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為什麼經常打內戰?

宗錡W


緬甸是一個聯邦制的東南亞國家,但至今也沒有實現真正的統一,國內還處於分裂狀態。以緬甸軍政府為首的政府軍雖然控制了多數地盤,但在緬甸北部的山區中還盤踞著大量的割據武裝。它們割據自立,占上為王。


(緬甸政府軍)

最近,緬甸政府軍與緬北多支少數民族武裝交火的消息再次引發了國際社會的關注。雙方交火的地點距離雲南邊境僅有300多里的距離,給附近的居民造成了一定的威脅。

其實,緬甸之所以不斷爆發內戰的原因,主要有3點。第一,緬甸軍政府過去長期壓迫少數民族;第二,緬共遺留下的武裝勢力作亂;第三,緬甸發展緩慢,經濟基礎差。

(緬甸少數民族勢力“克欽獨立軍”)

眾所周知,緬甸國內有160多個少數民族,其中絕大多數分佈在緬北和周邊的山區裡。在緬甸建國之前,中央政府曾經承諾對少數民族採取優待政策。但在上世紀50年代左右,緬甸軍政府上臺執政後,情況發生了變化。

緬甸軍政府以主體民族緬族為首成立的政府,對於其他少數的民族則採取壓迫、剝削,奉行日所謂的“大緬族主義”。那些受到壓迫的緬甸少數民族紛紛起來作亂,針鋒相對地奉行分離主義、獨立主義,從而形成了盤根錯節的少數民族軍隊,而緬甸軍政府又無法全部消滅他們,所以國家內戰不斷。


此外,緬北還有一些參與內戰的武裝是緬共所遺留下來的。緬共最輝煌時,曾掌握了緬北大量的少數民族部隊。不過,緬甸共產黨最終在1989年解體,從而分裂出了一系列的民族武裝。這些民族武裝繼續與緬甸政府軍對抗,而且有尾大不掉之勢。
(組成緬甸聯邦的“七大自治邦”)

1989年3月11日,緬共東北軍區副司令彭家聲首先宣佈脫離緬共,建立了割據果敢的果敢同盟軍。隨後緬共進一步分裂,又陸續分裂出佤邦聯合軍、小勐拉、克欽新民主軍等割據勢力,加劇了緬甸北部的動盪。

可以說,自緬甸建國以來,政府軍和少數民族武裝之間的內戰就沒有停過,所以緬甸至今仍然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統一。不過,緬甸爆發內戰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因為國家貧困。緬甸長期處於軍政府的專制統治下,局勢動盪,官僚腐敗,經濟停滯。過度貧困導致緬甸百姓對國家沒有歸宿感,所以經常爆發內戰搶奪資源。


歷史的荒野


總人口只有5300多萬,卻擁有一百多個民族。國土疆域不廣,卻到處有軍閥武裝割據!這便是目前緬甸國內現狀。大緬族主義無法有效包容多元的異族文化,軍政府強行壓制各方利益訴求,大搞同化思維路線,激起各民族強烈反抗。這就是緬甸長期內戰的主要原因。當然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其它因素。



多元民族國家缺乏包容性的融合,一些主要民族擁重兵割據一方,政府又與各民族間的矛盾尖銳。

緬甸全國共有100多個民族,有數十個能夠與政府對抗的民地武裝。其中實力最強的分別是:

果敢武裝:果敢特區總面積約5200平方公里,被果敢同盟軍控制的面積僅有2700平方公里,人口20多萬,武裝力量在2000人左右。果敢人雖少,但民風強悍,上世紀抗擊過入侵的日軍。近兩年,果敢同盟軍還聯合其它民地武裝直接與緬甸政府對抗。

關於果敢人,據說是明末流亡將士極其家屬的後裔。果敢一直尊崇並傳承先祖文化,無論是武裝政府還是民間,至今都堅持秉承漢文化。



(緬甸果敢同盟軍表彰大會)

