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慢城”里的快节奏 ●刘思树(四川)


成都,一个传说中的“慢城”。

慢城运动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的意大利,基于由工业化社会无休止的快节奏向人本逻辑回归的反思,提倡“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时尚雅致”的生活方式。这些年,成都在城市发展中按照“慢城”的特点,在大城市中规划了更多的供人们休闲活动的公园、湿地、便道,实现了“城市边边有公园,公园边边是城市”的诗画意境。


成都——“慢城”里的快节奏    ●刘思树(四川)


(成都天府广场)

传说中的成都,是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一座休闲安逸的古都,一片盛产美女和美食的乐土,一个下了飞机就能听到麻将声的地方,一个满大街都是茶馆的城市。一座城市,可享受这样最惬意与悠闲的慢生活,谁不羡慕?成都就这样在传说中得到了“慢城”这个名份。很多外地朋友,甚至外国友人,来成都都是想体验这休闲“慢城”生活味道的。

什么是悠闲的慢生活?《红楼梦》里的一道叫“茄鲞”菜的做法:首先要将鸡和几十种中草药进行炖煮,然后再将茄子和这种鸡汤一起炒、熬制至到汤干……一道菜的完成需要花上十几个小时才上得了桌。


成都——“慢城”里的快节奏    ●刘思树(四川)


(成都宽窄巷子)

农耕时代的“慢成都”确实让人羡慕。由于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特别是都江堰的自流灌溉,不用抗旱,无需防洪,坐等丰收,自古以来农活就比其他地方少了很多,从而养育出成都人悠闲的品性,“坐茶馆”也就成了成都人的一种嗜好。

成都在绵长的农耕时代,交通不畅不易外联,加上外地来的、特别是来自山区的人,有了这样旱涝保收的沃土,哪还想走?自然乐在自我,享受其中。

即使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成都乃至四川,都是祖国的战略大后方,只有进来的,没有出去的。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核工业、卫星发射中心、兵器工业等许多战略大工程、大设施都放在四川,哪还有想离开“天府之国”的?

但是,如果仅仅看到成都人喝茶聊天、掏耳朵打牌就说是一个“慢城”,这只是看到表面。成都是很勤奋的,如果说成都慢,它能占据西南地区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地位吗?如果成都慢,能位居新一线城市榜首吗?


成都——“慢城”里的快节奏    ●刘思树(四川)


(成都街边的大众茶园)

新中国70周年大假过后,网上一组数据显示,成都在“国庆”黄金周的旅游收入,紧紧排在“北上广深”之后。

到了工业强国、科技强国的今天,成都再也慢不下来了。曾经得天独厚的内地资源,在经济高速发展中的优势越来越弱化,很多现代发展资源要从沿海、从海外而来,增加了投资成本。成都本地的人们,打破“安逸”享受的旧思路,和全国人民一样,从农村走向城市、小城走向大城、大城走向优城甚至国外。住宿不仅仅满足于“草堂”,而不断追求宽房、洋房、高楼、别墅,座驾也从几万、几十万到几百万。总之,都进入到快节奏中实现着新的可能。

成都一位朋友说,他一天喝过八次茶,谈了八单生意。另一位讲,他为谈生意,一天洗了四次脚。你能说这样的喝茶、洗脚是成都“慢城”生活吗?正如“太极拳”,看似慢吞吞的,其实是以慢制快,最终致胜。

而今,成都历史文化的传承走上了大市场,通过“文搭台,商唱戏”去体现,推出的宽窄巷子、锦里、太古里等体现成都传统历史文化街区,与现代气息相融合的产业体,也很难让人慢下来了。“一茶一座”“不消费不得入内”也让人不好意思慢下来。一对中年夫妻,清晨在一个休闲的公园里,丈夫自己做了50个俯卧撑,又鼓励妻子深蹲20个,这能叫慢吗?


成都——“慢城”里的快节奏    ●刘思树(四川)


(四川天府新区兴隆湖片区)

今天,成都人陪外地朋友,也慢不下来了。

早上六七点钟乘地铁到天府广场,再转车去熊猫基地,二小时后转到春熙路、太古里,午饭后路过人民公园欣赏坝坝茶园风景,再转向宽窄巷子,再穿过锦里走进武侯祠,还没走进杜甫草堂天已近黄昏,晚上九十点乘高铁离开——主客都累得说不出话了。

李白在《登锦城散花楼》诗中吟道:“飞梯绿云中,极目散我忧。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今来一登楼,如上九天游。”现代成都人还体会得出这种感觉吗?赵雷的《成都》“走到玉林路的尽头,坐在小酒馆的门口”似乎是轻松了一下,另一首《老子明天不上班》的成都歌儿,释放着年轻人各种压力带来的烦躁:“老子明天不上班,老子明天不上班,爽翻巴适的板……”



成都——“慢城”里的快节奏    ●刘思树(四川)


刘思树(微名:爱了武装爱红装),四川广元剑阁人,市县作协会员。


成都——“慢城”里的快节奏    ●刘思树(四川)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