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順湯南面線:三百年工藝見匠心

中國人吃麵的傳統歷史久遠,對面食有割捨不掉的情懷。客家人歷經千年遷徙,依然保留著中原地區的飲食習俗,包括吃麵食的習慣。在豐順縣,湯南手工面線家喻戶曉,300多年的手工面線製作技藝在當地得到保留傳承,製作工藝精湛。炒麵線是湯南鎮乃至豐順縣縣城周邊地區人們嫁娶、生日、喬遷等喜慶宴會上必不可少的一道可口菜。

宋朝詩人黃庭堅的《過土山寨》詩云:“南風日日縱篙撐,時喜北風將我行。湯餅一杯銀線亂,蔞蒿數筋玉簪橫。”古時描寫麵條的詩句,似乎此最為生動形象。


豐順湯南面線:三百年工藝見匠心


寓意長久,喜慶場合必備面線

在豐順縣湯南鎮,面線師傅羅映森的老屋庭院中,一縷縷細如銀絲的面線齊刷刷地懸掛在木架上,在陽光照射下泛著金黃色的光澤。湊近一聞,淡淡的清香撲鼻而來。在當地,這樣的場景隨處可見。

每年春節前後是湯南鎮上村民忙碌的時期,日照強烈、少雨、氣候乾燥是製作傳統湯南手工面線的最佳季節。湯南鎮製作的面線質量最佳,憑藉其精湛的製作手藝、獨特的口味和深長的寓意,成為講究討口彩的當地人最喜歡的主食之一。

在北面南米的主食格局下,為何位於南方的豐順縣湯南鎮,卻很好地保留了手工面線的製作工藝?豐順縣湯南鎮文體服務中心主任羅健說:“湯南鎮地勢平坦,氣候溫和,土質肥沃,歷史上曾是小麥高產區,出產的小麥蛋白質含量高,有‘烏金麥’之稱,是製作手工面線的理想原料。這是手工面線在湯南得以流傳和發展的基礎。同時,手工面線製作流程繁複,在機械未得到廣泛應用以前,每個程序都要依靠手工完成,工作量大,需要較多的勞動力。而湯南鎮人多地少,富餘勞動力較多,這就為手工面線的發展提供了勞力保障。”

“我們湯南的手工面線製作手藝與北方的掛麵幾乎一模一樣,不同之處是在製作面線的過程中,必須加入適量的鹽和油。其作用是增加麵糰的韌性、彈性,使面能拉得更細更長,加鹽可防止面線發黴,保存更久。”羅映森說。

因面線形細而長,寓意“長命百歲”“長長久久”,寄託著當地村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在祝壽、結婚、春節活動等喜慶場合,都少不了面線。

值得一提的是,在當地人鬧新婚的遊戲環節中,面線也是必不可少的“道具”。在湯南鎮村民的婚禮上,大家會取一根又細又長的面線,讓新婚夫婦各執一頭,用嘴咬住往中間吃,不可以停也不能斷,吃到最後,兩個新人的嘴碰上了,就會引來眾人的祝福和歡笑聲。羅健說:“此舉不僅給婚禮增加了喜慶熱鬧的氛圍,也寓意新人能夠‘長長久久’。”


豐順湯南面線:三百年工藝見匠心


巧奪天工,一根針孔穿7根面線

“金梭玉帛”“牽絲如縷”“巧奪天工”,這些詞語用來形容湯南手工面線的製作手藝極為貼切。

製作手工面線是個精細活。“製作手工面線要經過揉麵、割面、搓面、上面杆、拉麵、醒面等10多道程序,製作過程要充分運用‘搓’‘揉’‘捏’‘擠’‘拉’等精湛手法。其中最具功夫的當屬‘上面杆’和‘醒面’了,需要兩個人分別握著兩根面杆兩端,以倒8字形環繞細圓麵條,並撒上木薯粉。同時,還需要根據風級、溼度和光照來控制所加入的鹽、油和日曬時間等。”羅映森娓娓道來。

老師傅們在製作手工面線前一天會關注天氣預報,因為製作面線的最後一道程序需要在室外陽光處“曬面”。如果天氣不好,一般那天老師傅們就休息不做了。

“通過精湛手法制作的面線,特點是又細又長,細小到大眼手縫針可以穿過7條面線,而每根面線能長達100米。”羅映森說,由於湯南面線一直採用傳統的手工制面技術,從團面到包裝,無不是手工完成的,製作繁複,整個製作過程至少需要6個小時。

受此影響,湯南手工面線的產量不大,利潤不高,一度出現過生產減少的趨勢。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面製品的需求增大,湯南手工面線為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和喜愛,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產品除了供應本地市場,還遠銷揭陽、廣州、深圳等地,成為當地一大特色產業。

據瞭解,目前湯南鎮共有手工面線作坊60家,全鎮每年可生產手工面線約165萬公斤,收入325萬元。其中隆煙村就有手工面線作坊38家,是個遠近聞名的手工面線專業村,該村每年可生產手工面線約115萬公斤,每年收入可達到215多萬元,僅此一項,就為村民們帶來了不少收入。

湯南面線不僅手工製作程序繁多,吃起來也很有講究。蒸、煮、炒等多樣食法讓湯南面線成為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餚。但是有一個需要特別注意的步驟,“因為做好的面線已經加了鹽,在煮或者炒的時候,都不要忘了先用熱水滾一遍,再用冷水洗幾遍,不然做出的面線口感會偏鹹。”羅映森說。

如今,湯南手工面線已成為豐順的一大美食品牌。在豐順縣城石碑街,賣面線的商鋪琳琅滿目,小陳便是其中一家店的老闆,他對筆者說:“湯南手工面線雖然包裝簡單,利潤不高,但很受歡迎,許多在外居住的鄉賢、遊客來豐順都會買上一些帶回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