撣邦武裝 :撣邦武裝擁有許多分支武裝,而最有名分別是撣邦軍(SSA)、 撣邦聯合革命軍(SURA)、 撣邦聯軍(SUA)。撣邦武裝總體實力遠比果敢強大,武裝兵力兩萬多,裝備有迫擊炮、防空導彈、反坦克導彈等武器。儘管撣邦主力軍曾在1996年向緬甸政府投降,但依然有一部分勢力不屈服,在緬北比較活躍。

克欽武裝 :克欽武裝又主要分為克欽獨立軍和克欽新民主軍。 克欽獨立軍實際控制區域約1萬平方公里,人口10萬左右,包括民兵在內共擁有1.2萬武裝力量 。克欽獨立軍通過黑市和走私,獲得大量美式槍支以及各國產的火箭彈等武器。 克欽新民主軍,由早期緬共第101軍區部分部隊改編而成,駐地在中國雲南怒江州。其武裝力量也不容小覷。

佤族武裝 :緬北最大的武裝力量,擁有5個師級部隊,超過2.5萬軍隊,裝備有地空導彈,120毫米,100毫米,82毫米迫擊炮,75毫米無後坐力炮,4管高射機槍,53式輕重機槍,56式自動步槍,56式半自動步槍,56式輕機槍和M-16步槍。



(佤邦聯軍士兵)

克倫族武裝:克倫族分佈在克倫邦和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地區,為遠古羌人集團較早南下的一支,與中國漢族同源。克倫民族解放軍控制區域1.3萬平方公里,人口13萬。軍事力量包括7個旅6個直屬營等7000人。

緬甸大多數人口屬於大緬族,由於多數的緬族民眾對其它少數民族有歧視現象,致使這些少數民族不願與其融合,也不願接受緬甸政府的直接管轄。為了維護自身文化傳承和利益訴求,各民族很早就組建自己的武裝力量,紛紛割據一方尋求自治。經常與緬甸軍政府的高壓同化政策對抗,軍事衝突自然就很頻繁。

長期激烈矛盾下的軍事衝突,拖累經濟發展,貧困和氾濫的毒品令局勢陷入惡性循環。

緬甸境內長期處於民族割裂現狀,軍事衝突頻繁,難以營造良好的經濟發展環境。沒有外來的資本技術輸入,工業無法發展,長期依靠落後的農業和大量生產毒品來維持經濟命脈,資源利益貧乏,相互爭奪就會更加激烈。也就會致使整個局面陷入惡性循環。


小貓視野


緬甸內戰主要是在北部地區,與我國交界。

緬北存在多支非政府組織,最著名的當然是果敢武裝組織。據說,這些人大多數都是明末清初亡明的殘餘勢力,不願接受滿清統治,在緬北山區打游擊,世代繁衍下來。

他們都是漢人,使用漢語漢字,認同中華文化。雖然已經亡國,但是,仍然保留大明的驕傲。不僅不屈從滿清政權,對緬甸這種撮爾小邦自然也不會放在眼裡,哪裡能夠接受他們的統治?

然而,幾百年已經過去。現代國家一般不會接受國家分裂,所以,歷屆緬甸政府都希望實現統一。無奈,幾百年來,緬北武裝早已自成系統,我行我素,建成了獨立王國。要想統一,談何容易!

於是,圍剿與反圍剿的鬥爭不斷展開。政府軍雖然武器裝備佔有優勢,但是,游擊隊盤踞山區幾百年,佔據天時地利人和,很難剿滅。這樣,打打停停,停停打打,沒完沒了。戰火幾度燃燒到我國境內,傷及平民,引起我國政府高度關注。

緬甸是我國友好鄰邦,緬北戰亂是歷史原因造成的。我們希望各方通過談判和平解決歷史遺留下來的民族、地區衝突,造福當地人民,發展鞏固中緬傳統友好關係。


銳不可當179907905


緬甸內戰是從1960年起,尼溫奪取政權之後實行軍事獨裁,並且堅決否決少數民族中的自決權便拉開了緬甸50多年的內戰。

緬甸內戰的根源就是緬甸政府不能徹底地解決緬甸國情的複雜性。

緬甸執政人頻繁更替,依舊不能解決國內矛盾糾紛,那麼緬甸國內形式究竟是有多複雜,讓眾多執政人都未能解決國內矛盾引起的內戰呢?

