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乡村:魅力庐江乐桥镇

乐桥镇多低山丘陵,岗畈相间,植被茂盛,浮槐村被授予“省级生态村”称号,以老院社区美好乡村为依托,逐步建成宜居乐桥。工业经济已形成机械铸造、医疗卫生器具、服装加工的产业链,规模以上企业5家。

以境内历史上有同乐、磙桥两地名,各取其尾字“乐”“桥”组合而得名,“同乐”,源于《孟子.梁惠王下》:“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意指君王施行仁政,与百姓休戚与共,同享欢乐。

合肥乡村:魅力庐江乐桥镇

“磙桥”,古名磙子桥。 建国后首轮续修《庐江县志》:“磙子桥:境内有一小溪,用石磙作桥,故称。后改建石桥。”桥畔有村落,以桥为名。

该镇境域明朝属新兴乡,清同治四年(1865), 全县分东、西、南、北4乡62保,境域内设大凹口保、柯家坦保、大城坂保、葛家庙保等14保,属西乡;清宣统二年(1910) 全县分8区、89保,境域属第五区西乡(驻黄家埠), 内设大凹口保、柯家坦保、陈家岗保、金家桥保、小凹口保、三宝寺保等。民国二十九年(1940), 首置同乐乡,隶属汤池区;同年,以境内有磙子桥自然村,取同乐乡的“乐”和磙子桥的“桥”, 首置乐桥保,隶属同乐乡。民国三十五年(1946),撤销区署,各乡镇直属县政府。同乐乡下辖乐桥、金桥、杨岗、鳌山等14保,驻地陈家岗(陈岗)。民主政权时期:(1947.9-1949.6),县境内分别建立桐庐、湖西、庐江三个民主县政府和区乡政权。境域内置乐桥、大化、陡岗三乡,隶属庐江县沙溪区。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 增设乐桥区,下辖乐桥、陡岗、桂圆、积慈4乡;1951年,全县部分乡(镇) 调整,至1952年,乐桥区下辖乐桥、黄山、浮槐、詹店等12乡。1958年12月, 全县实现公社化,成立东风(乐桥)公社(全县23个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之一);1960年5月,全县23个公社合并为16个公社;1961年4月,缩小公社规模,将16个公社划为75个公社;同年12月,恢复区委作为县委派出机构,成立乐桥区委,下辖杨岗、金桥、乐桥、大化、桂圆、小墩、城池、陈埠、柯坦、葛庙10个公社。1984年, 农村体制改革,恢复乡级建制,公社更名为乡,所辖大队改为村委会,隶属关系不变。

合肥乡村:魅力庐江乐桥镇

1992年撤区并乡,由原乐桥区的乐桥乡、金桥乡、大化乡、杨岗乡、桂圆乡合并,置县直属乐桥镇,镇政府驻地唐家老院(原柯坦乡、葛庙乡合并,组建县直属柯坦镇;原陈埠乡、小墩乡、城池乡合并,组建县直属陈埠乡)。1995 年8月,将乐桥镇的大化、桃岭、王院、陡岗、杨桥、双坝、桂圆、许埠、桠岗、詹店、戴店、龙岗12个村划出,置县直属大化乡(乡政府驻地陡岗)。

2004年4月,撤销大化乡,整建制并入乐桥镇。2014年,镇政府驻地迁至杨岗村。

乐桥镇位处庐江、枞阳、桐城三县(市)交界之地。革命战争时期,曾是新四军、游击队战斗和生活过的革命老区,曾涌现出马哲聪、张亮侯、黄大荣等一大批仁人志士,为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做出卓越的贡献。

合肥乡村:魅力庐江乐桥镇

镇境内农业基础坚实、物产丰富,拥有优质稻米、苗木花卉、畜禽养殖、棉业油料四大产业,是庐江县及合肥市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境内岱鳌山,风景秀丽,享有“皖中小桂林”之美誉。

合肥乡村:魅力庐江乐桥镇

庐江县乐桥镇境内的岱鳌山是历史名山,有许多历史名人和神话传说,还有许多庙宇古刹,如龙王殿、三贞庵、普佛寺、牛王庙、慈云庵、莲花庵、石小姐庙和鸿钧殿等,皆有数百年历史。

合肥乡村:魅力庐江乐桥镇

岱鳌山的神奇源自于她悠远的传说,好似每一块石头背后都藏着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相传很久以前,龙王三太子一见钟情,看上了农家姑娘石小姐。石公石婆不情愿女儿嫁到远方,托辞非要三船金银彩礼不可,三太子却欣然应允。

三太子迎娶心切,他施法令大海涨潮,好让满船的金银能送到石小姐家。船到之处,海水漫过,生灵涂炭。玉帝知道后大怒,令雷公电母将龙王三太子及其迎亲船和石公、石婆、石小姐及其备满嫁妆的出嫁船只一起镇住,化成山上的奇石景观。只羡鸳鸯不羡仙,这则感天动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真爱故事就这样从久远传到今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