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70年丨三桥,一个曾经因“埠”而兴的小镇

印象•70年丨三桥,一个曾经因“埠”而兴的小镇

印象•70年丨三桥,一个曾经因“埠”而兴的小镇

“三桥埠,在县北七里,自平远门(旧武康城门)至水埠(河埠)有小桥三,故名。……舟楫交通,商贾辐集。

——道光《武康县志》

印象•70年丨三桥,一个曾经因“埠”而兴的小镇

三桥埠,曾经以埠兴市,以埠立镇。小镇命运多舛,若非日寇的三光政策,定是莫干山麓一颗耀眼的明珠。三桥埠1950年后,三桥是乡政府所在地。1958年改为三桥公社,1983改回三桥乡,1988年改为三桥镇,1999年一月撤销。曾经有工厂、学校、粮管所、信用社、邮电、商店、火车站、汽车站、手工业、餐饮业、照相馆、装卸站、社办企业等20多家单位。如今,大多已不存在或改头换面。这里有几代三桥人的难忘记忆。

曾经陆陆续续摄下过一些小镇影像,经整理制作,谨此奉献给三桥及德清的父老乡亲!

印象•70年丨三桥,一个曾经因“埠”而兴的小镇

老街老桥

阜成桥 俗称新桥。位于三桥村下街头。宋兴(嘉)定年间建。清乾隆庚寅年重建,清光绪丙戌年再重建。有近800年的历史。

印象•70年丨三桥,一个曾经因“埠”而兴的小镇

太平桥 位于中街头,为三孔石梁桥,明洪武元年(1368)僧慰真建,清乾隆初年(1736)里人募建。一说三桥以北津、杨楠、太平三座桥得名(待考),今仅存太平桥。

印象•70年丨三桥,一个曾经因“埠”而兴的小镇

上市桥 在三桥集镇西,与太平桥、阜成桥同架于阜溪之上。始建于南宋丁酉嘉熙年,清道光十一年重建。有700多年的历史。据传,古时外埠船只亦在此靠岸上市。

印象•70年丨三桥,一个曾经因“埠”而兴的小镇

三桥埠——三莫线国道路口 三桥老汽车站原址,交通最繁忙的路口。(1993)

印象•70年丨三桥,一个曾经因“埠”而兴的小镇

104国道 跨阜溪有公路桥,俗称洋桥头。左侧设有道班。(1993)

印象•70年丨三桥,一个曾经因“埠”而兴的小镇

沿河街 东西向,解放后集镇主要商业街。

印象•70年丨三桥,一个曾经因“埠”而兴的小镇

太平路 南北向,太平桥向北延伸至三莫线。

印象•70年丨三桥,一个曾经因“埠”而兴的小镇

阜溪路 南北向,沿河街向南延伸至小路埭。

印象•70年丨三桥,一个曾经因“埠”而兴的小镇

白道地路 东西向,朝南临溪。道地:方言指自家房子前后的露天空地。白道地即空白没放东西的露天场地。路名估计与那里原来有一块露天空白场地有关。

印象•70年丨三桥,一个曾经因“埠”而兴的小镇

大路埭 太平桥沿溪向西南延伸,约一里余,居民集聚区。

印象•70年丨三桥,一个曾经因“埠”而兴的小镇

小路埭 与大路埭隔岸呼应,上市桥至街中心小路,故名。

印象•70年丨三桥,一个曾经因“埠”而兴的小镇

上市桥东 自上市桥向东延伸至国道。

印象•70年丨三桥,一个曾经因“埠”而兴的小镇

上市桥西 自上市桥向西延伸。

印象•70年丨三桥,一个曾经因“埠”而兴的小镇

单位行当

杭长(牛)铁路杭州至牛头山 全长154公里。1958年开工,1972年正式全线通车。

印象•70年丨三桥,一个曾经因“埠”而兴的小镇

三桥埠站 位于三桥埠东。为杭牛铁路线客货运输四等站。据说,西安有同名三桥,为便于区别,铁道部门将本地车站定为“三桥埠”站。现已停用。

印象•70年丨三桥,一个曾经因“埠”而兴的小镇

铁路货运德清西站 1985年成立,曾担负德清县大部及湖州市、安吉县部分运输任务,是杭牛线上最大货运站。如今货场仍然存在,但今不如昔。

印象•70年丨三桥,一个曾经因“埠”而兴的小镇

三桥陶瓷厂(宿舍) 前身是武康县耐火材料厂,建于1958年4月,1959年转产日用陶器后,更名为三桥陶瓷厂。1981年又转产釉面砖,故又称三桥面砖厂,2001年改制关闭。是当年三桥规模最大的地方国营工业企业。

