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轉折點的西夏崇宗李乾順,他的決定改變了華夏的走向

西夏崇宗李乾順,是西夏曆史上在位時間最久的皇帝,而他更是經歷金國崛起、遼國滅亡、聯金滅宋、攜手西遼、又與金國交惡等,諸多影響力巨大的事件,甚至可以說,他的決定改變了華夏曆史的走向。

歷史轉折點的西夏崇宗李乾順,他的決定改變了華夏的走向

西夏崇宗李乾順

少年天子,得遼國協助而親政,使得李乾順性格優柔寡斷

生於富貴帝王之家本是幸事,但西夏外戚梁氏根基深厚,曾囚禁西夏惠宗李秉常,致其憂鬱而亡,年僅三歲的李乾順繼承皇位,依舊是梁氏把持朝政的傀儡,梁氏為了提高聲望,不顧西夏內部日益凸顯的矛盾,與北宋常年發生戰事。

在遼國與北宋之間,確實北宋軍事實力相對較弱,卻不是西夏所能任意欺負的‘軟柿子’

宋將章楶(jie)於平夏城之戰,擊敗西夏30萬大軍,隨後又伏擊逃兵,連續數戰西夏失利損失慘重,宋軍逼近西夏都城興慶府,大有一鼓作氣平定西北邊患之勢。

西夏請遼國出面調停,但遼道宗的條件是鴆殺梁太后,由西夏崇宗李乾順親政,其實遼道宗換誰執政都沒區別,剷除不服從遼國的外戚梁氏,能夠對西夏群臣造成震懾,藉機樹立遼國影響力

史書未見梁氏抗拒之事,不得而知梁太后是為國自盡,還是被群臣所逼迫,但終究她的死為西夏帶來生機。

西夏的奏表與遼國的調解,令北宋汴梁城吵翻了天,北宋此時也是黨爭傾軋,保守派認為對西夏戰事取得勝利,而西夏又與遼國結盟請和,應該見好就收,避免將戰事擴大。

西夏崇宗李乾順的運氣很好,爭議聲中宋哲宗病重,古代兵戈被認為凶事,因此北宋接受西夏求和,並依照慣例給予歲賜。

所以,西夏崇宗李乾順剛親政,就收穫了兩樣大禮,遼國為其剷除外戚專權,北宋為其帶來豐厚的資財,對其迅速穩定西夏內政助力極大

為回饋遼國,李乾順出兵協助鎮壓拔思母部起義,同時約束党項各部停止對北宋的劫掠,三方出現短暫的和平!

歷史轉折點的西夏崇宗李乾順,他的決定改變了華夏的走向

北宋哲宗趙煦

公元1120年金國攻陷遼國祖地上京臨潢,擺在西夏面前有三條路:助遼、助宋、攻西域。

助遼:西夏很清楚遼國的實力,百萬雄軍數十萬鐵騎,遼上京是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建國祖地,既有天險又有重兵防範,決沒想到會敗在萬餘兵力的女真部落。

