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史與相併存:一窺兩晉南朝、十六國以及太和改制後的北魏官制

在兩晉南朝、十六國以及太和改制後的北魏,在地方行政史領域存在著一種複雜的現象, 即, 各政權封國所在郡縣的行政長官有內史有相, 而漢至三國時期封國行政長官僅為相而已。這一現象根源於西晉武帝太康十年( 289年 ) 改諸王國相為內史之詔, 從此, 王國行政長官稱為內史, 公以下封國的行政長官稱為相, 並且這一制度被東晉、十六國、南朝以及太和改制後的北魏所承襲, 以致諸王朝史書中內史、相交錯而見。

內史與相併存:一窺兩晉南朝、十六國以及太和改制後的北魏官制

兩晉以及宋齊梁陳時期, 內史與王國的對應關係可以得到確定, 以兩晉為例, 從晉書粗略蒐集到的近六十位內史中, 86% 的可見到與之相應的封王。與內史相別, 相是公國以下封國所在郡縣行政長官名稱。茲以江夏公與江夏相為例, 江夏郡公是衛瓘子孫的襲封之國, 故作為公國所在, 江夏郡長官為相。考江夏公與江夏相存在時間大體一致, 此尤可為證。江夏公淵源如下: 衛瓘初襲父爵閿鄉侯, 惠帝永平元年( 291年)進為蘭陵郡公, 子衛璪襲爵。大約在懷帝永嘉五年 ( 310年 ) 或稍前, 因東海王越食蘭陵, 改衛璪為江夏郡公, 食邑八千五百。衛璪於懷帝永嘉五年( 311年 )沒於劉聰, 數年後, 晉元帝司馬睿以衛瓘玄孫衛崇承襲,之後延續不衰。在桓玄失敗( 404年桓玄敗、死 )十年之後的安帝義熙九年 ( 413年 ), 尚書祠部郎荀伯子上表訟羊祜被奪嗣封, 提到江夏公國: “ 故太保衛瓘本爵蕭陽縣公, 既被橫禍, 及進第秩, 始贈蘭陵, 又轉江夏。中朝公輔, 多非理終, 瓘功德不殊, 亦無緣獨受偏賞, 宜複本封, 以正國章。時衛璵承爵江夏公, 上表自陳並請求”。結 果 是 荀 伯 子 的 提 議 並 不施行。 那麼江夏郡公國依然存在到東晉結束。目前所見最早的江夏相任職是懷帝永嘉五年( 310年)徵南將軍山簡任命卞敦領江夏相, 最晚的是安帝義熙十一年 ( 415 年) 劉虔之為江夏相。排列紀、傳所見江夏相任職資料, 可顯示出一百多年間江夏相的任職很連貫, 並且與江夏公國的存在時間相一致。

內史與相併存:一窺兩晉南朝、十六國以及太和改制後的北魏官制

劉裕建宋, 繼承了晉朝的封國行政長官制度,內史與相併存。南康郡公劉邕與前南康相王歆之的趣事可為證:“先是, 郡縣為封國者, 內史、相併於國主稱臣, 去任便止。至世祖孝建中, 始革此制, 為下官致敬。河東王歆之嘗為南康相, 素輕邕。後歆之與邕俱豫元會, 並坐。邕性嗜酒, 謂歆之曰:卿昔嘗見臣, 今不能見勸一盃酒乎?歆之因學孫皓歌答之曰:昔為汝作臣, 今與汝比肩。既不勸汝酒, 亦不願汝年。” 這條資料前半段反映了晉至劉宋時期國主與封國行政長官之間的關係變化, 其中內史、相併列; 後半段顯示南康郡公國行政長官為相, 從中可見劉宋對晉制的繼承。

晉、宋時期江夏郡行政長官的稱號變化同樣反映了內史、相的區分原則一同晉制。如上所考,兩晉時期江夏郡行政長官為江夏相, 至劉宋, 江夏相的稱號消失, 而江夏內史的稱號出現, 這是因為司馬氏皇朝的江夏郡公在改朝換代時消失,劉宋有自己的江夏王。宋文帝劉義隆元嘉元年( 424年)封劉義恭為江夏王, 可見到較早的江夏內史任職者是元嘉三年 ( 456 年 ) 程道惠。以上可見劉宋封國行政長官的稱號區分原則與兩晉一致。