印象•70年丨三桥,一个曾经因“埠”而兴的小镇

三桥粮管所 位于中街头东。成立于50年代初,和其他大部分乡镇的粮管所一样,已闲置多年。当年农民踊跃排队交粮的场面历历在目。

印象•70年丨三桥,一个曾经因“埠”而兴的小镇

三桥竹器社原址 50年代初,国道沿线武康、上柏、三桥的手工业十分发达,相继成立了木器社、竹器社、铁器社、水作社、缝纫社等,大量上八府手艺人在此聚集。改革开放后,均纷纷转制歇业。

印象•70年丨三桥,一个曾经因“埠”而兴的小镇

三桥橡胶厂原址 水塔上“三桥橡胶厂”字样依稀可辨,它的前身就是竹器社等单位,应属于国营集体所有制企业。

印象•70年丨三桥,一个曾经因“埠”而兴的小镇

德清林场 俗称三桥林场,位于三桥镇西北,农林局所属全民所有制单位。前身为武康苗圃,1958年改建为德清林场。

印象•70年丨三桥,一个曾经因“埠”而兴的小镇

三桥搬运工会原址(沿河路) 建于1949年。据县志记载,当时有工人210人,人力车150辆,大板车42辆,木帆船18艘,可见其规模之大。

印象•70年丨三桥,一个曾经因“埠”而兴的小镇

三桥装卸站(黄泥兜) 前身为武康县三桥搬运工会。1962年改为县运输联社三桥搬运站,1975年又更名为三桥装卸站。

印象•70年丨三桥,一个曾经因“埠”而兴的小镇

黄泥兜(墩)码头 据说这一带就是当年洋人上莫干山船只靠岸的地方,俗称避暑湾。有传说,济公和尚当年来莫干高峰寺在此上岸下船,黄泥兜地名的来历在民间有一个神奇的故事。

印象•70年丨三桥,一个曾经因“埠”而兴的小镇

桥基督教堂 三桥的基督教堂由来已久。民国23年,武康有教堂6所,其中有三桥一所。据说,解放初,这里曾经是三桥完小的校址。本地基督教的传入是否与当年莫干山的兴盛有关?待考。

