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陕西的清华博士、中科院院士,投身摩擦学科研,为中国做贡献

他在漫长的求学科研之路上,秉承着天道酬勤的信念和爱国的赤子之心

,不仅践行着求真创新的初衷,还在摩擦学领域发光发热,为中国的科研建设作出贡献。

他就是中科院院士、著名的摩擦学专家雒建斌。

来自陕西的清华博士、中科院院士,投身摩擦学科研,为中国做贡献

不忘初心,投身科学事业

1961年8月,雒建斌出生于陕西户县。

1977年高考恢复,听到消息的雒建斌激动不已,怀揣着大学梦的他在第二年参加了高考,并且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东北大学材料系。那时候,雒建斌仅有17岁,他只身一人离开家乡前往千里之外的东北求学。毕业后的他,被分配到西安电缆厂,成为了一名技术员。在工作期间,他不仅解决了铜丝发热的问题,还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自此,他与摩擦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开始了他的科研之路。

1985年,雒建斌考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研究生,三年后获得工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和从事摩擦学的研究。但时间的沉淀并不足以支撑科研的进展,于是他选择继续深造。

1991年,雒建斌顺利考上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师从著名摩擦学专家温诗铸,攻读薄膜润滑领域方面的科研(当时国际前沿领域)。

经过不断努力,雒建斌带领团队成功研制了纳米级薄膜厚度测量仪,并于1996年荣获国家发明家三等奖,同时他们的团队也在2001年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1994年,博士毕业后雒建斌留在清华大学,继续探索摩擦学领域。“我觉得自己最适合搞科研,我非常喜欢清华的学术氛围,留在这儿,更能为祖国作出贡献。”

来自陕西的清华博士、中科院院士,投身摩擦学科研,为中国做贡献

对科研的执着,走出了自己的科研创新之路

在科研之路上,雒建斌总能将工业生产的实际问题与科研相结合。甚至在生活中看到的点滴小事,也能够成为他研究的灵感。

有一次,他在宴会上喝到一种用莼菜做的汤,感觉入口顺滑。于是他灵光一闪,觉得莼菜应该可能含有一些具有超滑效应的成分(超滑指的是摩擦系数接近于零的润滑状态)。于是,从1996年开始,雒建斌开展研究,但没有取得重要进展。回到学校后,他便迫不及待与学生们一起开展莼菜的超滑性能研究。目前,该研究正处在进一步深入的阶段。

来自陕西的清华博士、中科院院士,投身摩擦学科研,为中国做贡献

从17岁上大学到如今的中科院院士,雒建斌走出了自己的科研创新之路,并且获得累累科研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发明三等奖,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共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SCI、EI收录90余篇,大会特邀报告4篇,引用300余篇次。

如今,年过半百的雒建斌院士,依旧在摩擦学的科研路上探索。

“做科研是我为国家作贡献的最好方式,也是无上光荣。要让中国人在摩擦学领域中做到最好,我们还需要更加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