鄠邑区甘河镇:有一座元代的遇仙桥

在西安市鄠邑区的甘河镇,有一座历史悠久的石拱桥。相传,王重阳曾经在此遇到钟离权和吕洞宾,受其点化,得道成仙。因此,这座桥被称为“遇仙桥”。2003年9月24日,遇仙桥及石造像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鄠邑区甘河镇:有一座元代的遇仙桥

申威隆:90后“陕西文博一哥”

甘河镇是关中名镇,位于交通要道之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早在西周时期,这里便有一条东通丰镐、西接扶眉的驿道,成为通往全国的轴心干道。

在镇子东侧,有一条甘河,自南向北流过,遇仙桥原本便横跨于此河之上,被称为“甘河桥”。清朝末年,河道东移,遇仙桥废弃,逐渐被淤泥埋没地下。1999年,考古工作者将它重新清理出来,成为甘河镇的一处重要古迹。

鄠邑区甘河镇:有一座元代的遇仙桥

2019年11月3日上午,我和家人经过甘河镇,在当地村民的指点下,专门前往遇仙桥参观。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一座广场,以古老的遇仙桥为核心,周围修建有亭子、戏台、长廊、花园和活动中心等。

在古桥之上,新铺了地面,两侧竖立起围栏,依然可以通行车辆,继续发挥桥梁的作用。桥下的水池旁边,南北各有一条走廊,能够近距离观赏遇仙桥。

鄠邑区甘河镇:有一座元代的遇仙桥

遇仙桥呈东西走向,全长16.8米,桥宽10.5米,为三孔石拱桥。其中,中间的孔最大,跨3.15米,高2.9米;两边的孔较小,不贯通,跨1.85米,高1.15米,深1.65米。

在桥身南北两面,有四条圆雕龙头,分别镶嵌于两孔之间和边孔外侧。在每一个孔的上方,浮雕有兽面的图案,两边装饰着荷花、莲蓬、牡丹和各类花卉,对称美观,构图严谨。

我正在拍照的时候,一位大叔骑自行车,带着孩子从桥上经过。看见我以后,他指着桥下方北面东端的龙头,询问道:“你看它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吗?”我仔细一看,这个龙头的胡须上,竟然爬着一只乌龟!

鄠邑区甘河镇:有一座元代的遇仙桥

桥北面

鄠邑区甘河镇:有一座元代的遇仙桥

桥南面

鄠邑区甘河镇:有一座元代的遇仙桥

中间的桥孔

鄠邑区甘河镇:有一座元代的遇仙桥

两侧的桥孔

2011年6月19日,在村东修建洪济桥时,在桥墩之下,挖出一块碑,高约4米,宽约1米,厚约0.4米。碑额内阴刻“终南山重阳遇仙宫于真人碑”几个篆书大字,碑身正书32行,满行总共65字,主要记述了全真教洞真真人于善庆的生平、修道、演教、修建宫观等重要事迹。如今,经过复原,此碑就竖立在遇仙桥旁边。

鄠邑区甘河镇:有一座元代的遇仙桥

1987年,在遇仙桥旁边,出土三尊石造像,从他们的发型和服饰判断,分别是王重阳、孙不二、马丹阳。其中,王重阳造像的底座上,书写有“大明正德七年造”的字样。如今,它们被安放在北面不远处的小庙之中,大门紧锁,无法进入。

鄠邑区甘河镇:有一座元代的遇仙桥

据说,在遇仙桥东北,曾经有遇仙宫。坐北朝南,左右对称,有山门、遇仙亭、龙虎殿、三清殿、玉皇楼、仙蛻园、墓塔林等重要建筑物。可惜,遇仙宫毁于清代,只剩下这些石碑和造像,以及这座精美的遇仙桥。

在《玄门掌教真人墓志》中记载:“为彰大师仙迹,至元二十九年(1292),孙真人奉诏重修甘河重阳遇仙桥,元明善奉诏制碑文。”由此判断,遇仙桥应该是至元二十九年重修,乃陕西目前保存最好的一座元代石拱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