內史與相併存:一窺兩晉南朝、十六國以及太和改制後的北魏官制

齊、梁、陳三代依然繼承前制, 內史、相併見於南齊書、梁書、陳書。十六國同樣有內史與相併存現象, 至少可以肯定部分政權的封國行政長官在內史與相的區分上是承襲西晉制度, 如後趙、前燕。談後趙。石勒於東晉元帝大興元年 ( 319年)十二月在群臣請求下稱趙王, 群議建趙王國如下: “請依劉備在蜀、魏王在鄴故事, 以河內、魏、汲、頓丘、平原、清河、鉅鹿、常山、中山、長樂、樂平十一郡, 並前趙國、廣平、陽平、章武、渤海、河間、上黨、定襄、范陽、漁陽、武邑、燕國、樂陵十三郡, 合二十四郡、戶二十九萬為趙國,封內依舊改為內史”。最後一句說的很清楚, 趙王國封內屬郡長官由太守改為內史。此後可發現任職者, 如 樊 垣 為 章 武 內 史, 石 聰 為 汲 郡 內史, 皆因章武、汲為趙王國屬郡。

內史與相併存:一窺兩晉南朝、十六國以及太和改制後的北魏官制

後趙又有新平相, 前秦末姚萇攻新平, 新平太守苟輔率郡人頑強抵抗, 史官追溯原因: “初, 石季龍末, 清河崔悅為新平相, 為郡人所殺。悅子液後仕堅, 為尚書郎, 自表父仇不同天地, 請還冀州。堅愍之, 禁錮新平人, 缺其城角以恥之。新平酋望深以為慚, 故相率距萇, 以立忠義。”可見後趙新平郡長官為相, 前秦則為太守, 稱號變化應該與封國有關。石勒趙王國內郡行政長官為內史, 那麼相應該為非王國行政長官稱號, 這與西晉制度一致。再看前燕。在慕容廆於晉元帝大興四年( 321年)十二月接受遼東公並開國之後, 直到其繼承者慕容皝於東晉成帝鹹康三年( 337年)即燕王位之前的二十六年時間裡, 二人領有遼東公國,遼東郡行政長官為遼東相, 資料所見遼東相皆在此期間。目前所見最早的遼東相為裴嶷, 任職時間在晉明帝太寧元年 ( 323年 )正月, 距離慕容廆為遼東公開國一年時間。此後還可見到晉成帝咸和六年 ( 331 年 ) 有韓矯為行遼東相,咸和八年( 333年 )慕容皝即位後韓矯為正遼東相, 咸和九年( 334年)杜群為遼東相, 並且, 咸和八年慕容仁起兵反慕容皝, 自稱遼東公, 也任命龐鑑為遼東相, 說明前燕公國行政長官為相。在鹹康三年 ( 337年 )慕容皝為燕王后, 出現了內史的稱號。可查到具體任職者有鹹康四年( 338年)崔燾任成周內史、鮮于屈任營丘內史, 鹹康七年 ( 341 年) 陽裕任唐國內史, 在慕容皝即位燕王之後。甚至還出現了遼東內史, 任職者為宋該。以上郡長官之所以開始稱內史, 是因其隸屬燕國, 為王國屬郡, 故其長官稱內史。茲有一證, 晉穆帝永和三年 ( 347年 )慕容皝“罷成周、冀陽、營丘等郡。以勃海人為興集縣,河間人為寧集縣, 廣平、魏郡人為興平縣, 東萊、北海人為育黎縣, 吳人為吳縣, 悉隸燕國。”可證營丘、成周等原為燕王國屬郡。這條資料沒有提到唐國郡, 但是可推測唐國郡也包括在內, 當初慕容廆設成周、營丘、唐國三郡分別安置豫州、青州、幷州的流人, 唐國與成周、營丘應是鄰郡。當慕容廆父子為遼東公時, 遼東郡行政長官稱為相, 而一旦成為燕王, 其屬內郡行政長官馬上變為內史, 這也說明前燕封國行政長官制度與西晉一致。

內史與相併存:一窺兩晉南朝、十六國以及太和改制後的北魏官制

十六國的封國資料過於疏略, 只能做有限的考察。大致可以說, 十六國時期至少部分政權沿襲了晉武帝太康十年關於王、公等封國行政長官的區分, 即王國行政長官稱為內史, 其他稱為相。

討論到此, 將對於楊結任慕容氏中山相的困惑提出來。在追溯弘農華陰楊氏楊播一系在十六國時期的活動情況時, 學者們會引用楊播高祖楊結任慕容氏中山相這一史料,但楊結所任中山相究竟屬於五燕政權的哪一個, 史書皆不明說。至明代嘉興屠喬孫、項琳本十六國春秋則明確稱楊結“仕垂至中山相, 為後燕中山相, 不知何據。”至今日, 學者基本上認為楊結所任為後燕中山相。

以上是對於兩晉十六國南北朝封國行政長官制度的一個考察。自晉武帝太康十年 ( 289年)區分王國與非王國行政長官稱號, 這一區分原則被日後的十六國南朝、北魏所奉行, 從而造成了兩晉十六國南朝以及北魏後期地方行政長官稱號更加紛繁的特色, 郡守與內史、相併存, 縣令與相併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