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不愿意听现代歌曲,喜欢听经典老歌?

8888鹏程万里8888


所谓的经典肯定也需要时间来验证的,时间是个好东西,通过时间沉浸大浪淘沙下来的歌曲才算的上是经典。

喜欢老歌的人肯定也是比较怀旧的,现在社会太过于浮躁,生活也需要沉淀,静下来多想想,听听老歌未尝不是件好事。或许每个人都有种想追忆过去年代的想法吧。

现在,我们的经典时代已经过去,取而代之的新生代音乐使人接应不暇,其中也不乏优秀作品,但终究是以点概面,音乐歌曲成了纯粹的娱乐,大部分沦为“快餐”音乐。但是现在的很多人已经感觉到了,所以越来越多人已经开始选择听老歌了。



吃瓜看娱圈


习惯使然。

不是我故意贬“现代歌曲”,那不叫“歌曲”。我说你唱歌好好唱呗,搞得一会闭起眼睛嘴巴里念念有词,象老僧超度谁似的;一会又哼哼唧唧像即将与世长辞一般;一会又大吵大闹比街痞子打架动静还大。体质稍差的人的确不适于听“现代歌曲”,没病会被折腾出病来。

所谓歌曲,旋律是灵魂。优美的施律使人陶醉,激越的旋律催人奋进。如《让我们荡起双桨》、《难忘今宵》、《英雄儿女》等,才叫歌曲。其它都不叫歌曲,叫…叫鬼打锣吧!

文艺工作者,要着眼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创作出大多数人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来,你的作品才能口口相传成为“经典”。如毛宁一曲《涛声依旧》,不带政治色彩吧?一夜传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而那什么的几截棍子,有几个人还记得?这还不够发人深省的么?


也阿可以1


答:我觉的有2个原因,决定了有些人为什么不爱听现代歌曲,而喜欢听经典老歌。1、人文背景。2、文化属性。

1、 人文背景

我是1978年出生的,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是听,我的奶奶给我唱郭兰英的《我的祖国》(1956年电影《上甘岭》主题曲)还有《社会主义好》、《南泥湾》这几首歌长大的。所以我对这几首歌曲的耳熟能详。等我在大一点了,听我父亲(我父亲是1949年出生的)讲的最多的就是地道战和地雷战,当然也就父亲没事也会经常唱,地道战插曲《太阳出来照四方》和地雷战插曲《民兵都是英雄汉》,所以对我这样一个特别传统的人来说,有一种无法说出的情怀。而人文背景是人类文化、价值观的内容,所以只有开天辟地的年代,人类文化、价值观才能达到最纯净的体现。现代歌曲缺少的正是人文背景,这样有些人自然就会不爱听了。

2、 文化属性

文化属性主要指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客观规律是由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由历史的变迁而改变。我爷爷奶奶经历了从旧社会到新中国,而经典红歌,就是他们最靠近他们的生活,可能就是他们真实的生活。而我父亲经历了3年自然灾害(1959年—1961年),看到了祖国发展,而在他们的年代看电影是最好的娱乐方式,听父亲讲地道战和地雷战这两个电影最少看来几十遍,而电影插曲就平时最爱唱的歌。所以这种深深的文化属性就决定了社会的发展变化和历史的变迁。而现在歌曲,没有文化属性,或者说文化属性太少,发展变化和历史的变迁实在太少,基本在同一频道上。这样也就决定了,有些人不爱听现代歌曲,而喜欢听经典老歌了。

所以说人文背景和文化属性是决定了有些人不愿意听现代歌曲,喜欢听经典老歌最重要的两个因素。


鹏哥唠会嗑


为什么喜欢听老歌,因为现代的一些歌曲太流氓。如,大姑娘美大姑娘浪,大姑娘走进青沙账;伤不起呀伤不起,恩爱过后就不来找我;只盼太阳落西头,让你亲个够。等等歌曲教坏了现今的男女青年。而老歌,如,美丽的太阳岛上:边疆的泉水清又纯;请到青年突击队里来;军港之夜。等等歌曲教育了一代奋发向上的男女青年。过去的老歌主题鲜明,内容健康,旋律优美。而现今,洗刷刷呀洗刷刷;双节棍呀双节棍,这都到底要干啥!


老陈闲


我自己是解放前出生的,也算是共和国的同龄人长在新中国的毛主席时代,因此毛主席对于我的影响最深,从上学开始就热爱毛主席,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毛泽东时代的所有革命歌曲基本差不多都会唱,包括毛主席,共产党在革命战争时期的,都爱听爱唱,但是从改开后红歌听不到了我仍然爱唱爱听红色的歌曲,对于后来的流行歌曲就不爱听,更不感兴趣了。


