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70年丨三橋,一個曾經因“埠”而興的小鎮

印象•70年丨三橋,一個曾經因“埠”而興的小鎮

印象•70年丨三橋,一個曾經因“埠”而興的小鎮

“三橋埠,在縣北七里,自平遠門(舊武康城門)至水埠(河埠)有小橋三,故名。……舟楫交通,商賈輻集。

——道光《武康縣誌》

印象•70年丨三桥,一个曾经因“埠”而兴的小镇

三橋埠,曾經以埠興市,以埠立鎮。小鎮命運多舛,若非日寇的三光政策,定是莫干山麓一顆耀眼的明珠。三橋埠1950年後,三橋是鄉政府所在地。1958年改為三橋公社,1983改回三橋鄉,1988年改為三橋鎮,1999年一月撤銷。曾經有工廠、學校、糧管所、信用社、郵電、商店、火車站、汽車站、手工業、餐飲業、照相館、裝卸站、社辦企業等20多家單位。如今,大多已不存在或改頭換面。這裡有幾代三橋人的難忘記憶。

曾經陸陸續續攝下過一些小鎮影像,經整理製作,謹此奉獻給三橋及德清的父老鄉親!

印象•70年丨三桥,一个曾经因“埠”而兴的小镇

老街老橋

阜成橋 俗稱新橋。位於三橋村下街頭。宋興(嘉)定年間建。清乾隆庚寅年重建,清光緒丙戌年再重建。有近800年的歷史。

印象•70年丨三桥,一个曾经因“埠”而兴的小镇

太平橋 位於中街頭,為三孔石樑橋,明洪武元年(1368)僧慰真建,清乾隆初年(1736)里人募建。一說三橋以北津、楊楠、太平三座橋得名(待考),今僅存太平橋。

印象•70年丨三桥,一个曾经因“埠”而兴的小镇

上市橋 在三橋集鎮西,與太平橋、阜成橋同架於阜溪之上。始建於南宋丁酉嘉熙年,清道光十一年重建。有700多年的歷史。據傳,古時外埠船隻亦在此靠岸上市。

印象•70年丨三桥,一个曾经因“埠”而兴的小镇

三橋埠——三莫線國道路口 三橋老汽車站原址,交通最繁忙的路口。(1993)

印象•70年丨三桥,一个曾经因“埠”而兴的小镇

104國道 跨阜溪有公路橋,俗稱洋橋頭。左側設有道班。(1993)

印象•70年丨三桥,一个曾经因“埠”而兴的小镇

沿河街 東西向,解放後集鎮主要商業街。

印象•70年丨三桥,一个曾经因“埠”而兴的小镇

太平路 南北向,太平橋向北延伸至三莫線。

印象•70年丨三桥,一个曾经因“埠”而兴的小镇

阜溪路 南北向,沿河街向南延伸至小路埭。

印象•70年丨三桥,一个曾经因“埠”而兴的小镇

白道地路 東西向,朝南臨溪。道地:方言指自家房子前後的露天空地。白道地即空白沒放東西的露天場地。路名估計與那裡原來有一塊露天空白場地有關。

印象•70年丨三桥,一个曾经因“埠”而兴的小镇

大路埭 太平橋沿溪向西南延伸,約一里餘,居民集聚區。

印象•70年丨三桥,一个曾经因“埠”而兴的小镇

小路埭 與大路埭隔岸呼應,上市橋至街中心小路,故名。

印象•70年丨三桥,一个曾经因“埠”而兴的小镇

上市橋東 自上市橋向東延伸至國道。

印象•70年丨三桥,一个曾经因“埠”而兴的小镇

上市橋西 自上市橋向西延伸。

印象•70年丨三桥,一个曾经因“埠”而兴的小镇

單位行當

杭長(牛)鐵路杭州至牛頭山 全長154公里。1958年開工,1972年正式全線通車。

印象•70年丨三桥,一个曾经因“埠”而兴的小镇

三橋埠站 位於三橋埠東。為杭牛鐵路線客貨運輸四等站。據說,西安有同名三橋,為便於區別,鐵道部門將本地車站定為“三橋埠”站。現已停用。

印象•70年丨三桥,一个曾经因“埠”而兴的小镇

鐵路貨運德清西站 1985年成立,曾擔負德清縣大部及湖州市、安吉縣部分運輸任務,是杭牛線上最大貨運站。如今貨場仍然存在,但今不如昔。

印象•70年丨三桥,一个曾经因“埠”而兴的小镇

三橋陶瓷廠(宿舍) 前身是武康縣耐火材料廠,建於1958年4月,1959年轉產日用陶器後,更名為三橋陶瓷廠。1981年又轉產釉面磚,故又稱三橋面磚廠,2001年改制關閉。是當年三橋規模最大的地方國營工業企業。