緬甸民族矛盾已經是緬甸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民族眾多而且各民族之間的關係錯綜複雜,利益爭端不斷。

緬甸民族分為八大民族群,而每一個大的民族群又分為眾多的少數民族。

其中,欽族族群下面就有53個民族,是分支最多的大族群。

分支位居第二的是民族撣族族群共有33個分支民族,其次就是分支並列的克倫族族群和克欽族族群 ,各有分支11個。

最後依次是並列的緬族族群和 克耶族族群,分支各9個,若開族族群有7個民族,最少的就是盂族族群僅有1個民族。

不同的群體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信仰,而這些群族內部信仰又不統一。據相關統計,緬甸全國89.4%的人信仰佛教,4.9%的人信仰基督教,3.9%的人信仰伊斯蘭教,還有極少數人信仰其他宗教。

而這些不同的宗教信仰由於未得到緬甸政府正確的解決,信仰不同變為宗教矛盾愈演愈烈,最後形成了民族地方割據武裝力量。

民族矛盾只是緬甸內部矛盾衝突的原因之一,各黨派的權利爭奪也是使得緬甸國內政治衝突頻繁出現的重要原因。

緬甸民眾厭惡軍事獨裁,更反感執政人否決少數民族的自決權,他們認為這樣是對自己民族的不尊重,怨氣沖天。

緬甸執政黨派更是頻繁更替,1988年,耐溫被迫下臺沒幾天國內便發生政變,新的領導政府允許各少數民族成立政黨,實行多黨議會制。

這充分調動了少數民族參政的積極性,但是大選結果出來之後新政府又不承認少數民族推薦出來的議員結果,並拒絕昂山素季接管緬甸最高權利,並且對他執行長達21年的軟禁。多黨制也隨之被解散。被解散的政黨自然十分不滿新執政黨的決策,在暗地裡蠢蠢欲動,導致黨派風波暗湧。

各黨派之間的矛盾糾紛也使得緬甸國內政局十分不穩,黨派與黨派之間的較量時有發生。

2010年,緬甸發生了四大事件,70名高官人員職位發生變動,昂山素季被釋放,政局大選,少數民族地方武裝改編。這四大事件對緬甸的局勢有了一定的改善,政局有所穩定。

2010年大選之後。緬甸新一任總統對緬甸內部進行大刀闊斧,使緬甸也出現了新的面貌。

2010年到2012年期間各黨派也致力於和平談判,使得黨派之爭有所緩解。

而在2010年年底,緬甸政府已經先後同多個大民族群簽署停火協議,但是緬甸情況是錯綜複雜,仍然有些大大民族與緬甸政府持槍相對。最新的數據表示,在前幾年緬甸內戰依舊不斷。

緬甸內戰頻繁發生的原因不僅僅是由內部矛盾引起的,緬甸內戰的背後其實是大國之間的博弈,尤其是美國在背後動了手腳,將魔爪伸進了緬甸政府內部。


美國總是以美國的方式干涉其他國內政,而將魔爪伸進緬甸內部的原因,其實是對準了在東南亞地區建立霸主一位,以及與亞太政策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強化對亞太地區的領導權和控制權就是美國死盯緬甸的根本目的,利用地緣關係遏制我國的發展以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美國支持克欽武裝,這對於緬甸對少數民族武裝改編非常不利,為了扶持親美政府上臺,美國也花費了不少心血。

