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刷屏了!寧波人“舌尖上的安全”將有據可循……

區塊鏈刷屏了!寧波人“舌尖上的安全”將有據可循……

區塊鏈刷屏了!寧波人“舌尖上的安全”將有據可循……

要說最近最火的話題,莫過於“區塊鏈”。

隨著認知的深入,區塊鏈的應用,將擴展到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等更廣闊的天地,並和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擦”出合作的火花。

而與民生息息相關的食品安全追溯,更是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区块链刷屏了!宁波人“舌尖上的安全”将有据可循……

11月3日,在第六屆中國糧食與食品安全戰略峰會上,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副局長孫梅君明確指出,應探索“區塊鏈+”在食品安全等領域的運用,加快建立基於大數據分析的食品安全信息平臺,實施食品安全智慧監管。

值得一提的是,寧波已經抓住了這一垂直領域的機遇。上週六,國研軟件股份有限公司的代表也出席了這場峰會,併成立了“城市供應鏈研究中心”,明確了用科技創新助力城市供應鏈的數字化改造。

“當區塊鏈推出來的時候,我們就在想,它天然就是為追溯而生。”國研軟件物聯網技術中心主任李仁欣在東南商報12A茶座上分享道,“它分佈式存儲的技術特點,就好比一個多人記賬的賬本,這對追溯食品供應鏈上下游的數據非常有利。”

区块链刷屏了!宁波人“舌尖上的安全”将有据可循……

具體如何操作?首先,自然是建設防偽溯源的“信用體系”。國研軟件的設想是,將追溯信息數據和代碼,封裝到一個帶有時間戳的數據區塊中,使得追溯信息無法更改。這樣一來,當經營戶張三種植的白菜來批發市場、再送達農貿市場,它的全流程都能在“鏈”上留下不可篡改的一印跡。

其次,正因為這些信息分佈在“多中心化”的區塊鏈上,大家再也不用擔心因服務器“崩潰”而導致數據丟失,更無需擔心數據無法共享。除了部分私有數據被加密外,“上鍊”的食品安全數據將對所有消費者公開,人們購買蔬果可以更加放心。

與此同時,國研軟件還在設想建立覆蓋寧波大市的食品安全追溯聯盟鏈——所謂的聯盟鏈,被中國科學院院士陳純稱為“目前中國最具實際應用前景的技術”。

如今,住建部和中國建行,已將該技術應用於全國491個城市的公積金管理,每一個轄區內的市民都能異地辦理業務。未來,消費者們或將迎來隨時隨地查詢全市蔬果源頭的一天。

放眼全國,國研軟件並不是“孤軍奮戰”。2017年,中南建設聯合黑龍江北大荒農業股份有限公司,打造了全球首個“區塊鏈大農場”。土地承包,播種,加工……每一粒大米都能有標識“身份”的傳感器,在區塊鏈上記錄著它們成長時溫度、光照等生命軌跡。

区块链刷屏了!宁波人“舌尖上的安全”将有据可循……

然而,必須承認的是,若是將區塊鏈在食品安全領域大面積推廣,還得先弄清楚幾個問題。

有業內人士認為,首先是“誰來買單”——讓複雜的信息節點“上鍊”,無疑涉及到大量的資金技術投入,對於此類關乎國計民生的項目,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和保障。

其次,漫長供應鏈上的數據採集,也是一件需要攻克的難題。李仁欣介紹道,“我們正在慢慢做起,通過擁有AI技術的智慧溯源秤,在批發市場和農貿市場,自動識別、採集菜品的信息。今後,我們也希望依託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資源,進一步推動這件事。”

此外,區塊鏈的誕生不過10年時間,它在性能、智能合約、監管等方面仍有完善,而具體“實戰”層面也面臨一些考驗。譬如,就好比打了陽澄湖標籤的大閘蟹,未必就在陽澄湖“土生土長”一樣,如何保證“上鍊”蔬果沒有被“調包”的可能?這也需要不斷研究。

對於新興技術,人們免不了由一知半解的探索,到得心應手的掌握,區塊鏈亦是如此。我們期待區塊鏈“多中心化”的共享思維能打破“信息孤島”,更希望其“多人記賬”“不易篡改”的技術特點,能為寧波“舌尖上的安全”保駕護航。

区块链刷屏了!宁波人“舌尖上的安全”将有据可循……

END

文字:嚴瑾 編輯:諸新民 美編:周馳

一個共享財智的平臺

区块链刷屏了!宁波人“舌尖上的安全”将有据可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