西夏群臣皆樂觀認為,遼國之敗不過一時大意,只要遼國盡起精銳,必能輕鬆剿滅女真叛亂。

事實上,自護步達崗之戰,遼天祚帝親征,卻被金太祖完顏阿骨打以少勝多擊敗,遼國損傷慘重,對東北已經失去掌控,女真攻城略地令遼國郡縣所失幾半”,歸附部眾不計其數。

而遼國內部叛亂卻此起彼伏,相繼有多位宗室自立為王,加上宋朝的動向又頗為詭異,很顯然對“燕雲十六州”尚存野心。

面對危亡的局勢,遼天祚帝面對西夏故作鎮定,沒有令西夏徵發援軍,這個決定對危亡的遼帝國是致命的。

若是西夏軍隊能夠衛戍西北諸州,至少能夠延緩遼國的滅亡進度,以遼國的疆域與人口,只要能夠拖入持久戰,遼國翻盤的機會還是很大的。

但天祚帝既自負又多疑,《遼史》評價其“降臻天祚,既丁末運,又觖人望,崇信奸回,自椓國本,群下離心”。

在國家危亡之時,西夏好意邀請其入西夏籌謀,但天祚帝拒絕西夏好意,寧願攜臣屬遠逃漠北避禍,使得尚未失陷之地群龍無首,西夏助遼之路被天祚帝自己所封死。

《遼史》遣駙馬蕭特末、林牙蕭察剌等將騎兵五萬、步卒四十萬、親軍七十萬至駝門。十二月乙巳,耶律張家奴叛。戊申,親戰於護步答岡,敗績,盡亡其輜重。

歷史轉折點的西夏崇宗李乾順,他的決定改變了華夏的走向

金遼戰爭示意圖

助宋:對於當時的西夏,尚且未與金國有交往,因此即便瓜分遼國,在認知裡也僅限宋國

宋國不僅軍事能力頗為強勁,更是超級經濟大國和人口大國,即便一個州郡的產值都抵得上半個西夏,遼國也要依靠宋朝的歲幣度日,在戰事的關鍵時期,北宋定然不會吝惜金錢財帛。

問題是,宋朝以天朝上國自居,始終認為西夏王朝是割據宋朝疆域的叛軍,因此北宋常年與西夏交戰,卻不敢與強大的遼國輕啟戰事

宋徽宗不習政務痴迷書畫,卻對收復領土頗為熱衷,以此滿足其文治武功的虛榮心,西夏便成了北宋的試煉場,都城時刻面臨北宋禁軍的打擊。

西夏太多次向宋朝表忠心,此時若再表忠心,很可能得到的不是信任,而是加倍的猜疑,所謂“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即便遼國被瓜分,西夏能夠得到切實的利益,但誰又能來保證西夏安全

西夏與北宋之間仇深似海,經常是反覆屠城,《宋史》多見雙方交戰時“城中請降,受其降而屠之”的言論。

西夏崇宗李乾順個人感情上,也親近遼國疏遠宋朝,李乾順數次求婚於遼國,公元1104天祚帝將宗女耶律南仙,冊封為成安公主,許配給李乾順為皇后

兩人感情雖無明確記載,但相處二十年朝夕陪伴,所以於公於私,助宋滅遼都不是李乾順最好的選擇。

北宋王韶《平戎策》:欲取西夏,當先復河、湟,則夏人有腹背受敵之憂。夏人比年攻青唐,不能克,萬一克之,必並兵南向,大掠秦、渭之間,牧馬於蘭、會,斷古渭境,盡服南山生羌,西築武勝,遣兵時掠洮、河,則隴、蜀諸郡當盡驚擾。

歷史轉折點的西夏崇宗李乾順,他的決定改變了華夏的走向

耶律大石西征

攻西域:遼國與金國幾十萬軍隊列陣燕京,北宋也在向宋遼邊境增調兵力,使得西夏所受到的壓力頓時減輕。

作為遼國附庸的天山諸國群龍無首,西夏若能聯結西域諸國,輔以武力威脅,以中亞之軍力及財物支撐,可與金宋鼎足而立。

這樣的構想是完全有可能實現的,耶律大石以‘可敦城’十八部,合計萬餘兵力,在無後勤補給的情況下建立西遼。

西夏早在李元昊稱帝前,便已征服甘州及西州回紇各部,沿途可為其供給糧草,而西夏雖然被宋朝重創,但數萬精兵還是能夠調動,以百戰精銳趁中原混亂之際征服西域,對西夏而言無疑是上策。

西夏崇宗優柔寡斷的一面顯露,未確定中原最後的勝者之前,始終不敢與遼國撕破臉面,也許在他的心底,還在期待出現奇蹟,遼國能夠平息金國,恢復過往寧靜祥和的樣子。

因此對耶律大石的西征之舉,西夏不僅未予阻攔,反倒與盟友西州回紇通信,協助耶律大石向西域進軍。

西夏崇宗推崇漢化便能看出,其對中原富庶之嚮往,若奪佔西域並實現治理,勢必要將統治中心西移,若西夏有此想法早就已經施行。

寧夏被稱之為‘塞上江南’,河套平原更是被譽為‘黃河明珠’,又有誰願意輕易捨棄,為了這兩塊土地,西夏與遼國和北宋爭奪百年,付出無數的鮮血才守護。

《遼史》:大石不自安,遂殺蕭乙薛、坡裡括,自立為王,率鐵騎二百宵遁。北行三日,過黑水,見白達達詳穩床古兒。西至可敦城,駐北庭都護府,會威武、崇德、會蕃、新、大林、紫河、駝等七州及大黃室韋、敵剌、唐古、忽母思、奚的、糺而畢等十八部王眾,遂得精兵萬餘。

