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陝西的清華博士、中科院院士,投身摩擦學科研,為中國做貢獻

他在漫長的求學科研之路上,秉承著天道酬勤的信念和愛國的赤子之心

,不僅踐行著求真創新的初衷,還在摩擦學領域發光發熱,為中國的科研建設作出貢獻。

他就是中科院院士、著名的摩擦學專家雒建斌。

來自陝西的清華博士、中科院院士,投身摩擦學科研,為中國做貢獻

不忘初心,投身科學事業

1961年8月,雒建斌出生於陝西戶縣。

1977年高考恢復,聽到消息的雒建斌激動不已,懷揣著大學夢的他在第二年參加了高考,並且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東北大學材料系。那時候,雒建斌僅有17歲,他隻身一人離開家鄉前往千里之外的東北求學。畢業後的他,被分配到西安電纜廠,成為了一名技術員。在工作期間,他不僅解決了銅絲髮熱的問題,還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自此,他與摩擦學結下了不解之緣,並開始了他的科研之路。

1985年,雒建斌考入西安建築科技大學研究生,三年後獲得工學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和從事摩擦學的研究。但時間的沉澱並不足以支撐科研的進展,於是他選擇繼續深造。

1991年,雒建斌順利考上清華大學博士研究生,師從著名摩擦學專家溫詩鑄,攻讀薄膜潤滑領域方面的科研(當時國際前沿領域)。

經過不斷努力,雒建斌帶領團隊成功研製了納米級薄膜厚度測量儀,並於1996年榮獲國家發明家三等獎,同時他們的團隊也在2001年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1994年,博士畢業後雒建斌留在清華大學,繼續探索摩擦學領域。“我覺得自己最適合搞科研,我非常喜歡清華的學術氛圍,留在這兒,更能為祖國作出貢獻。”

來自陝西的清華博士、中科院院士,投身摩擦學科研,為中國做貢獻

對科研的執著,走出了自己的科研創新之路

在科研之路上,雒建斌總能將工業生產的實際問題與科研相結合。甚至在生活中看到的點滴小事,也能夠成為他研究的靈感。

有一次,他在宴會上喝到一種用蓴菜做的湯,感覺入口順滑。於是他靈光一閃,覺得蓴菜應該可能含有一些具有超滑效應的成分(超滑指的是摩擦係數接近於零的潤滑狀態)。於是,從1996年開始,雒建斌開展研究,但沒有取得重要進展。回到學校後,他便迫不及待與學生們一起開展蓴菜的超滑性能研究。目前,該研究正處在進一步深入的階段。

來自陝西的清華博士、中科院院士,投身摩擦學科研,為中國做貢獻

從17歲上大學到如今的中科院院士,雒建斌走出了自己的科研創新之路,並且獲得累累科研成果。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國家發明三等獎,省部級一等獎2項,二等獎2項。共發表論文150餘篇,其中SCI、EI收錄90餘篇,大會特邀報告4篇,引用300餘篇次。

如今,年過半百的雒建斌院士,依舊在摩擦學的科研路上探索。

“做科研是我為國家作貢獻的最好方式,也是無上光榮。要讓中國人在摩擦學領域中做到最好,我們還需要更加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