用户59625568578


我是老三届知青,对过去的经典老歌,有一种特别眷恋的情怀。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陪伴我们的,除了艰苦的劳动,物质、精神上的贫瘠,还有书藉,经典的老歌曲。前苏联歌曲,就是我们的最爱。彷徨了,苦闷了,一首《三套车》顿能释怀。高兴、愉悦时,《喀秋莎》《红莓花开》常伴随我们的笑脸。青春萌动,常偷偷唱着:我的心上人坐在我身旁,…夜色多么好,树叶沙沙响,多么迷人的晚上(《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坐在静谧的小河边,听着潺潺流水,抬头望着天边的明月,心驰神往…还有很多经典电影老歌,《英雄儿女》《冰山上的来客,乃至印度电影《流浪者》“拉兹之歌,阿巴拉咕…"。太多的经典,毕竟一生难忘,反倒是当今流行歌曲,吾一首也不会唱矣,也不屑于欣赏。啰里啰嗦,吾是一怀舊之人矣


禪心山水間


我就是一个喜欢听老歌的80后,从小就开始听一直到现在,可以说2000年以后的歌我基本没听过。包括周杰伦的我都没听过,总还是认为是新歌。至于为什么喜欢听,我是这么认为的,首先我们小时候接触的都是这些歌,那个时代磁带可是流行物,随身听也是我们农村小孩的奢侈品,随着年纪的慢慢长大,这些旋律也一直都在陪伴着我们成长,至于新的歌曲我们总会有种排斥感。有人说初听不识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说的就是我们这些人吧,人一旦年纪变大了那回忆总会越来越多,所以回忆过去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最后再引用南京广播电台张恒的一句话:比流行更流行的是经典,比时尚更时尚的是怀旧!


Travis1981


我是一名五零后,从小就是听中国的民歌长大的,所以对我国过去的经典老歌曲有着深厚的感情。

过去的经典民歌无论是歌词还是音乐,都是那么的激动人心,鼓舞和激励着人们奋发向上。

比如:六十年代初期我刚刚上小学时,清楚地记得在一次全校组织的“五四青年节”联欢会上,一批年轻的教师们共同合唱了一首歌曲,这首歌曲他们唱的是那么的意气风发、那么的激动人心、那么的感人至深……!使我一直难以忘怀铭记在心!

这首歌曲的名字是“革命人永远是年轻”。这首歌的歌词是这样写的: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它好比大松树冬夏常青,它不怕风吹雨打,它不怕天寒地冻,它不摇也不动,永远挺立在山巅!……

这首歌无论是歌词还是曲谱,都十分感人和动听,它在全国一经传唱,就立刻激励起了无数年轻人的革命热情,他们大都能够在学校毕业以后,就义无反顾地奔赴到祖国的各条战线上,去经风雨见世面,直至走到祖国的边疆、戈壁、沙漠和贫困的边远山区,去磨练自己的身心和意志,去投身到建设我们伟大祖国的洪流之中……!

当然,当年还有很多的老歌曲,无论是歌词还是乐谱都是非常动听和鼓舞人心的,这些歌曲在民间传唱中,都能够在无形之中激励着人们奋发向上,而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且这些歌曲的民族韵味浓郁,让人久听不厌,听后使青年人充满了不畏艰险、奋发向上的勇气,并在建设我们伟大祖国的各项事业中,去努力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而现在的很多通俗歌曲,无论是歌词还是曲谱,听后给人一种消磨意志,消极沉沦、莫名其妙的感觉,比如:“狼爱上羊”,“跟着感觉走”……等,这些无聊的歌曲年轻人听多了能有什么收获?能受到什么教育?试想:一个没有人生奋斗目标的人,满脑子只想着你爱我,我爱你的人,一个仅仅只是跟着感觉走的人,一个根本辨别不清人生方向究竟在哪里的人?他最终能激发出多少为祖国的强盛而去努力奋斗的激情?他最终的人生目标又将奔向何方……?

所以,我非常喜爱我们伟大祖国的民族歌曲和民族音乐。因为在这里我们可以汲取到很多的人生哲理和养料。同时我也深信:“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用户1020848375380


经典老歌历久不衰,在思想品味上有健康高尚,爱党爱国摧人上进,宏扬正气热爱生活。旋律上或滋发于各族民歌,或生发于优美音乐思考,形成壮丽的音乐形象。演奏它唱起它火热年代的时空感油然而至,一种革命共性被唤起,一种青春活力又回到身上,一种高尚的理想,高尚的爱情被什华。人们觉得艺术追求得到永生,得到个人阐释。它低植根于土埌,植根于生活,植根于祖辈传承的人情事故,植根于脱离了低级趣味的爱情。它们朗朗上口,附合中国人的自然音乐思维,没有怪声怪气非驴非马的嚎叫,矫揉作作的歇斯底里,没有与祖宗八代不沾边的断崖式所谓新潮流派巅狂,凭什么人们不喜欢它?我相信不仅老年人喜欢,会越来越多的有思想青年人喜欢它。只要不是本身五音不全破觀子破摔故意卖弄遊戏人生的人,早晚会喜欢上这片土地上曾经美丽而且永这美丽的歌声!


大树144363195


经典老歌,亲切,真实,好听,引人向上,催人奋进,贴近生活,讴歌工农兵,反映了时代精神风貌,为人民喜闻乐见。国歌,军歌,领袖颂歌,所有红歌都是这样的特点。历经风雨后,更加鲜艳。一曲《东方红 》,《人民军队忠于党》,《社会主义好》,就是浓缩时代特征的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