而美國的干涉無疑就是加劇了緬甸國內政局的動盪,不利於緬甸國內和平統一,緬甸社會政治紛爭嚴重美國是脫不了干係的。

由於國內矛盾重重,西方大國干涉,緬甸的矛盾衝突可能依舊會繼續,尤其是多黨紛爭更是難以解決。


史之策


關注緬北局勢已經好幾年了,這地方從來就給我神秘感,從早期的鴉片氾濫到緬北的一個個風雲人物,在我們承平的國度裡就特別好奇那個地方。如今緬甸的戰火還在燃燒只是現在的戰爭激烈程度比早些年減弱了很多,現在還有好幾家民族武裝在和政府軍作戰。這種戰爭規模都比較小,往往是幾十個人的摩擦戰爭,但是雖然規模不大民族武裝也架不住政府軍的蠶食,今天吃掉一部分,明天吃掉一部分。所以這些年來民族武裝的地盤越漸萎縮。

單憑武裝力量來說緬甸沒有一家地方武裝是可以和政府軍抗衡的,佤邦是民地武裡面的老大,但是佤邦和政府軍的差距幾乎是縣城和省城的差距。而且緬北各家地方武裝大多各自為戰,由於各民族武裝利益點和矛盾的不同,所以到目前為止緬甸各地方武裝並未真正實現統一,所謂的緬北聯合陣線只是四五家民族武裝,而且說實話配的的也不是特別好。

假如各民族武裝配合的好的話,緬甸政府軍想各個殲滅確實有難度,因為地方武裝分佈比較廣,而且民族武裝和群眾關係比較好,再加上緬甸山多林密,這些因素都給緬軍行動帶來不便。但是我個人覺得實現高度統一確實太難。

所以2019年緬甸還將是戰亂的一年,緬甸政府軍會逐步收編或者殲滅這些民族武裝,因為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會容許國家之內還有獨立的政府,也不會容許國家軍隊之外還有地方武裝。我想照此下去,緬北諸侯割據的局面會慢慢的消失。

緬甸政府對待緬北地方武裝確實比較深謀遠慮,你看現在和緬甸作戰的都是中小地方武裝,真正實力強和經濟好的地方武裝緬甸沒有動,比如佤邦和四特區政府軍就沒有采取行動,但是現在不動不代表以後也不動


高宗1986


最近緬甸北部的內戰爆發,這一場打了50多年的內戰一直沒有消停,因為緬甸內戰其實是名族問題的延續。

1948年1月4日緬甸脫離英聯邦宣佈獨立,成立緬甸聯邦,獨立之後的緬甸並不太平,由於緬甸共產黨和其他政治派系的反抗,使得國內紛爭不斷。在1950年就發生大規模的內戰,連執政的“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也在1958年發生分裂。

1962年,軍事將領奈溫將軍發動政變併成立以軍事統治的政府,宣佈要使緬甸成為社會主義國家。1964年,尼溫頒佈了一項新的政令,即在全國範圍內推行國有化運動,這一場運動的目的是為了擴大緬甸族的人口數量,增強當地本民族人的權利,以便鞏固尼溫政府的控制。

這一個政策一實施,緬甸境內所有除緬甸族的外族人都遭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他們自身的利益受到嚴重損害。尼溫實行緬甸化政策,否認外族人的應有權利。所以此政策一經實施,就遭到了緬甸境內外族人的強烈抗議,因雙方僵持不下,最終爆發了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內戰。

緬甸人口有約5390萬,68%為緬族。主要的法定少數民族為撣族(9%)、克倫族(7%)、孟族(2%)、克欽族、克倫尼族(1%)、欽族(2%)、若開族以及華人(3%)、印度人、孟加拉人。其中北方發少數民族克倫族、克欽族、克耶人等政治力量就建立了自己的武裝力量,而1961年的克欽獨立軍是較強大的力量之一。

1979年以前,緬甸的民族地方武裝基本上是和由緬共團結起來,中國文化大革命開始後,中國支持緬甸北部的緬甸共產黨武裝。79年以後,撤出全部在緬中國軍隊,從此緬共武裝失勢,而緬甸的名族武裝依舊存在,但是這也就造成了緬甸名族武裝具有比較強的戰鬥力。

