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立子殺母”制度,防止外戚干政,為何還是無法避免太后干政

我近來閱讀《魏書》,讀到“立子殺母”制度時,讓人毛骨悚然,後宮皇妃的悲慘命運。改變了“三觀”。在封建社會里,婦女都是

“母以子貴”為榮。而北魏皇帝打破了傳統理念,以“立子殺母”來防止后妃干政,鞏固皇權的統治地位。

為什麼北魏政權推行“立子殺母”的制度呢?這種制度在我國曆史上顯得特別的怪異。但是任何一種制度的確立,肯定是有它的理由。以拓跋鮮卑為主體的北魏政權建立不久,便制定並推行“立子殺母”制度,這卻不是一種偶然。

自秦朝以來,中央集權不斷加強,皇權成為了至高無上的象徵。皇后,皇太后仗著與皇帝的特殊關係,經常聽政,參政,攝政,甚至臨朝稱制等現象的發生,歷史上稱為“後宮干政”

北魏道武帝制定了“立子殺母”,成了北魏皇室的定製。後繼之君一直沿用下去,直到宣武帝正式廢除。雖然這樣制度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定后妃干政的問題。

北魏“立子殺母”制度,防止外戚干政,為何還是無法避免太后干政

一. 北魏道武帝推行“立子殺母”制度,因鮮卑族婦女地位較高,防止外戚干政

北魏道武帝在建立魏前,鮮卑族只是一支遊牧民族,脫離原始社會還沒有多長時間,在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相對落後,仍遺留著母系氏族氣息。婦女社會地位較高。

道武帝建立北魏後,雖然積極的推進漢化,加速封建化的進程,逐漸向漢制推進。可是婦女在鮮卑的地位是不可忽視的。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防止外戚干政。

道武帝回顧自秦,漢朝數百年以來,宗室與外戚鬥爭的血腥史。皇權旁落,社會動盪。影響社會的穩定和發展。為了加強宗室的統治地位,鞏固皇權,成為了統治者的頭等大事。

道武帝決定仿效漢武帝晚年所實施的策略“立子殺母”。漢武帝親身體會到太后干政的無奈,對此有著切膚之痛。漢朝多次出現太后干政,甚至臨朝稱制。皇權旁落。為了避免此類事情再度發生,痛下殺手,宣佈幼子劉弗陵為太子的同時,賜死劉弗陵生母鉤弋夫人。雖然漢武帝“立子殺母”的方略,後繼之君沒有延續,但給後人留下了範本。

北魏“立子殺母”制度,防止外戚干政,為何還是無法避免太后干政

北魏初,道武帝對漢文化不甚瞭解。可是鮮卑族婦女在社會中的地位不容忽視,想要扼制太后干政。只有制定“立子殺母”的制度。加強了皇權,拓跋氏子孫統治江山千秋萬代,讓鮮卑族拓跋氏皇權一直傳承下去。

道武帝推行“立子殺母”制度。在立拓跋嗣為太子時,賜死了其生母劉貴妃。但拓跋嗣無法接受生母的死。與道武帝之間產生的矛盾。大臣的調和下,父子之間的矛盾得到了緩和。

自此以後,但凡兒子被立為皇太子,其生母一律被賜死。“立子殺母”的制度確立後,後繼之君必需相沿下去。在這種野蠻粗暴殘忍的制度下,很多無辜的女性成了政治的犧牲品。這項制度成了北魏的重要政治制度。

北魏“立子殺母”制度,防止外戚干政,為何還是無法避免太后干政

年幼太子的生母被賜死了,對太子的撫育問題,成為至關重要的問題了。皇帝精心挑選有德有才之人來擔任。也就是保姆或非親生的后妃來擔任此職位。撫養者與太子朝夕相處,感情深厚,情同母子。

太武帝是竇氏撫育成人。撫育太子時,盡心盡責,後來被尊為竇太后,太武帝對她非常的尊重,“帝感其恩訓,奉養不異所生。及即位,尊為皇太后,封其弟漏頭為遼東王。”這說明竇太后在感情代替了生母,雖無干政的舉動,但對政事還是有所涉及。

竇太后在太武帝離京遠征期間,外敵入侵,她指揮軍隊自若,泰然處置,擊退了敵軍。她涉及了政事及軍事,不然如何處理這些入侵的敵軍呢?

