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堂」何德旭:增強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協同效應

「講堂」何德旭:增強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協同效應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是世界各國調節經濟運行的主要政策工具。世界經濟發展實踐表明,當宏觀經濟運行出現波動時,單純依靠財政政策或貨幣政策難以有效應對,需要充分發揮二者的協同效應。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國際環境和國內條件正在發生深刻複雜變化,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經濟結構調整任務艱鉅、外部環境挑戰和不確定性上升。在此背景下,保持我國宏觀經濟平穩運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的政策目標,促進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需要進一步增強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協同效應。具體來說,可以在以下幾方面發力,發揮最優政策效應。

1.協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高質量發展是解決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根本舉措。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應堅持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這一基本取向,紮實做好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工作,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營造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創新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根本動力。應深刻認識我國經濟發展階段和發展規律,充分發揮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組合在促進創新發展方面的協同效應。財政政策在重大工程建設和重大技術攻關領域發揮激勵、引導和帶動作用,貨幣政策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激發科技創新動力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此外,二者還應在服務實體經濟、脫貧攻堅、生態文明建設上共同履行職責使命。

2.協同創新宏觀調控

當前,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等宏觀經濟政策正從簡單的方向性指引轉變為複雜的量化調節。應按照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進一步改革和完善財政體制、金融體制,為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協同發揮作用奠定堅實制度基礎。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力提效,著力減稅降費、補短板、調結構;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鬆緊適度,把好貨幣供給總閘門,促進融資結構和信貸結構優化,提升金融體系與供給體系、需求體系的適配性,保持廣義貨幣M2與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國內生產總值名義增速相匹配,堅決不搞“大水漫灌”。密切關注民營企業和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既落實落細減稅降費等財政政策舉措,發揮財政資金對社會投資的撬動作用,又加大對中小銀行定向降準力度,有效緩解民營企業和中小微企業融資困難。

3.協同防範和化解重大風險

防範化解重大風險,重點是防控金融風險,關鍵是處理好金融安全、金融發展、金融創新的關係,加強對金融創新產品的監管,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應充分發揮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在防範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上的協同效應,建立地方債務需求擴張約束機制,明確政府債務的金融支持範圍,做好專項債發行配套和使用管理工作,遏制任何形式的不合規政府借款,有效防範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同時,在處置房地產市場風險、商業銀行不良資產風險等方面,也需要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協同發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何德旭/《人民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