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和西夏打架,遼朝想趁火打劫,結果引火上身,把自己栽進去了。可見鷸蚌相爭,漁翁未必得利

文丨《那些年》小小那

北宋和西夏打架,遼朝想趁火打劫,結果引火上身,把自己栽進去了。可見鷸蚌相爭,漁翁未必得利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這句中國人耳熟能詳的成語,出自《戰國策》中的一個寓言故事,說有隻河蚌在岸上曬太陽,一隻鷸飛來啄它的肉,河蚌趕忙閉合外殼,將鷸的嘴死死夾住。結果,就在雙方呈僵持之態時,一個漁翁把它們一起捉走了。

這則寓言向我們闡釋了一個道理——兩方相鬥,得利的往往是第三方。

不過,任何道理,都不是萬能公式。如果一開始就抱著當漁翁的心態去參與博弈,那麼最後很可能引火上身,得不償失。

遼興宗在這上面吃過大虧——他本想利用宋朝和西夏的矛盾,為自己撈點福利,但是在撈到福利的同時,他也把大遼引向了深淵……

遼興宗的困境


在展開這段外交故事之前,我們有必要先了解一下遼興宗的身世。

遼興宗,漢名耶律宗真,遼朝的第七任皇帝。他的父親是被譽為“盛世之君”的遼聖宗。可惜盛世之風並沒有在他這裡得到延續。當然,這不能過分苛責於他,畢竟,他能保住皇位就已是萬幸了。為什麼這麼說呢?

北宋和西夏打架,遼朝想趁火打劫,結果引火上身,把自己栽進去了。可見鷸蚌相爭,漁翁未必得利

遼興宗登基之時,方才十六,尚未成年。所以彼時太后承擔的角色至關重要。可偏偏問題就出在這兒——當時朝中居然出現兩個太后,一個是遼興宗的養母,齊天太后。這是遼聖宗的正牌皇后,12歲入宮,才貌雙絕,只可惜未能生育,所以領養了遼興宗;而另一個是遼興宗的生母。她本是一名宮女,因誕下兩名皇子而被晉升皇妃。聖宗死後,她私藏遺囑,並以新皇帝生母的身份,自封為法天太后。此後的一系列悲劇,都是由這個女人引發的。

法天太后掌權後,開始肆無忌憚培植親信,打壓異己,胡作非為,先後殺北府宰相和國舅,又囚禁齊天太后,逼其自殺。遼興宗與她意見不合,她便密謀廢除興宗而另立少子耶律重元。幸虧耶律重元提前將計劃告知興宗,興宗才有所防範,並乘出遊之機,率近衛軍一舉剷除了法天太后及其黨羽勢力,然後開始親政。

這一年,遼興宗十九歲。而此時的遼朝,經歷了法天太后的幾年折騰,國力已是大不如前。面對這樣一個爛攤子,遼興宗迫切地想做些什麼,一是樹立自己的威望,二是重振契丹威名。放眼天下,似乎有一大良機在等著他——

北宋和西夏正打得不可開交。此時,何不去做個撿漏的“漁翁”?


北宋和西夏打架,遼朝想趁火打劫,結果引火上身,把自己栽進去了。可見鷸蚌相爭,漁翁未必得利


趁火打劫,“敲詐”北宋


遼朝和北宋,自從簽訂《澶淵之盟》後,已經維持了近四十年的和平局面。但是現在,看到北宋疲於應付西夏,遼興宗動了趁火打劫的念頭。

他以北宋“堵塞雁門、修治城隍、召集民兵,率先違背盟約”為藉口,不斷向遼宋邊境增兵,然後派使臣前往宋朝,索要晉陽地區和瓦橋關南十縣的領土,並要求宋仁宗答應和親。如果不成,就幫著西夏攻打宋朝。

