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畲族故里 賞文化角樓

為了更好的瞭解畲族民族特色建築,保護併發揚畲族優秀傳統文化,2019年7月17日星期三,中山大學新華學院"畲我其誰"社會實踐隊來到梅州市豐順縣鳳坪村的當地一家村民所修建的獨角樓,對其主人藍先生進行簡單的採訪和交流,瞭解有關的畲族獨角樓文化。

一個特定的民族建築代表著其獨特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傳承著一個民族與生俱來的氣質與文脈,畲族獨角樓蘊含的畲族文化內涵,闡述了建築對民族文化傳播的重要意義。

探畲族故里 賞文化角樓

獨角樓門口樣貌

藍先生是一名畲族的民間建築設計師,這間村裡唯一的獨角樓便是他本人親自設計的。藍先生從事畲族建築設計已有二十多年的經驗,除了村子裡這一間獨角樓外,藍先生還參與了其他畲族村落的獨角樓設計。

實踐隊員們仔細觀察了獨角樓,發現這間畲族傳統建築屋內構造儼然整齊,方正一致,像北京四合院的設計一樣,呈現出方形結構。據藍先生介紹,這是村中唯一的一座獨角樓,而且獨角樓位置的設計都極具有風水的考究價值。房前是一片扇形的池塘,離獨角樓大門口很近,池塘可以調節溫度和溼度,冬暖夏涼;背靠大山,在夏季炎熱的白天,大山遮擋住了陽光避免了樓房溫度的升高,而晚上的山風又讓人涼爽舒適,這座房屋的地理位置便就是所謂的"吃山吃水",富有一定的風水文化價值。

探畲族故里 賞文化角樓

獨角樓屋內房頂

作為這座獨角樓的主人,藍先生也道出了他的心願,他希望畲族特色民族獨角樓能夠保留它原來的最初的樣子,可以將畲族特色民族文化完完全全表現出來,並且讓所有人都能夠貢獻出己的一份力量對其進行保護。

探畲族故里 賞文化角樓

藍先生與實踐隊隊員們進行交流

藍先生透露,他已經將畲族傳統的建築工藝傳授給了他的後輩,因為畲族民族建築工藝仍然有許多的年輕人要去學,這項建築工藝才得到了傳承,而村裡的大部分年輕人不願去學習其他的畲族民族工藝,所以導致其它民族工藝都已快失傳。對此,他希望獨角樓工藝藝術和其他畲族工藝可以被傳承和發揚,讓更多的獨角樓可以在未來被建造,讓越來越多的人領略它的美,感受文化的魅力。

探畲族故里 賞文化角樓

藍先生一家與實踐隊隊員們進行合照

在繼續的交流中,實踐隊的隊員們瞭解到村裡的其他村民其實沒有那麼重視這村裡唯一的獨角樓,除了是藍先生私有的獨角樓這個原因之外,還有一個原因是村民仍然缺乏畲族建築文物的保護意識,但是縣文物局有對這一間村子裡唯一的獨角樓進行過考察和提供維護幫助,所以這一間獨角樓的畲族建築文化還是受到了當地政府的重視。據瞭解,這間獨角樓是這幾年才剛建的,總耗費三十萬元,獨角樓的修建也是參照其他村落剩下的獨角樓和一些原有文獻來修建的。畲族典型建築群"下山虎"與獨角樓最大區別在於,"下山虎"建築建造更傾向於依靠風水來建造,及背靠山面朝水的風水觀念,所以這種建築群不會隨意的在任何地方建造,會有選取獨特的地理位置。獨角樓則更傾向於畲族民居,在許多地方都可以修建,門前的也呈現兩邊低,中間高的形狀,與畲族建築群"下山虎"建築群的建築式外形不太相同,各有獨特之處。

如今,在風坪村,傳統畲族建築分為"下山虎"和獨角樓這兩種,這兩種樓房各有各的美,各有各的建造含義以及建造講究。這兩種傳統畲族建築都將會隨著風坪村的發展和整個社會的發展而不斷得到人們的重視,歷史會隨著時間繼續前進,而美麗的畲族建築群仍將佇立。

中山大學新華學院畲我其誰社會實踐隊供稿

圖/盧雨菁 潘穎憬 陳曉霞 張碧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