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稈從“被嫌棄”到“爭搶”,還要走多久?

禁燒秸稈後,國內的秸稈利用方式,以及民眾有了秸稈利用意識,到真正實現秸稈利用、並且變廢為錢(變現)還需要走多遠?

我們先說國內目前的秸稈利用方式,大方向上有5種,也就是國家提倡的秸稈“肥料化、燃料化、飼料化、原料化、基料化”。

秸稈從“被嫌棄”到“爭搶”,還要走多久?

秸稈肥料化,大部分是還田了,直接覆蓋田地、粉碎後噴在地裡或者翻埋進土壤。用來漚肥的不多,因為秸稈收集費時費力,比如今年10月份經常下雨,降溫,農民朋友們能把地裡的糧食搶收回來就不錯了,沒有時間和精力收集秸稈。

秸稈燃料化,一般有兩個用途,一是作為燃料送到發電廠發電,二是工廠加工成生物質燃料,比如海拉爾市,市政府補貼農民購買專門的生物質燃燒爐,用秸稈製成的生物質燃料取暖,代替煤炭。

秸稈從“被嫌棄”到“爭搶”,還要走多久?

秸稈飼料化,一般直接在田地裡打包,然後搬運去喂自己家的牛羊,也有少數飼料工廠去收購,氨化後改變秸稈的適口性和粗蛋白含量,作為飼料出售給養殖廠。

秸稈作原料,一般是作為工業、建築板材來加工使用。比如小麥秸稈造紙、做餐具,玉米秸稈壓縮加工後做牆面。

秸稈作基料,需要氨化後二次發酵,再添加一些疏鬆透氣的木屑、麩皮等培養食用菌,還可以加入蛭石等作為育苗基質。

這樣說起來的話,秸稈的利用方式挺多樣化的,各個地方因地制宜的用這些方法就行了。但實際情況遠沒有這樣樂觀。

秸稈從“被嫌棄”到“爭搶”,還要走多久?

首先,禁止露天焚燒秸稈肯定是正確的,先不說汙染大氣,就說秸稈焚燒的高溫使土壤的氮、磷元素流失,肥力下降,即使燃燒後的草木灰能補鉀,但是植物生長最需要的氮損失了,來年還要施更多的氮肥進去,得不償失。但是秸稈還田就能提高土地肥力嗎?小編覺得秸稈在低溫下放置半年是分解不掉的,而且還為田野裡的有害微生物提供了溫床。還不如直接施點兒我司的“土之源”微生物菌肥呢!能不能提高土壤肥力專家說了不算,農民朋友說了才算,因為增不增產只有農民朋友才清楚。小編覺得,結合我們國家耕地少,人口多,糧食需求大,導致土地得不到輪休,秸稈沒有足夠時間腐爛分解的情況,秸稈還是少還田,運出地裡綜合利用的好。所以,問題就來了,農民朋友也很想綜合利用秸稈,把秸稈“燃料化、飼料化、原料化、基料化”利用起來,最好還能變個現,增加點額外收入。但是這條路要走多久呢?這條路走得緩慢,最大的問題就在於農民朋友勢單力薄,農業生產收入低。

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工作了,秸稈的收集需要人力;秸稈密度小,體積大,運輸需要物力;後續的加工處理需要有專業的人員指導;做出的產品需要有市場,有收益。只有把這些問題一起解決了,建立起一個健康的運轉體系,才能把秸稈綜合利用的血脈打通,這條路才能走得通暢。同樣的,其他的許多農業廢棄物利用也會變得通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