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克薩之戰,清朝明知火器厲害,為何還堅持海禁與騎射為根本?

雍保國


民間至今還流傳著一句清朝康熙時期的俗語,叫做“康熙、康熙,吃糠喝稀”。說的就是康熙統治時期國民的生活狀況苦不堪言,往往只能吃糠,喝稀粥以度日。

儘管康熙皇帝統治時期國民生活困苦不堪,但是讀過歷史的人對康熙帝都是非常敬重的。原因就是康熙在位的六十多年間,他做了許多光輝燦爛的大事,比如平定三藩之亂;,收復臺灣島統一國家;打敗俄羅斯簽定“尼布楚條約”,收復大部分失地;又剿滅葛爾丹,恢復對內蒙古草原的統治等等。

當然做這些大事都是需要強大的財力支撐的,說白了都是必須從老百姓身上搜刮錢財,才有可能完成的,所以老百姓吃糠喝稀並不奇怪。

雖說是雅克薩之戰前清朝就已經知道了火器的厲害,此話不假,當時的康熙的確看到了自身火器和俄羅斯火器的差距。實際上滿清入關後就已經嚐到了火器的威力,因為明軍已經在使用鳥銃和火炮來阻攔清軍的進攻,雖然火力還不是很猛,射程也是很短,但是清軍也因此吃盡了苦頭。

為什麼康熙在雅克薩之戰中,不肯使用火器來制服俄軍呢?第一個原因就是火炮和鳥銃並不是清軍的強項,清軍當時所擁有的火器軍隊都是從明軍投降過去的。這些滿人騎著馬揮舞著鋼馬橫衝直撞那是他們的強項,要他們靜下心來研究火炮如何發射,他們是很難辦到的。

第二個原因是因為他們馬上的強項是制服漢人的不二法門,實踐證明,清軍就是騎著馬打遍整個大江南北罕逢敵手。當時的漢人實際上並未歸心,再加上清政府強制推行“剃髮易服”政策,漢族內部到處都在蘊釀著反清復明。三藩之亂就是證明。這也是清軍迷信他們的馬上功夫,至始至終不肯全力發展火器部隊的原因。

第三個原因當時的康熙根本就沒有時間和資本發展大規模的火器部隊。大家知道,年幼的康熙尚未親政就一直受到鰲拜的壓制,等到康熙擁有大權之時,三藩之亂就開始了,修理了三藩之後,又要忙著收復臺灣。在三藩作亂之時俄羅斯軍隊乘機侵佔黑龍江流域,尼布楚以南的大面積領土。把他的肅慎族祖先世代居住的土地侵佔得所剩無幾。

第一次圍城戰鬥中,清軍總兵力有3000人,也有配備戰艦、鳥銃、火炮、刀矛盾牌等,由薩布素指揮。但是沙俄軍隊只有450人,三門火炮、鳥銃300支,沙俄軍隊是由托爾布津率領。看樣子清軍無論在人數和裝備上都佔有絕對的優勢,但是清軍為什麼不敢面對面發起進攻呢?而是採取了包圍雅克薩困敵的方法呢?

一方面是由於沙俄軍隊的火炮和鳥銃都比清軍的先進,沙俄軍隊的鳥銃、火炮射程很遠,超過了清軍火器的射程。另一方面康熙並不想全力以赴、孤注一擲,因為衛拉特蒙古準噶爾部的首領葛爾丹正在蠢蠢欲動。康熙必須留有餘力。

當雅克薩內部的沙俄軍隊被又打又困,所剩無幾而向清軍要求攜帶武器撤離時,兩次康熙都答應了他們的請求。沙俄軍隊第二次失敗由826人的軍隊只剩下66人狼狽逃回。

各位看官又要問了,為什麼沙俄出動的兵力那麼少呢?原來沙俄當時正在遠征克里米亞,沒有那麼多的兵力侵略清朝。後來由於遠征克里米亞失敗了,所以俄羅斯才會那麼奴顏婢膝地要求和談。然而清朝康熙卻由於葛爾丹與沙俄乘機狼狽為奸勾結一起,葛爾丹已經叛變並在草原上打起來了,康熙為了防止腹背受敵、兩線作戰。所以答應了沙俄和談請求,並指示索額圖讓出尼布楚和一些本來屬於清朝的領土。所以說雅克薩之戰雖然勝利了,尼布楚條約卻是一個不平等條約。

事實證明當時採取的圍困戰是正確的,是有理有節的。這就是為什麼雅克薩之戰清軍還堅持騎射與海禁為根本的原因。

問題回答完畢!敬請賜評!謝謝!