印象•70年丨三桥,一个曾经因“埠”而兴的小镇

三橋糧管所 位於中街頭東。成立於50年代初,和其他大部分鄉鎮的糧管所一樣,已閒置多年。當年農民踴躍排隊交糧的場面歷歷在目。

印象•70年丨三桥,一个曾经因“埠”而兴的小镇

三橋竹器社原址 50年代初,國道沿線武康、上柏、三橋的手工業十分發達,相繼成立了木器社、竹器社、鐵器社、水作社、縫紉社等,大量上八府手藝人在此聚集。改革開放後,均紛紛轉制歇業。

印象•70年丨三桥,一个曾经因“埠”而兴的小镇

三橋橡膠廠原址 水塔上“三橋橡膠廠”字樣依稀可辨,它的前身就是竹器社等單位,應屬於國營集體所有制企業。

印象•70年丨三桥,一个曾经因“埠”而兴的小镇

德清林場 俗稱三橋林場,位於三橋鎮西北,農林局所屬全民所有制單位。前身為武康苗圃,1958年改建為德清林場。

印象•70年丨三桥,一个曾经因“埠”而兴的小镇

三橋搬運工會原址(沿河路) 建於1949年。據縣誌記載,當時有工人210人,人力車150輛,大板車42輛,木帆船18艘,可見其規模之大。

印象•70年丨三桥,一个曾经因“埠”而兴的小镇

三橋裝卸站(黃泥兜) 前身為武康縣三橋搬運工會。1962年改為縣運輸聯社三橋搬運站,1975年又更名為三橋裝卸站。

印象•70年丨三桥,一个曾经因“埠”而兴的小镇

黃泥兜(墩)碼頭 據說這一帶就是當年洋人上莫干山船隻靠岸的地方,俗稱避暑灣。有傳說,濟公和尚當年來莫幹高峰寺在此上岸下船,黃泥兜地名的來歷在民間有一個神奇的故事。

印象•70年丨三桥,一个曾经因“埠”而兴的小镇

橋基督教堂 三橋的基督教堂由來已久。民國23年,武康有教堂6所,其中有三橋一所。據說,解放初,這裡曾經是三橋完小的校址。本地基督教的傳入是否與當年莫干山的興盛有關?待考。

