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时天安门广场原本的样子应该没人见过,老照片为你揭秘


天安门,原名承天门,建于明永乐十五年。清顺治八年改建后称天安门。此时的天安门前只是一块封闭的T形宫廷广场,为明清两朝举办重大庆典和向全国发布政令的重要场所,也代表着皇权的威严。

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天安门广场被当成了入侵者屯兵耀武之地。

民国三年五月,北洋政府的朱启钤启动改造旧都城计划。拆除天安门前千步廊、修筑沥青路、瓮城等,原本封闭的宫廷广场变成可自由穿行和逗留的开放空间,威严、神秘的皇权被消解。正因为朱启钤对天安门广场进行的第一次改造,天安门开始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广场。

民国十七年,蒋介石北伐胜利。七月,北平军政各界组织7万人在天安门前举行祝捷大会。八月二十四日,孙中山遗像被挂上天安门城楼

后来,天安门广场开始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扩建。拆除了中华门、棋盘街及广场上的红墙,总面积达44公顷,是俄罗斯红场的9倍。

现在的天安门广场,北起天安门,南至正阳门,东起历史博物馆,西至人民大会堂,南北长880米,东西宽500米,面积达44万平方米。广场中央矗立着人民英雄纪念碑和庄严肃穆的纪念堂,广场西侧是人民大会堂,东侧面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南侧是两座建于14世纪的古代城楼--正阳门和前门箭楼。

天安门城楼坐落在广场的北端。天安门城门五阙,重楼九楹,通高33.7米。

天安门两边是劳动人民文化宫和中山公园,这些雄伟的建筑与天安门浑然一体构成了天安门广场,成为北京的一大胜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