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融合的北市場將變身巨型“無牆博物館”

多元文化融合的北市場將變身巨型“無牆博物館”

瀋陽的北市場是多元文化融合的城市地標。本版圖片均由遼瀋晚報、聊沈客戶端記者王迪攝

多元文化融合的北市场将变身巨型“无墙博物馆”

北市場有全國唯一的錫伯族家廟。

在瀋陽的市中心有這樣一個地方,這裡舉辦的皇寺廟會享譽全國,是老百姓最愛逛的好去處。這裡不單單有皇寺和皇寺廟會,還有全國唯一的錫伯族家廟,錫伯族西遷的歷史壯舉感動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

這裡就是北市場,匯聚了多元文化的神奇之地,改革開放40多年來,這裡的文化遺址得到了有效的保護和修繕,多元文化得以很好的傳承和發揚。如今的北市場已經成為瀋陽最著名的文化地標之一。其最具特色的歷史文化街區目前正在進行全新的升級改造,未來將打造成為巨型“無牆的博物館”。

堅持保護和傳承

這裡見證瀋陽悠久歷史文化

從阜新一街轉向皇寺路,迎頭就能看到一座嶄新的彩繪牌樓,與路東側的大石牌坊遙相輝映。牌樓上方的匾額寫著“北市場”幾個大金字,樓角上的銅鈴在風中奏出悅耳悠揚的聲音,在繁華的都市中開闢出另一番境界。

穿過牌樓踏上石磚路,可以看到一側是有紅色圓柱裝飾的清代風格建築,另一側則是青灰色的民國風情磚石建築。雖然部分建築還在施工中,但整體呈現出的復古風格已經讓整個街區顯得更加有格調了。仿古造型路燈上掛著長串的紅燈籠,點綴出喜慶的色彩。

在這條路上,最著名的就要屬始建於1636年的蓮花淨土實勝寺(皇寺)了,被瀋陽人世代傳頌的八景之一——皇寺鳴鐘也因為鐘樓、鼓樓的重建而得以恢復。

1983年,瀋陽市政府撥款重建皇寺殿宇,並修築了臨街圍牆。2002年,瀋陽市政府斥資4億元對皇寺等全市11個保護性建築周邊環境進行整治:拆除棚戶區、修復建築、植樹美化環境、闢建道路、闢建皇寺廣場等,有著360多年曆史的皇寺又迎來新一輪的大規模復原及改造。

如今,皇寺山門外東側,原東牌樓原址附近,可以看到石雕牌坊門;在山門外南側,可以看到白駱駝載金佛的石雕,這些建築和景觀都在向市民和遊客們講述著皇寺古老的傳說。

與皇寺毗鄰,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錫伯族家廟——太平寺。太平寺始建於清代康熙年間,距今300餘年,成為全國錫伯族同胞緬懷先祖的聖地。

2003年,瀋陽市投資4000萬元,對錫伯族家廟整體環境進行改造,恢復家廟歷史原貌。2006年,錫伯族家廟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隨後瀋陽市投入500餘萬元對錫伯族家廟進行修繕,並在保持原貌的基礎上增設了錫伯族歷史文化展館,全面展示錫伯族歷史、文化、習俗及瀋陽市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成為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的新平臺。

2011年,錫伯族家廟被命名為首批遼寧省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2014年,錫伯族家廟作為瀋陽市首個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正式揭牌。每年農曆四月十八日錫伯族西遷節,家廟都會舉行紀念儀式。

紮根傳統文化

這裡打造出享譽全國的品牌廟會

今年,北市場地區的歷史文化街區景觀可謂煥然一新,皇寺的西牌樓進行了恢復性重建,東西牌樓之間的街區建築將統一復古的風格,目前施工還在進行當中。

西牌樓的設計者田寧輝介紹,在老照片基礎之上,他查閱了大量史料,對於牌樓的規格標準等做了詳細研究,做出關於單翹重昂七踩斗拱、鎏金彩繪等方面的設計,並結合現在的周邊環境、建築,最終對西牌樓進行了適當放大處理,基本是比從前的牌樓大了一倍,牌坊高13米、寬18米,為四柱三間三樓清式牌樓,並做了亮化設施的隱蔽處理,夜間可以看到很美的牌樓夜景,種種設計既保持了原汁原味的古韻,又很好地呼應時代和未來的發展。匾額“北市場”三個字是由被稱作“漢隸第一人”的瀋陽書法家劉強書寫,古意十足。

就在剛剛過去不久的十一小長假期間,熱熱鬧鬧的國泰民安皇寺廟會上,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領略到了新建好的西牌樓的精緻古韻之美。