印象•70年丨三桥,一个曾经因“埠”而兴的小镇

德清縣膠輥實業公司 位於主城區,前身為三橋膠輥廠。現有的“崢嶸街”以其品牌命名。

印象•70年丨三桥,一个曾经因“埠”而兴的小镇

浙北毛竹市場 80年代成立於武康筏運站,2001年搬遷至此。市場佔地450畝,是華東地區唯一一家集竹類批發、加工的毛竹市場。

印象•70年丨三桥,一个曾经因“埠”而兴的小镇

老行當——鐵匠鋪(周氏) 鋪位104國道西側,主打農用具。前兩年鎮區改造被拆遷,今去向未知。

印象•70年丨三桥,一个曾经因“埠”而兴的小镇

老行當——鞋匠(徐氏) 徐師傅七十有五,十四歲學手藝,來三橋從業近四十年,至今仍不肯罷休。

印象•70年丨三桥,一个曾经因“埠”而兴的小镇

老行當——竹匠(大路堂祝氏) 手上編著的土笪和其脖子上“坦克鏈”引人注目。祝師傅年過花甲,少有的爽朗人,自稱“快樂單身狗” 。

印象•70年丨三桥,一个曾经因“埠”而兴的小镇

老行當——箍桶匠(張氏) 店鋪位於洋橋頭南東側,人稱箍桶張。因被列為非遺文化傳承人,從此越加敬業愛崗,名聲見漲。

印象•70年丨三桥,一个曾经因“埠”而兴的小镇

老行當——鋸板行(張氏) 與箍桶張為同胞兄弟,對門相守,各司其職,很是安居樂業。不同的是,鋸板作業時必須夫妻同心同德,夫唱婦隨。

印象•70年丨三桥,一个曾经因“埠”而兴的小镇

老行當——開水浴室(張氏) 老闆娘從四川遠嫁三橋上市橋頭。這裡外來打工者多,於是開了浴室兼燒開水。舊時三橋埠街上的源利浴室(俗稱渾堂)很有名,據說,可同時容納20人洗澡。

印象•70年丨三桥,一个曾经因“埠”而兴的小镇

☟老行當——椅子匠(浙北毛竹市場張氏) 嵊州人,以製作竹椅子謀生,來德清從業三十年,2001年從武康遷三橋至今。

印象•70年丨三桥,一个曾经因“埠”而兴的小镇

老行當——送山貨(潘氏) 莫干山區山民,三橋的山貨業歷來興盛。老潘與這家雜貨行一直保持供應關係,只要接到電話,就會將山貨及時送達。

印象•70年丨三桥,一个曾经因“埠”而兴的小镇

人文紀實

三橋埠——1995水災(中街頭)

印象•70年丨三桥,一个曾经因“埠”而兴的小镇

☟ 三橋埠——1995水災(沿河街)

印象•70年丨三桥,一个曾经因“埠”而兴的小镇

三橋埠——1995水災(三橋中學)

印象•70年丨三桥,一个曾经因“埠”而兴的小镇

三橋埠——1995水災(104國道)

印象•70年丨三桥,一个曾经因“埠”而兴的小镇

三橋埠——1995水災(興隆排澇站)

印象•70年丨三桥,一个曾经因“埠”而兴的小镇

吳樸先生(北龍山路) 錢塘書畫社社員,善畫梅,有“江南梅王”之稱,曾經名聲遠揚,賢士絡繹。是三橋人引以為傲的鄉賢。今故居依舊,音容不再。

印象•70年丨三桥,一个曾经因“埠”而兴的小镇

三橋陶瓷廠退休老職工(北龍山路) 她是三橋陶瓷廠的第一批女工,參加工作時才19歲。說起當年的經歷,老人家滔滔不絕。

印象•70年丨三桥,一个曾经因“埠”而兴的小镇

吃早飯的姐弟倆(上街頭) 一個冬日的早晨,一幅溫暖的畫面。 (1993)

印象•70年丨三桥,一个曾经因“埠”而兴的小镇

阜溪老人(太平橋南堍) 一個96歲可愛的老太太。因為不斷受到當地政府及志願者的關愛,老人連連說習主席領導得好。與她年齡相仿的老人這裡有好幾個。

印象•70年丨三桥,一个曾经因“埠”而兴的小镇

阜溪老人(星華路) 一對年過九旬的老人,在阜成橋邊相守了70多年。他們和許多三橋埠人一樣來自蘇北,應該與三橋的“埠”文化有關了。(2015)

印象•70年丨三桥,一个曾经因“埠”而兴的小镇

臨溪人家(大路埭) 有橋有溪有人家,無論古往今來,都不失為人居佳境。

印象•70年丨三桥,一个曾经因“埠”而兴的小镇

河埠頭的洗衣女(小路埭) 沿階而下,臨溪洗滌。這是現代家庭主婦們難以享受到的地方。

印象•70年丨三桥,一个曾经因“埠”而兴的小镇

阜溪漁翁(上市橋邊) 清晨,有老者在黃泥㘰放筏捕魚,問其收穫,笑而不答,自顧勞作。河邊,停著他的黑色小轎車。真乃是“世人那得識深意,此翁取適非取魚”!

印象•70年丨三桥,一个曾经因“埠”而兴的小镇
印象•70年丨三桥,一个曾经因“埠”而兴的小镇

每一段留不住的歲月

都有一個忘不掉的故事

走得最急的都是最美的時光
致那些永遠回不去的曾經......

-E N D-

編 輯:王家浩

執行主編:歸李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