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源于武昌山今何在?

武昌源于武昌山今何在?

武昌源于武昌山今何在?


提起湖北武昌,首先想到的是今武汉市武昌区。但在古代,武昌却指的是今鄂州市。

鄂州古称“武昌”,是以武昌山而得名。武昌山相传三国孙权都鄂(鄂县),欲“以武而昌”,故名。武昌山为幕阜山余脉,约在今鄂州市梁子湖区太和镇和大冶市灵乡镇一带,具体位置不详。

据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柯逢时纂《武昌县志》记载:“武昌山在县南一百五十里,山属灵溪乡,武昌以武昌山为名,孙权所都。山高百丈,周八十里。”而灵溪乡在今大冶市灵乡镇一带(注:清光绪年间武昌县下辖洪道、神山、永福、灵溪、马迹、贤庾、符石7乡)。另据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知县熊登纂修《武昌县志》记载,武昌山在谢埠之南。而谢埠在今鄂州市梁子湖区太和镇谢埠村。

史载公元221年(魏黄初二年)四月孙权自公安(今湖北公安县)迁鄂县(今湖北鄂州市),取“以武而昌”之义,改鄂县为武昌县。据《三国志·吴志·吴主传》:“权自公安都鄂,改名武昌”。八月,魏文帝曹丕册封孙权为吴王,孙权筑武昌城(亦称吴王城)。229年(吴黄龙元年)四月,孙权在武昌称帝,号吴大帝。九月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市)。265年(吴甘露元年)9月,吴末帝孙皓自建业复迁都武昌,旋于次年12月还都建业。表明在三国吴立国60年间,孙权、孙皓建都武昌计10年,其余时间武昌是“西都”(相对于东都“建业”)。两晋时期武昌开始衰落,渐渐缩小为县城。西晋太康元年(280年),分武昌县为武昌、鄂两县,隶属荆州武昌郡(后属江州),武昌仍为郡治。到南朝陈时,武昌已近荒废。隋初废武昌郡。并随着经济重心转移,武昌渐被交通更为便利的鄂州江夏县(今属武汉市)所取代。及至南宋嘉定十五年(1222年),升武昌县(今湖北鄂州市)为寿昌军使(寿昌取“玉宝寿昌”命名),续升寿昌军,领武昌县。南宋端平元年(1234年),废寿昌军,武昌县改隶鄂州(今武汉市武昌区),嘉熙元年(1237年)直隶武昌军节度。民国元年(1912年),改江夏县为武昌县。次年改武昌县为寿昌县(因宋元时曾置寿昌军于此而得名)。1914年,因与浙江寿昌县同名,改名为鄂城县(因境内有鄂王城,故名鄂城。鄂王城在今大冶市金牛镇鄂王城村)。1960年设鄂城市,次年撤销改为县,1979年复设市。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合并鄂城县、鄂城市和黄冈县的黄州镇,取鄂城的“鄂”字和黄州的“州”字,成立湖北省辖鄂州市。

换言之,鄂州源来是武昌。其中鄂州用武昌名称(武昌县、武昌郡)1690年(221-1913年),武汉用武昌名称(武昌军、武昌路)100多年(1912年改江夏县为武昌县)。

至于今武汉市武昌之名源于夏口城。

武昌最早有城,始于东吴黄武二年(223年),吴主孙权在江夏山(今武汉市武昌区蛇山)东北筑土石城,取名夏口城。因城与夏水(今汉江)入长江口处隔江相望,故名。夏口城是今武昌建城的发端,实为军事堡垒。239年(东吴赤乌二年)孙权筑涂口堡(后称金口堡)守沙羡(yí)县(西汉高祖六年即公元前201年置,治今湖北武汉江夏区金口街道),故又称沙羡城。280年(西晋太康元年),沙羡县治移夏口城。南朝宋孝建元年(454年),孝武帝在夏口置郢州,并在夏口城的基础上进行城垣的修葺和扩建,称郢州城,至今遗址尚存,为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隋开皇九年(589年)改郢州为鄂州(注:南宋王象之编纂《舆地纪胜》记载:鄂渚在县西黄鹤矾上三百步,隋立州以渚,故名鄂州),州治设夏口(今武汉市武昌区)。唐元和元年(806年)置“武昌军节度使”(不是正式的政区名),军治所设夏口,这是“武昌”之名西移的开始。唐宝历元年(825年),牛僧孺任武昌军节度使时,改筑砖城。元置鄂州路,为荆湖行省(后改湖广行省)治所。元大德5年(1301年)改为武昌路,“武昌”正式成为统县政区专名。元至正二十四年(1346年),武昌路改为武昌府。明洪武四年(1371年),时任江夏侯的周德兴增拓武昌府城,为湖广省会。清代武昌府为湖北省会。民国元年(1912年),改江夏县为武昌县,以武昌县为湖北省会。1926年改武昌城区为武昌市。1927年武昌城开始拆除,仅保留“中和门”(后改名为“起义门”)一小段城墙,其余在1929年初全部拆完。1952年,武昌县城区置武汉市武昌区,武昌县迁往市南20千米的纸坊镇。1995年,武昌县改为武汉市江夏区,“武昌”由此而专指武汉市武昌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