農夫看天下


大清國豈是雅克薩之戰才知道火器的厲害,早在入關之前,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就已飽嘗大明朝火炮的厲害,所以很早就建立了屬於大清的炮兵部隊,並在後來的戰爭中逐漸反而佔據上風。

但此時的大清炮兵,炮是從明朝那邊搶來的,就連炮兵,也都是明軍俘虜。也就是說,大清國的炮兵部隊,幾乎沒有旗人。

而在入關之後,清兵主要對付的是地方起義和漢人百姓的反抗,老百姓的抗爭,自然用騎兵踐踏的效果最好,所以這時候炮兵的地位,就遠不如當時的騎兵了。

除了炮兵之外,清軍還有專門使用火槍的士兵,被稱作鳥槍兵(也是從明朝學來的),每個鳥槍兵都配備有一把火槍。到康熙13年那會,兩萬名八旗步兵,已經有多達1700人的鳥槍兵配置。

當然大家都知道,旗人以騎馬為傲(便於欺負漢人百姓),對打槍這個事並不上心,所以命中率很低。當年順治皇帝就曾頒佈政策,說八旗前鋒護軍的士兵,只要能十槍打中一槍,就給五個大錢的獎賞——而且還是打固定靶不是活動的人,你們可想而知這些旗人的槍術有多濫。

不過總體而言,大清國中前期對打槍這個事,還是比較上心的。康熙那會有個鳥槍大臣公長泰,將鳥槍的訓練方法總結為:馬上射擊法、前進射擊法、連環旋轉射擊法、跪式射擊法、仰臥射擊法等教程,多次受到康熙皇帝的嘉獎。1758年平定準格爾後,清軍又繳獲了一種火槍,射程遠、精度高,乾隆皇帝十分青睞,下令大批仿製。所以,康熙皇帝收藏有西方技術製成的“轉輪式燧發槍”,乾隆也用過洋人帶來的槍支打獵,後來的嘉慶帝,還對於鳥槍的訓練做出了詳細的指示。

但是這一切,都無法改變大清國在火槍技術上的整體落後。乾隆後期,便已經出現了甘肅軍隊用紙火繩代替麻火繩的愚蠢行為,乾隆帝大怒,你娃難道就不知道紙張容易碎且比麻繩易燃,而且下雨易潮溼嗎?甚至到嘉慶七年,有滿官無知到要求撤掉火槍的準星(背後的內幕就是旗人打槍根本不看準星,打得準才怪呢),嘉慶帝更是火冒三丈:“所奏大屬謬誤,施放鳥槍,全屏槍上所釘星斗為準……”下令拔去頂戴花翎,傳旨嚴行申飭。

儘管如此,清國軍隊對於騎馬的熱衷,還是遠勝於對槍法的講究,更不用說改進了。唯一的例外,發生在南方漢人,一個叫做戴梓的浙江人,發明了一種28連發火槍,設有兩個扳機,扳動其中一個,火藥鉛丸就會自動滑落到槍筒之中,隨即扳動第二機,以石激火,槍彈就噴發而出,可以連發二十八響,直到火藥鉛丸打盡為止。

這樣的發明好不好?當然是好啊,可是大清國沒一個人尿他,最終戴梓鬱悶死了——沒辦法,在大清國沒門路你說誰尿你呢?

美國《紐約時報》有一個戰地記者,曾在甲午戰爭時到朝鮮採訪,親眼看到了在平壤城外,清軍修建了很多連綿不斷的土木城堡,在城堡上還有射擊孔,但問題是,他們射擊的精度太糟糕了——再厲害的火槍,你老打不中敵人也沒用啊!