皇寺廟會已經成功舉辦數十屆,在逐漸規範、完善和發展中,它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品牌廟會。特別是從2014年起,首創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題的廟會延續至今,累計傳承、展示蝶翅畫、剪紙、地秧歌等千餘非遺項目。近年來,皇寺廟會的日均客流量都在十餘萬人次左右。

今年十一期間的皇寺廟會持續8天,共吸引了103.9萬餘人次之多的遊客。本屆廟會以“國泰民安中國紅”為主題,非遺廟會四秀連演賀國慶;家國記憶展、風起遼海系列之魏哲書畫精品展、皇寺祈運叄展聯袂迎國慶;東北亞·好物展、最瀋陽·手作集、皇寺古玩大集、南北貨·老滋味、大饞貓·好味道五類大集一站淘盡國之百貨。九大項特色立體化文娛活動徐徐展開。

民眾在皇寺廟會體驗到了瀋陽人獨有的民俗味兒、文化味兒、樂呵味兒。

由於今年的皇寺廟會首次開啟了“夜經濟”模式,從早九點至晚九點12小時超長“待機”,遊客更比往年多了不少。

夜晚的廟會,以國家級文保單位建築和非遺景觀為載體,通過多媒體技術、燈光秀、舞臺表演等全角度展現了皇寺廟會夜間獨有魅力。

傳承革命精神

中共滿洲省委舊址滿載著紅色記憶

北市場地區是多元文化的匯聚生長之地,這裡不僅有皇寺和皇寺廟會,以及全國唯一的錫伯族家廟,許多全國聞名的非遺項目也是在這裡茁壯成長起來的。

2006年,根據遼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編寫的《遼寧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覽》刊載,由省、市上報全國的名錄中,經層層嚴格審核後正式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內的有瀋陽市的四項,除新民譚振山民間故事一項外,另三項均先後在北市場活動過,即瀋陽京劇“南麒北馬關外唐”的唐派,評劇“韓、花、筱”及東北大鼓。另外,遼寧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還有活躍在瀋陽北市場地區的奉天落子等。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北市場地區還有一處紅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它就是中國共產黨曾經的堅強戰鬥堡壘——中共滿洲省委舊址。這處舊址位於福安裡4號,曾經在福安裡開展地下工作的中國共產黨黨員們,每天與他們相伴的是充滿風險的革命工作和隨時可能被捕的恐怖威脅。

中共滿洲省委舊址記錄下了那段革命鬥爭歲月。陳為人、劉少奇、陳潭秋等都曾經擔任書記,組織和領導工農群眾進行鬥爭,在這裡頑強堅持了近9年之久。

中共滿洲省委舊址自1986年對外開放,隨著瀋陽北市場地區的改造,一些有礙觀瞻的建築被紛紛拆除,被低矮平房包圍的原北市場福安裡4號的文物保護單位——中共滿洲省委舊址劉少奇舊居紀念館露出全貌。

2002年10月24日,中共滿洲省委舊址周邊環境綜合拆遷改造工程啟動。目前,舊址展館內包括歷史陳列館、劉少奇生平展、劉少奇舊居等展覽內容。

青磚灰瓦、矮牆小院,人們置身其中,彷彿一下回到血雨腥風的革命鬥爭年代。

擦亮文化地標打造巨型“無牆的博物館”

文化地標是一座城市的靈魂驛站和精神磁場,擦亮文化地標則會讓這座城市煥發光彩,更具活力。

北市場作為瀋陽的城市文化地標也在不斷被擦亮,今年所進行的皇寺路歷史文化街區整體改造升級將讓這一文化地標煥然一新。

瀋陽和平文化旅遊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曲成彬介紹,北市場的整體規劃將以傳統文化產業為基礎,以特色產業為抓手,以文商、文旅、文創、文演、文展、文科、文娛為整體定位,發展規模產業及特色品牌,形成以“一廟兩寺”為中心內核,打造“一核、兩帶、四區、多點”的文化發展格局。

整個歷史文化街區將被打造成巨型“無牆的博物館”,北區的建築風格與實勝寺、錫伯族家廟風貌保持一致,統一建成清代風格;南區的建築風格與中共滿洲省委舊址風貌保持一致,統一改造為民國初年風格,打造民國風情一站式體驗商業街區;核心區內的中心廣場及皇寺路東起點將打造為“北市廟街”,增加皇寺廟會的舉辦頻率,通過融合“一帶一路”國家文化產品,增加更多娛樂性活動。

近期目標是全方位體現老北市歷史文化建築特點,深度挖掘老瀋陽歷史、文化內涵,還原老北市曾經的繁榮景象,精準定位瀋陽新的文化地標,催生文化打卡地,實現“老北市,最(醉)瀋陽”的目標,而在不遠的將來,將使北市地區達到具有北方文化影響力的核心區,形成文化高地。

遼瀋晚報、聊沈客戶端記者徐月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