由於緬甸內戰是名族問題的延續,所以各個名族武裝力量擁有比較強的生存能力和發展空間,這就是使得緬甸政府對名族武裝的進攻很困難。

政治解決的時候又面臨緬甸政府軍同少數民族武裝之間仍缺少互信。以至於緬甸撣邦、克欽邦的人表示,他們認為緬甸政府進行停火協議談判可能只是一個姿態,而不會給予克欽等少數民族一直謀求的政治上的平等權利和自治權利。因此即便停火協議已經簽署,緬甸政府軍與民族獨立武裝之間的衝突仍會時有發生。

緬甸內戰是民族問題的延續,緬甸政府不能先解決名族問題,就很難解決名族武裝的問題,戰爭就會一直存在。


帝國烽火


假如各民族武裝配合的好的話,緬甸政府軍想各個殲滅確實有難度,因為地方武裝分佈比較廣,而且民族武裝和群眾關係比較好,再加上緬甸山多林密,這些因素都給緬軍行動帶來不便。但是我個人覺得實現高度統一確實太難。

所以2019年緬甸還將是戰亂的一年,緬甸政府軍會逐步收編或者殲滅這些民族武裝,因為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會容許國家之內還有獨立的政府,也不會容許國家軍隊之外還有地方武裝。我想照此下去,緬北諸侯割據的局面會慢慢的消失。

緬甸政府對待緬北地方武裝確實比較深謀遠慮,你看現在和緬甸作戰的都是中小地方武裝,真正實力強和經濟好的地方武裝緬甸沒有動,比如佤邦和四特區政府軍就沒有采取行動,但是現在不動不代表以後也不動,關注緬北局勢已經好幾年了,這地方從來就給我神秘感,從早期的鴉片氾濫到緬北的一個個風雲人物,在我們承平的國度裡就特別好奇那個地方。如今緬甸的戰火還在燃燒只是現在的戰爭激烈程度比早些年減弱了很多,現在還有好幾家民族武裝在和政府軍作戰。這種戰爭規模都比較小,往往是幾十個人的摩擦戰爭,但是雖然規模不大民族武裝也架不住政府軍的蠶食,今天吃掉一部分,明天吃掉一部分。所以這些年來民族武裝的地盤越漸萎縮。 單憑武裝力量來說緬甸沒有一家地方武裝是可以和政府軍抗衡的,佤邦是民地武裡面的老大,但是佤邦和政府軍的差距幾乎是縣城和省城的差距。而且緬北各家地方武裝大多各自為戰,由於各民族武裝利益點和矛盾的不同,所以到目前為止緬甸各地方武裝並未真正實現統一,所謂的緬北聯合陣線只是四五家民族武裝,而且說實話配的的也不是特別好。


老三9268419532545


緬甸早先有緬甸王,他的統治只及緬族地區。周邊各非緬地區各有頭人土司一類治理。英殖時代相安無事。二戰後要獨立,各非緬地區要求自決,緬人掌握的中央政權不同意,於是開始打內戰。非緬各族武裝規模小,但都在周邊山區,緬兵一時吃不下。所以打打停停,一過幾十年。緬兵戰鬥力差,欺凌老百姓有餘,打硬仗不行。(讀過一參加過緬共的人寫的回憶錄。他曾帶一個班夜戰,打退緬兵一個連的進攻)。比如說,現在有人擔心克欽軍被緬軍幹掉,我覺得不太可能。緬軍可以佔據平川地區,但進了江心坡枯門嶺等大山區就會暈頭轉向。


王祖蔭1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2d35400001fb2049bc6b2\

阿強vlog


看一看我國曆史三國就知道了,代表緬甸的政府絕對不會容忍國內有一支能威脅到他統治的部隊存在,但是這支部隊大哥又不想聽命於緬甸政府,所以經常打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