北魏有一位非常有名氣的改革家拓跋宏,就是北魏的孝文帝。在他立兒子拓跋恂為太子,同樣按制度賜死了林皇后,但拓跋恂還沒有等到繼承皇位,就死去了。那麼林皇后,不就白死了嗎?孝文帝只好重新再立太子拓跋恪,賜死了高皇后。

一般皇室策立太子,都是年幼時就立了。當立太子之時,生母都會被賜死。這種喪失人性的做法。與儒教思想相悖。

北魏“立子殺母”制度,防止外戚干政,為何還是無法避免太后干政

二北魏末期,太后干政頻繁,為什麼“立子殺母”也無法避免太后干政呢?

北魏鮮卑隨著中央集權的強化,北魏中期,儒教思想逐漸被拓跋皇族所認可,作為基本的統治思想。儒學的道德禮儀也潛默化的滲透到北魏各階層。這種毫無人性的“立子殺母”制度與儒教提倡的人性人倫相對立。

北魏後期,儒學思想觀念不斷的深化和強化,衝擊了傳統舊制,使舊制的約束力也在逐漸的削弱。

皇室的子嗣延續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歷代歷朝的后妃都願意生男孩,遵從“母以子貴”的思想。而北魏諸帝的后妃生育觀念,完全相反。宗室勢力逐漸在削弱。在“立子殺母”制度的作用下,后妃普通認為生兒子是自己的最大不幸,因此,這樣會把自己推向死亡的深淵。寧願不生兒子,甚至不願懷孕。“立子殺母”嚴重的影響親王的數量。待后妃意圖干政時,宗室根本沒有能力與她對抗,也無法對皇權形成有效的保護。

北魏早中期,有竇太后,昭太后,馮太后,高太后干政,但是在幼主艱難之際,國扶危局,順利保證皇權的傳遞。而後期胡太后干政,導致北魏名存實亡。北魏政權雖然歷經百餘年,但“母權習俗”仍然遺存濃厚。

北魏“立子殺母”制度,防止外戚干政,為何還是無法避免太后干政

馮太后干政是在495年,文成帝病逝,只有12歲的獻文帝拓跋弘繼皇位。獻文帝尊馮後為皇太后。當時太原王想趁機叛亂,馮太后果斷的採取措施,平定叛亂,穩定了朝局。她宣佈自己臨朝稱制。直接掌握朝政大權。

孝文帝在馮太后精心培養下,參與政事,學習治國方略。孝文帝后來對北魏進行了改革,成為北魏很有作為的皇帝,與馮太后的教育與影響是分不開的。

胡允華的兒宜武帝,尊為胡太后。胡允華按照“立子殺母”制度,本該被殺,在儒學士崔光的幫助下,躲過了這場災難。

在孝明帝繼位時,尊胡允華為太妃。當時把持朝政大權的大臣是於忠,胡太后巧妙的把於忠廢除。自己臨朝稱制。她頗有才華,採取一系列的措施,收攏漢化的貴族和漢士族,暫停對南朝用兵,平息內部鬥爭,加強了自己的統治地位。

可是胡太后權力慾望太強,想圓女皇夢。胡太后毒殺孝明帝,震驚朝野,成了眾矢之的。被逼削髮為尼,後來在“河陰之變”中,與幼主沉入黃河溺死。

北魏“立子殺母”制度,防止外戚干政,為何還是無法避免太后干政

北魏道武帝制定了“立子殺母”制度。這種制度在北魏沿襲了七代,歷經了百餘年,見證了拓跋鮮卑的興衰。后妃干政是中國歷史在政治體制運作的一種非常常見的模式。

北魏時期,鮮卑族仍遺存母權習俗,那麼就很容易出后妃干政。雖然道武帝確立“立子殺母”制度。女性在皇權的夾縫中求生存,還是出現了后妃干政的事例,這種制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后妃干政的問題。

道武帝“立子殺母”,防止后妃干政,是失敗的,所以後來的歷史長河裡,沒有任何君王採用這種荒謬的制度。

參考文獻:《魏書》《史記·外戚史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