印象•70年丨三桥,一个曾经因“埠”而兴的小镇

德清县胶辊实业公司 位于主城区,前身为三桥胶辊厂。现有的“峥嵘街”以其品牌命名。

印象•70年丨三桥,一个曾经因“埠”而兴的小镇

浙北毛竹市场 80年代成立于武康筏运站,2001年搬迁至此。市场占地450亩,是华东地区唯一一家集竹类批发、加工的毛竹市场。

印象•70年丨三桥,一个曾经因“埠”而兴的小镇

老行当——铁匠铺(周氏) 铺位104国道西侧,主打农用具。前两年镇区改造被拆迁,今去向未知。

印象•70年丨三桥,一个曾经因“埠”而兴的小镇

老行当——鞋匠(徐氏) 徐师傅七十有五,十四岁学手艺,来三桥从业近四十年,至今仍不肯罢休。

印象•70年丨三桥,一个曾经因“埠”而兴的小镇

老行当——竹匠(大路堂祝氏) 手上编着的土笪和其脖子上“坦克链”引人注目。祝师傅年过花甲,少有的爽朗人,自称“快乐单身狗” 。

印象•70年丨三桥,一个曾经因“埠”而兴的小镇

老行当——箍桶匠(张氏) 店铺位于洋桥头南东侧,人称箍桶张。因被列为非遗文化传承人,从此越加敬业爱岗,名声见涨。

印象•70年丨三桥,一个曾经因“埠”而兴的小镇

老行当——锯板行(张氏) 与箍桶张为同胞兄弟,对门相守,各司其职,很是安居乐业。不同的是,锯板作业时必须夫妻同心同德,夫唱妇随。

印象•70年丨三桥,一个曾经因“埠”而兴的小镇

老行当——开水浴室(张氏) 老板娘从四川远嫁三桥上市桥头。这里外来打工者多,于是开了浴室兼烧开水。旧时三桥埠街上的源利浴室(俗称浑堂)很有名,据说,可同时容纳20人洗澡。

印象•70年丨三桥,一个曾经因“埠”而兴的小镇

☟老行当——椅子匠(浙北毛竹市场张氏) 嵊州人,以制作竹椅子谋生,来德清从业三十年,2001年从武康迁三桥至今。

印象•70年丨三桥,一个曾经因“埠”而兴的小镇

老行当——送山货(潘氏) 莫干山区山民,三桥的山货业历来兴盛。老潘与这家杂货行一直保持供应关系,只要接到电话,就会将山货及时送达。

印象•70年丨三桥,一个曾经因“埠”而兴的小镇

人文纪实

三桥埠——1995水灾(中街头)

印象•70年丨三桥,一个曾经因“埠”而兴的小镇

☟ 三桥埠——1995水灾(沿河街)

印象•70年丨三桥,一个曾经因“埠”而兴的小镇

三桥埠——1995水灾(三桥中学)

印象•70年丨三桥,一个曾经因“埠”而兴的小镇

三桥埠——1995水灾(104国道)

印象•70年丨三桥,一个曾经因“埠”而兴的小镇

三桥埠——1995水灾(兴隆排涝站)

印象•70年丨三桥,一个曾经因“埠”而兴的小镇

吴朴先生(北龙山路) 钱塘书画社社员,善画梅,有“江南梅王”之称,曾经名声远扬,贤士络绎。是三桥人引以为傲的乡贤。今故居依旧,音容不再。

印象•70年丨三桥,一个曾经因“埠”而兴的小镇

三桥陶瓷厂退休老职工(北龙山路) 她是三桥陶瓷厂的第一批女工,参加工作时才19岁。说起当年的经历,老人家滔滔不绝。

印象•70年丨三桥,一个曾经因“埠”而兴的小镇

吃早饭的姐弟俩(上街头) 一个冬日的早晨,一幅温暖的画面。 (1993)

印象•70年丨三桥,一个曾经因“埠”而兴的小镇

阜溪老人(太平桥南堍) 一个96岁可爱的老太太。因为不断受到当地政府及志愿者的关爱,老人连连说习主席领导得好。与她年龄相仿的老人这里有好几个。

印象•70年丨三桥,一个曾经因“埠”而兴的小镇

阜溪老人(星华路) 一对年过九旬的老人,在阜成桥边相守了70多年。他们和许多三桥埠人一样来自苏北,应该与三桥的“埠”文化有关了。(2015)

印象•70年丨三桥,一个曾经因“埠”而兴的小镇

临溪人家(大路埭) 有桥有溪有人家,无论古往今来,都不失为人居佳境。

印象•70年丨三桥,一个曾经因“埠”而兴的小镇

河埠头的洗衣女(小路埭) 沿阶而下,临溪洗涤。这是现代家庭主妇们难以享受到的地方。

印象•70年丨三桥,一个曾经因“埠”而兴的小镇

阜溪渔翁(上市桥边) 清晨,有老者在黄泥㘰放筏捕鱼,问其收获,笑而不答,自顾劳作。河边,停着他的黑色小轿车。真乃是“世人那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

印象•70年丨三桥,一个曾经因“埠”而兴的小镇
印象•70年丨三桥,一个曾经因“埠”而兴的小镇

每一段留不住的岁月

都有一个忘不掉的故事

走得最急的都是最美的时光
致那些永远回不去的曾经......

-E N D-

编 辑:王家浩

执行主编:归李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