歷史轉折點的西夏崇宗李乾順,他的決定改變了華夏的走向

金遼戰爭

金國的攻勢超過西夏的想象,在金國的裹挾下,西夏又參與了對北宋的戰爭

西夏崇宗李乾順面對國際形勢突變難下決斷,但金國的擴張卻異常迅猛,先奪中京大定府,後陷南京析津府,最後奪雲州,俘獲遼天祚帝,成為北方草原新的霸主

在這個過程中,西夏以三萬精銳對遼國進行救援,西夏將領李良輔追擊金軍,卻被完顏婁室所擊敗,西夏始知金國之強勁。

金國滅遼過程中,看到北宋的富庶和孱弱,不願與控弦數十萬的西夏在西北消耗,因此完顏宗翰代表金國,許諾西夏共滅北宋,將割讓北宋天德、雲內、武州、河東四軍,及武州等八館之地。

西夏崇宗武力既無把握勝金,又得到金國許諾有利可圖,雙方就此結成同盟。

宋徽宗與遼國天祚帝都輕視了西夏的作用,以至於當西夏在短時間裡,橫掃西北才追悔莫及

而金國就聰明得多。

金國已奪取北宋大片疆土,完顏宗翰許諾的雲內等地,變成了金國的戰略防禦,完顏宗弼雖以武力奪回,卻又以陝西北部數千裡之地作為天德、雲內等地補償。

將無力統屬的陝北轉化為籌碼,既令西夏志得意滿,成為金國西北的屏障,又能抽身全力向北宋發起進攻

公元1127年,金國攻破當時世界最大都市,人口高達百萬的北宋都城汴京,趙宋政權仿效晉朝南遷,於臨安建立南宋!

誰也不會想到,以千餘人起兵的女真部落,竟能夠在十四年間(1114年至1127年)便成為天下共主南宋、西夏、高麗、蒙古諸部,甚至西域沙州回鶻,皆“奉表稱臣”。

西夏李乾順依舊做著稱霸西北的美夢,好在他懂得剋制慾望,不去招惹金國控制的核心地帶

,而是向陝西的北宋殘餘駐軍發動進攻。

金國南進以迫降南宋,遭遇以中興四將為首的聯合打擊,也不願與西夏有摩擦,因此也頗為拉攏,金國將未能實際佔領的,青海諸州也都賜予西夏。

等到夏崇宗晚年,雖然將西夏的國土面積擴張,卻失去了戰略上的均衡,西夏東、南、北三面被金國包圍,唯有西面經河西走廊通往西域。

除此外西夏的財政,更加依賴金國的貿易支持,若與金國交惡,則中原財貨斷絕,耶律大石建立西遼以後,對絲綢之路過往行商收取重稅,更削弱了西夏的財政來源。

戰略壓迫,國內經濟衰退,又無強國作為後盾,西夏面對金國更加謹慎恭勉!

歷史轉折點的西夏崇宗李乾順,他的決定改變了華夏的走向

西夏國穩固疆域圖

西夏崇宗李乾順堪稱優秀的守成之君,卻並非戰略眼光的英主

西夏在遼國與北宋相繼滅亡的關鍵時刻,擁兵數十萬卻沒能制定戰略方向,受到金國拉攏和軍事打擊便妥協。

西夏若能在時代的轉折點,為保留戰略優勢而奮力一搏,向興起的金國展現強勢,如進取山西掩護遼國殘餘、南下緩解北宋汴京之圍,都有可能改變兩國與西夏的國運。

參考文獻:《宋史》《西夏書事》《平戎策》《遼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