而旗人,美國記者說,這個時候有大概兩三百名八旗騎兵出現,他們手持黑色長矛,騎著白馬,喊著口號,衝向敵陣。結果日軍槍炮齊鳴,這些八旗兵便全部OVER了。

所以怎麼講呢?旗人到死也以騎兵為傲,而漢人,打明朝就會開槍打炮,還有人研究出新式武器;大清的頂層,幾任皇帝其實也都懂槍炮的厲害,可是禁不住旗人整體上對槍炮的鄙視。而這些旗人,對上是皇帝旨意的執行者,對下則是壓制漢人的權貴,他們鄙視你們這些打槍打炮的漢人,你有辦法嗎?沒有。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雅克薩之戰,清朝明知火器厲害,為何還堅持海禁和騎射為根本?

我的觀點是雅克薩之戰不可能改變清朝的國防意識,因此也就不可能改變國家的對外政策和對軍隊建設的重視。

一.雅克薩之戰決定勝負的關鍵因素不是火器,因為火器相差不大。

清朝軍隊使用的火炮主要是以紅夷大炮為主,輔以神威大炮。明朝時在與紅毛子荷蘭人打交道過程中繳獲了兩門紅夷大炮,知道了它的威力,以後又陸續通過葡萄牙人購得幾門,這時總共有30門,一門炸膛,剩下29門。清朝要入關時,由於吃過紅衣大炮的虧(特別是與袁崇煥的寧遠大戰),所以一入關就特別重視紅衣大炮,不斷的對其仿造,那個神威大炮就是仿造的結果。但神威大炮其實沒有什麼創新,就是對大炮不斷的加重,使之射程更遠,威力更大而已,但機動性很差,只適合於攻堅戰不適合野戰。到了康熙皇帝時,據說總共有紅衣大炮900多門。在康熙時紅衣大炮加上開花彈是當時威力最大的武器了。

當時的沙俄經過彼德大帝西化改革後,火器大炮基本學習自西方,但與西方比還有一定差距,因為西方主要把大炮用在艦艇上,以便利於殖民侵略,所以會對大炮不斷的更新,而沙俄主要是用來侵略和應對東方遊牧民族的騎兵,火器的更新比較滯後。雖然沙俄的大炮和火槍的威力是大於清朝,但其實總體上實力相差不是很大。

引用曲路浚文章裡的一句話““直到18世紀末以前,中國與西方的軍事科技水平相差還不是太大,因此,清嘉慶以前,中國的軍事力量仍足以抵禦“勞師以襲遠”的西方侵略者。”

這也就理解為什麼鄭成功能收回臺灣和雅克薩之戰為什麼能取勝的原因了。康熙皇帝后,清朝和平了上百年,以後的皇帝把雄心壯志都磨掉了,武器裝備不僅沒更新,甚至還退化了,明朝時辛辛苦苦從葡萄牙人那學的製造大炮的一些技術參數也都流失了,大炮的準心更加不準,威力較大的開花彈失傳了。康熙皇帝后,雖然有對大炮繼續進行仿造,但只是一味的加大重量,根本沒有什麼技術含量,所以直到鴉片戰爭爆發,清朝的大炮甚至還比康熙皇帝時期的還落後。

二. 以海禁和騎射為根本主要在於清朝僵化的經濟、政治和思想體制

“海禁”說明清朝已經放棄了海權,這也很正常,因為清朝還是一個農業國家,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一直占主導地位,人家根本就不想發展海外貿易。

還有從漢朝以來,中國就開始有藩屬國,皇帝一直接受著藩屬國的朝拜和進貢,自尊心爆棚,有飄飄然的感覺,到清朝時以為自己是“天朝上國”,其它的都是蠻夷,你看看乾隆說的話,乾隆曰:“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貨物以通有無。特因天朝所產茶葉、瓷器、絲斤為西洋各國必需之物,是以加恩體恤,在澳門開設洋行,俾(使)日用有資,並沾餘潤。”所以這種盲目自大的心理,使他們對外來東西一直抱著鄙視的態度,根本不會睜開眼睛去看看別人,也不會了解到自己已經處於危險之中。保留騎兵也很好理解,因為他確實是冷兵器時代陸上最強的軍隊。

現在看來,雅克薩之戰只會徒增清朝統治者的自大之心,對清統治者沒有一點警醒的作用,也不會改變他們的國防意識,因此也不會進行軍事改革。

歷史學科是人文科學,它有塑造學生精神品質,面向未來的健全人格等責任!!!!!--------中學老師寄語!!!



