨先回顾下。原文在这里

从“征乌桓”看被后世“奸”化的曹操是如何对边疆历史做出贡献的

燕山南北通道

这里共四条道路可出塞,分别是古北道、平刚道、卢龙道、傍海道。曹军抵达卢龙塞以后准备走“傍海道”去柳城,正值五月盛夏,大雨磅礴,傍海道泥泞不通。一直到七月,而且“虏亦遮守蹊要,军不得进”。曹操听从一个本地人田畴建议,改走平刚道,这是条古道,已经遗弃了两百多年,不过“尚有微径可从”,曹操让田畴做向导,一路“堑山堙谷五百馀里”“上徐无山,出卢龙,历平冈,登白狼堆,去柳城二百馀里”,曹操指挥有方,以少胜多, “斩蹋顿及名王已下,胡、汉降者二十万口”,后又挥师柳城,将三郡乌桓的主要力量消灭,袁氏兄弟及乌桓残部逃到辽东公孙氏处避难,后被公孙氏所杀。曹操将余下的部众“悉徙居中国”

从“征乌桓”看被后世“奸”化的曹操是如何对边疆历史做出贡献的

曹操行军路线示意

上图是曹军行军路线示意图,徐无山是迁安的黄太山,白檀在宽县,平刚在凌源市西北的右北平镇,白狼在凌源市东南,柳城是现在的朝阳市。而曹操得胜以后的回军路线是从柳城南下,走碣石古道,到达山海关(古榆关)东北的碣石,曹操在这里还写下了“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的千古名句。开创了“建安文学”的一代文学盛宴。这里地点及路线参考了王绵厚老师的《中国东北与东北亚古代交通史》,具体考证细节限于篇幅,不做详说了。

在乌桓羽翼未丰之际,曹操凭借其大智大勇将日益强盛的乌桓斩落,不仅安定了东北边境,而且极大的震慑了其余胡虏。同时,曹操对南匈奴采取分而治之的方式,也同样阻止了匈奴人的重新崛起。所以即便中原处于乱世,北方边疆游牧民族并没有形成有效的力量,为司马氏后来统一中国创造了至关重要的基础环境。让中国北方多民族文化得到进一步交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