顯然,這有尋隙挑釁之嫌。早就有大臣提醒過興宗:“我先朝與宋和好,無罪伐之,其曲在我。況勝敗未可逆料。願陛下熟察。”但是遼興宗沒有理會。

當時宋夏戰事膠著,宋廷當然不想節外生枝、腹背受敵,但是也不能就這麼任人宰割。於是宋朝派出了一位談判高手,此人名叫富弼,幾次把遼興宗辯得啞口無言(文章鏈接)。最後,遼興宗接受了宋朝的方案——不要土地也不要公主了,就在原先三十萬歲幣的基礎上,再增加二十萬,然後把歲幣的名稱由“贈”改為“納”,承認自己上位國的身份就行。不過前提是讓西夏停戰。

遼興宗照辦,從此每年多收二十萬歲幣。

從當時來看,遼朝確實撿了便宜。但也不是沒有代價。大約八十年後,北宋做出了“聯金滅遼”的決定。當時遼朝使臣向北宋君臣們發出悲憤吶喊:“遼宋兩國,和好百年。盟約誓書,字字俱在,爾能欺國,不能欺天。”可如果追根溯源,這“欺國”之事,遼朝恰是始作俑者!為了區區二十萬歲幣,遼朝率先將自己陷入了不義之地。

背信棄義,“玩弄”西夏


再說遼朝與西夏。他們的關係本來也不錯,不僅是盟友,而且還結了親——西夏皇帝李元昊娶了興宗的姐姐興平公主

但是,在更大的利益面前,遼興宗就顧不了這麼多了。

1042年,李元昊將所掠宋朝兵馬全部獻給遼朝,請求遼朝發兵援助,以配合自己對宋的軍事攻擊。隨後,遼朝向宋朝發兵。但是,一到遼宋邊境,遼軍就停滯不前了。原因大家都知道——

遼興宗在忙著跟宋朝談判。而結果大家也都知道——遼興宗收人錢財,替人辦事,不僅沒有幫西夏的忙,反而回過頭來逼迫西夏退兵。

第二年,遼朝轄內爆發起義,請西夏出兵相助。西夏幫忙打敗了起義軍。結果,遼朝獨吞所獲,什麼好處都沒給西夏留。

北宋和西夏打架,遼朝想趁火打劫,結果引火上身,把自己栽進去了。可見鷸蚌相爭,漁翁未必得利

幾次遭到玩弄的元昊,失望至極,於是開始煽動、引誘遼朝境內的部落叛亂,並且殺了遼興宗派來的使者。隨著雙方矛盾不斷積累升級,遼夏戰爭終於爆發。

1044年,遼興宗親自率領精兵10萬,出兵賀蘭山。起初勢如破竹、進展順利,但後來,李元昊採取緩兵之計,又是請罪求和,又是以退為進,待遼軍兵困馬乏、麻痺大意之時,突然發動猛攻,最終遼軍大敗,人員輜重損失無數。五年後,趁元昊病逝,遼興宗再一次發起進攻,結果又是鎩羽而歸。

兩次對夏戰爭,遼興宗本欲開疆拓土,帶領遼朝重回盛世,結果卻極大消耗了國力,並將遼朝引向了衰落。1055年,遼興宗在百姓的一片怨聲中病逝,享年四十歲。

鷸蚌相爭,別急著做“漁翁”


回頭來看,宋夏相爭,遼興宗其實有多種選擇:

他可以保持中立,也可以偏袒一方,儘管都未必是完美方案,但是一定比兩頭都得罪要強。為什麼呢?

因為得罪完了,你又沒有能力幹掉他們。等他們回過神兒來,最倒黴的一定是你。

紅頂商人胡雪巖有句話:“多一個朋友多條路,多一個敵人多一堵牆。”他認為,生意場中,沒有真正的朋友,但也不要把所有人都當敵人,“既然是過獨木橋,都很危險,縱然我把你擠下去,誰又能擔保你不能溼淋淋地爬起來,又來擠兌我呢?”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此“利”常常是眼前之利。追逐眼前之利未嘗不可,但是你也要做好被“鷸”和“蚌”回擊的準備。因為,這個世界,處處充滿博弈。而笑到最後,才是真正的贏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