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白銀稀缺,為何會將白銀貨幣化?

餘庭洋


海外貿易進口。

一直到宋朝,中國貨幣單位都是貫,就是串起來的整吊錢,金銀貴金屬雖然也作為衡量大宗財物計量,有觀點認為銅錢一貫與白銀一兩價值相差不大,但金銀一般作為奢侈品,很少進入實際流通。宋代財政收入大多在一億貫上下,付給遼金的保護費歲幣最多為銀二十五萬,宋廷感覺壓力甚大,而遼金頗為滿意,可見銀貴錢賤。《水滸傳》中好漢們習慣使用碎銀的情況其實不會出現在宋朝。

宋朝海外貿易雖有極大發展,但主要貿易對象只有日本產銀較多,而日本的產量遠不足以撐起中國流通需求。直到大航海時代,西班牙在南美洲得到巨量白銀,其中三分之一至一半通過貿易流入中國,這才構成中國銀本位貨幣體系。




真正鱷魚不哭


明代以前,由於中國不是白銀的盛產國,白銀的產量很小,根本無法滿足流通所需的數量。到明代時,隨著商品交易規模的擴大,原先的銅錢貨幣運輸不便,無法適應大批量的流通,必須有一種更貴重的金屬貨幣進行補充替代。而當時由於中國在與西方的多年貿易往來中一直處於巨大的貿易順差,西方使用白銀作為貨幣支付,使中國的白銀儲備大量增加,最終使的白銀成為了普遍流通貨幣。


小城港口


古代白銀貨幣化的過程從表面上看是國家貨幣體系變遷的過程,實質上卻是政府政策制訂與現實脫節,不斷被動修正接受的過程。明朝時期實際上出現了很多促進白銀貨幣化乃至法幣化進程的契機和重要因素,這些因素既有來自中國古代社會內部的,也有來自海外的,它們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明朝政府貨幣政策和經濟政策的制定,讓明朝政府不得不向白銀貨幣化浪潮妥協,不斷調整自身的政策,與社會現實相適應。這期間,明朝政府的決策層面對明朝前期推行法定貨幣寶鈔的失敗造成政府失去對貨幣體系的控制,民間無視政府對金銀的禁令使用白銀交易商品的現實,做出瞭解除銀禁的決定,這是國家向社會的讓步.是政府試圖增加財政收入的一種手段。自此之後,白銀的使用更加普遍,十六世紀時,海外白銀的流入更加速了這一進程,中國國內的白銀無論從使用範圍上還是流通數量上都具有了成為貨幣的資格。然而,明朝政府沒有及時控制白銀貨幣的發行權,即發行國家鑄造的法定銀幣,而是任由白銀以其自然形態這一原始形式在市場上流通。失去了鑄幣權和贊幣發行權,國家就失去了對經濟的宏觀控制。而在白銀貨幣化大潮中獲利的某些新興階層,經濟上的富足使他們想要獲得在政治上相應的地位,他們嚴重挑戰著封建國家的正統統治秩序,造成了封建帝國的統治危機,加速了明王朝的腐朽和崩潰。

由此觀之,傳統的專制政府在白銀貨幣化所帶來的商品貨幣經濟大發展的潮流的衝擊之下已經危機叢生,而新經濟因素的萌芽也似乎在昭示一個新時代的來臨。白銀從明初只在民間流通的非法貨幣,到明中後期成為官方承認並使用的主要貨幣,經歷了一個漫長的觀念變化、制度微調的過程。這個過程反映了國家財政政策與社會現實、商品經濟發展之間的衝突與矛盾,值得當代人所借鑑。


文哥哥江西


石頭多,不稀缺,做貨幣誰認啊?

貨幣是等價交換物。有價值是基本要求。稀缺保證了價值。


花生和麒麒他爹


白銀比鐵多`甘肅就出自古銀`銅丶鐵l金等優勢資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