圖書館和運動場


更正兩個錯誤:

首先,在雅克薩之戰爆發時,清朝早就解除了海禁,且此後再也沒有執行過海禁政策。真正海禁的是明朝。

其次,清朝在雅克薩之戰中,使用了大量的火器,所以才奠定了最終的勝利。

先說說海禁的問題。

真正搞了300年海禁的是明朝——不要提隆慶開關,只是短暫地開放了兩個月港,在全國範圍內仍然是海禁。

對比清朝,海禁的持續時間是順治三年(1646)到康熙二十三年(1683),主要是為了防範鄭成功、鄭經的勢力,持續時間只有37年。

康熙二十三年後,清朝即刻解放海禁,並且鼓勵中國的商人外出貿易。

其次再說說武器的問題。

清朝一直準備用火器與俄國人作戰。早在康熙二十一年(1682),也就是雅克薩戰爭還沒打響的時候,清朝就開始在東北部署火器。

舉個例子,當時康熙曾派副都統郎坦到黑龍江偵查,得出的結果是:欲取雅克薩諸城,非紅衣炮不可破。

就這樣,自此開始清朝將火器運到距離雅克薩較勁的地方,開始備戰。

總而言之,軟弱無能的明朝的事情,不要甩鍋給清朝。


HuiNanHistory


冷兵器時代培養一個合格步兵需要一年,培養一個合格的弓箭手需要三年,培養一個合格的騎兵需要五年。而火槍兵只需要六個月,那個年代的火炮兵一年就行。滿清是少數人統治絕大多數人。滿清之所以明知火槍和火炮的厲害而禁止不用。是因為他害怕啊。有前元的前車之鑑,他怕漢人啊。


阿杜150537931


雅克薩之戰,發生於1685-1688年之間,此時處於17世紀末期,算是18世紀初期,在這一段時間內,清朝和沙俄雙方都配備了火槍和火炮!這個問題存在錯誤,清朝在當時重用了火炮 就是所謂的神威大將軍


這門炮當時威力很大,曾經一舉摧毀沙俄堅固工事,炸死了100多人,所以清朝皇帝在這場戰爭中幾乎沒怎麼用槍,用的只是刀矛和炮,就取得戰爭的勝利,反觀沙俄,槍炮都有,數量遠勝於清朝,失敗的原因就是人手不足,據說當時清朝與沙俄士兵人數的比例是7:1,倘若雙方人數持平,戰爭的勝利未免是清朝的,當時有兩種著名的槍,分別是火繩槍

和燧發槍
在第二次雅克薩戰爭中,沙俄都有裝備,且第二種數量更多,而中國還是鳥槍,依舊是這種火炮,話說清朝對這種火炮的痴迷程度真的很大,從1642年之後的兩百多年一直在用,知道後來李鴻章從歐洲買了克努伯大炮!


可樂事兒


害怕漢人和西方接觸後,掌握了先進知識和思想,影響統治者的地位和利益 !在統治者眼裡,只要影響到他們利益的一切事物,都在被禁的範圍。


滲透176764962


  • 康熙皇帝向戰將們學習,並瞭解了俄羅斯槍支的鋒利性。 他從歐洲傳教士那裡得知,俄羅斯仍然是歐洲的二流力量。 更強大的國家如英國,法國和德國。不由得感嘆:“海外如西洋等國,千百年後中國恐受其累,此朕逆料之言,國家承平日久,務需安不忘危”這句話
  • 康熙對西方殖民主義者始終是存有戒心的。既然已經知曉歐洲強國船堅炮利,技術已遙遙領先中國,為何還堅持閉關鎖國和騎射為不可改變的國策呢?騎射乃滿洲之根本
  • 堅持關閉國家,騎射國家政策的原因仍然是防止漢族的手段。 中國科學技術的落後不會影響清朝的統治。 只要漢族人不學習外國人的技能,滿族在中國的騎行仍然是無敵的存在,康熙皇帝是前瞻性的,他已經意識到西方強大的對手正在到來,但是為了防止 漢,他們必須選擇消極的忽視。

  • 封建王朝是自利的,這一點無法改變。

樂呵呵吐槽


因為清朝是異族政權唄,放開火器不超過三十年就得完蛋。


用戶2838983776495


少數民族的人,眼光就是短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