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廣東江門往昔,食民間美味

地處珠江三角洲西部的江門市,因位於西江與其支流蓬江的匯合處,江南煙墩山和江北蓬萊山對峙如門,故名江門。江門原是新會縣的一個小墟鎮,由於扼守西江下游與蓬江河 (又稱江門河)的匯合處,南走水路可達澳門、香港,背靠五邑及粵西,溯西江而上可達廣西梧州。

憶廣東江門往昔,食民間美味

元末明初時,江門的先輩便在蓬萊山上開闢了一個墟場,叫做“江門墟”,因街墟在最高處,故名“墟頂街”。到16世紀已發展成為興旺的商品交易市場,至清朝康熙年間,江門更成為粵西一帶重要的物資集散地。

1983年開始,江門市被定為省轄地級市,實行市管縣新體制,轄江海區、蓬江區、新會區(新會則由新會縣變為新會市最後變為江門市新會區)3個市轄區,並代管台山市、開平市、恩平市、鶴山市、4個縣級市,轄區範圍俗稱“五邑”。

憶廣東江門往昔,食民間美味

江門發源地墟頂街區,有一條石階梯,而連接這條石階梯的碼頭:水埗頭,是當地最早對外交往的窗口之一,五百多年前,江門河的波濤可以一直盪漾到此處的,因此許多從水路趕墟的,必撐船到 “水埗頭”後再棄船登岸,一船船的貨物也是在這個小埗頭運上岸,在此集散。

至於飲食文化,江門人愛吃,什麼飲食文化都能得到融合,什麼地方的飲食文化也能找到。其中,比較出名的有古井燒鵝,三江牛耳殼,大澤燒豬,司前溫蛋,新會陳皮,可口的美食吸引著四面八方的人們。

憶廣東江門往昔,食民間美味

台山吊蠔

台山吊蠔素來有名,所謂吊蠔,是採用水泥板來作為蠔的生長場所,水泥板大約10釐米長寬,在水泥還沒有凝固之前,在其中間放一根長的塑料繩,把幾十塊水泥板串在一起,凝固以後就像撒網一樣的放進海水中,上面是塑料泡沫,靠塑料泡沫的浮力將一串水泥板懸掛在海水的中間,這樣,便會有很多蠔到這些水泥板上來“安家落戶”了。

吊蠔做法多樣,即可燉湯,又可炒飯,還有生吃、白灼、炸蠔、鐵板蠔等多種吃法,風味各異,用煎、燒、燜、蒸、爆、浸等方法,都可以製作出鮮美的蠔。

憶廣東江門往昔,食民間美味

水步黃鱔飯

水步黃鱔飯的製法依據各人口味各有不同,其一般做法為:先將黃鱔放入已燒開的水中煮至能撕開肉般熟,撈起過冷河,把鱔肉撕(切)好待用。將米洗淨,濾幹水分,用大號瓦煲將水煮開,將米倒下煮至起蟛蜞眼狀。

最後用猛火燒油起鑊,將蒜茸、薑絲爆炒放入鱔肉中翻炒,放入調味料炒勻放入飯面,用慢火將飯透身,焗飯期間,從瓦煲邊放入少許生油,上飯時在飯面上放少許蔥花。黃鱔飯上桌後不要急著掀開瓦煲的蓋子,要再略等10分鐘後才開蓋,且要撈勻了再吃,米飯會更香,帶韌性,而且不怕粘口。

憶廣東江門往昔,食民間美味

外海面

江門經典的傳統麵食小吃,屬於粵菜系。在江門,一講到麵食,人們就會想到外海面。外海面已有百年以上的歷史,最初因產於外海而得名,又稱"外海竹升面"。以前,人們製作外海面時需用"竹升"彈壓麵糰以增加面的筋度,使麵條富有彈性。

如今,外海人制作外海面時,大部分工序已使用機器。另外,外海面的製作工藝還在2007年成為了第一批江門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憶廣東江門往昔,食民間美味

缽仔糕

傳統的缽仔糕,首創於廣東省台山縣,已有數百年的歷史。清咸豐間(公元1851-1861年)成書的《台山縣誌》載:"缽仔糕,前明士大夫每不遠百里,泊船就之。

其實,當時馳名者只一家,在華豐迂橋旁,河底有石,沁出清泉,其家適設石上,取以洗糖,澄清去濁,以缽盛而蒸之,非他人所用。"故後人採用缽仔來蒸糕之法一直傳下來,成就如今的廣東缽仔糕。

憶廣東江門往昔,食民間美味

外海花生餅

花生餅是外海歷史悠久的小食之一,馳名江門五邑地區,它入口松化、香甜適中、食後齒夾留香。可隨意吃,也可作煎糯米薄餅、湯圓餡,令人回味無窮。

鮮竹筒飯

這是江門市一大特產美食,製作完成的鮮竹筒飯清香四溢,獨特的香米氣味伴隨著竹子的幽香,讓人彷彿身處於大自然之中,嘗一口起來,滿嘴香甜,軟糯美味。

憶廣東江門往昔,食民間美味

荷塘魚餅

來到江門荷塘,不吃魚餅是一種遺憾,而荷塘魚餅中,較為出名的是忠記魚餅,肉質鮮嫩、入口彈牙、鮮而不腥、油而不膩。

在江門,有像寶和按當鋪一樣不變的歷史,也有著不斷更新的面貌。從“城市原點”的墟頂街區到長堤騎樓,無不是江門發展的最好見證。

*本文圖片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