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磨盤柿產業為大峪溝村試點美麗鄉村“加碼”

新京報快訊(記者 陳琳)11月6日,房山區張坊鎮大峪溝村通過全國第二批農村綜合改革“美麗鄉村”標準化試點考核,成為北京首個標準化建設的“美麗鄉村”。新京報記者對話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標準化處副處長李凌松,聊一聊大峪溝村是如何成為北京首個標準化“美麗鄉村”的。

新京報:為什麼美麗鄉村會落到房山區張坊鎮大峪溝村?在試點的選擇上有什麼考慮?

李凌松:張坊鎮是第二批國家批准的綜改項目試點,全國總共批准了50個項目,其中美麗鄉村佔了近一半,北京僅此一個。

在試點的選擇方面,我們首先要選取有利的、有特色的申報點,張坊鎮的磨盤柿產業曾承擔過第四批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範區的創建,有較好的標準化基礎;其次,從區域上來看,房山區是北京市的生態涵養區,有地域優勢;再者,這是一個雙方合作的項目,區域本身要有申報意願,不僅要有能力承擔,還要有積極性去參與。

新京報:大峪溝村美麗鄉村建設項目考核的61項指標是如何確定的?

李凌松:2015年5月,質檢總局、國家標準委發佈了《美麗鄉村建設指南》國家標準,其中確定了幾大領域的指標,我們以這個《指南》為基礎,確定了61項考核指標,最終形成了涵蓋綜合通用、村莊生活基礎設施、磨盤柿產業、農業汙染防治、生態保護與治理、村容整治等六大方面的標準體系。

新京報:61項考核指標中,哪些指標比較有特色?

李凌松:從美麗鄉村本身建設來說,我們要打造優美的生態環境,這是一個主要特點。張坊鎮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加大了基礎設施整治、生態環境保護,包括廁所革命等,都是在提高人居生活水平方面的重要指標。還有產業增收方面,農戶通過旅遊觀光、採摘等產業,吸引了更多遊客,帶動了鄉村旅遊和區域經濟發展。

新京報:標準化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存在哪些難點?

李凌松:標準化是一個制度規定,是把之前總結的問題發掘出來,形成可複製推廣的經驗。而形成經驗的過程,是最大的難點。農戶更多的是在田間地頭勞動,他們擅長的不是文案,要把口頭說的、手上做的,轉換成文件,要通俗易懂,還要複製推廣出去,這種凝鍊的過程,也是一種考驗。

新京報:

實施標準化美麗鄉村試點,最終要達到什麼目標?

李凌松:北京初步形成具有首都特色的地方標準體系,累計發佈地方標準1750項。其中,涉及農業農村領域共有450餘項。標準化是國家戰略,我們建設美麗鄉村,最終的目標,是要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實現農民增收。

大峪溝村“美麗鄉村”標準化試點,僅僅是北京市農業農村標準化試點示範建設的一角。目前,北京市已建成9個批次103個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範區項目和1個國家級新型城鎮化標準化試點項目,形成了以標準化為手段、以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首都現代化農業標準化產業特色,在促進都市型現代農業、推動綠色經濟發展、提高農民收入以及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

鏈接

61項指標都有啥?

村莊生活基礎設施標準——以張坊鎮大峪溝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情況為基礎,主要定位為飲用水、房屋改造、供電、通信網絡、道路(含健身步道)等方面。

磨盤柿產業標準——張坊鎮磨盤柿原有標準體系涵蓋生產設施、投入品、生產技術、產品、檢驗檢測、貯運等各個環節,新增《磨盤柿採摘園科普與旅遊休閒服務規範》,規定了磨盤柿採摘的公共設施、交通、環境、採摘服務、科普服務與安全等內容。

農業汙染防治——包括農業固體廢物實現資源化利用,農藥和化肥的合理使用,村級生活汙水處理等方面。

生態保護與治理——包括生態公益林的養護、河道管理和土壤修復等方面。

村容整治標準——涉及村內道路、河道、基本公共設施、垃圾、房屋、汙水等方面,由村容維護、農村廁所改造、病媒生物防治三方面搭建標準體系。

新京報記者 陳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