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回家奔丧,她说,“再抱我一次好么?我怕这是最后一次了”

你已习惯了用拥抱表达爱,但可能从未想过自己在这世间的最后一个拥抱会发生在何时何地…

而对他们来说,这一刻随时可能发生:

当她年幼的小女儿被推进手术室前喊出“妈妈,我怕”,当他相濡半生的爱人在昏迷前说出“对不起,我可能没法陪你到最后了”,或她年迈的父亲在病榻上嘱咐“别救我了,你们好好活着”…此时的他们,连下一次拥抱可能都是奢望

愿,未来的每一天都能抱到你。

妈妈回家奔丧,她说,“再抱我一次好么?我怕这是最后一次了”

“我的梦想是赚钱,赚很多钱。”河北廊坊,周静在病房里这样说。周静出生在四川宜宾江安县的一个农村家庭,父母都以种田为生。2018年3月8日,年仅12岁的周静被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一家人都被这一噩耗吓坏了。为了救她,一家人花尽了积蓄,还欠下了大笔外债。为了救妹妹,哥哥周强把多年打工积攒的老婆本都拿了出来,30多岁的他也因此至今未婚。

妈妈回家奔丧,她说,“再抱我一次好么?我怕这是最后一次了”

“他们都说我是百万儿童,一场病就花了这么多钱。但我还是想活下去,以后赚钱帮家里还债。”周静说道。这个家庭里,生病的不仅仅是周静,周静的母亲此前才做了肠穿孔手术,一向最疼她的外公也在周静确诊不久后查出肺癌晚期。为了孙女,老人不听任何人劝阻,坚决放弃治疗,还把自己攒了一辈子的10000多块钱残疾补助金都给了女儿,让她拿去给周静治病。

妈妈回家奔丧,她说,“再抱我一次好么?我怕这是最后一次了”

10个月前,周静做了第一次移植手术,手术很成功,一家人对她的康复也充满了希望。但就在不久前,周静在复查中被查出基因突变,白血病全面复发,这也意味着之前的全部的努力都白费了。为了保命,医生开出了化疗+CART治疗再进行第二次骨髓移植的方案,这是周静活下去唯一的办法。但对早已一贫如洗的一家人来说,这和死亡判决几乎没有什么两样。

又一个噩耗也在这时候突然袭来,家里来电说外公病危,已无法进食,可能时日无多。无奈之下,心急如焚的周静妈妈也只能赶着回家去见外公最后一面。

妈妈回家奔丧,她说,“再抱我一次好么?我怕这是最后一次了”

“妈妈,你再好好抱抱我吧,”妈妈回家之前,周静死命的抱着妈妈,“我真的害怕,我怕这是你最后一次抱我了。”妈妈再也忍不住和周静抱头痛哭,更遗憾的是,紧赶慢赶的妈妈到家也没能见到外公最后一面,本以为是和亲人见最后一面的行程也成了奔丧。

和她一样的家庭还有很多很多。

妈妈回家奔丧,她说,“再抱我一次好么?我怕这是最后一次了”

抱着两个儿子,黄妙玲笑得格外灿烂。如果不是两个孩子都突然得了重病,黄妙玲说自己一定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母亲。

黄妙玲是广西百色市田东县人,婚后育有两个儿子,丈夫常年在广东打工养家。这在很多人眼中,是个让人羡慕的四口之家。可自2017年1月起,当时还只有1岁半的哥哥陆伊晨突患病毒性脑炎开始,这个家便陷入了无尽的磨难。2018年10月,丧失了语言和咀嚼能力的哥哥伊晨还在做着康复治疗,1岁多的弟弟陆伊忠又突然查出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妈妈回家奔丧,她说,“再抱我一次好么?我怕这是最后一次了”

伊晨伊忠兄弟俩都有一双仿佛会说话的大眼睛,特别可爱,但就是这两个可爱的孩子,如今却都在忍受着病痛的折磨。

哥哥伊晨从出生开始就在受罪,先是查出胆红素脑病,出院后接着又被查出病毒性脑炎,治疗16天后病情出现反复,最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查出自身免疫性脑炎。因为已经出现了脑萎缩,孩子以后可能会出现智力、语言、肢体的残疾,需要长期做康复训练。确诊病情时,黄妙玲已有4个月的身孕,得知这一消息的她当场昏厥。

伊晨入院后,黄妙玲看着刚学会说话的儿子一天天变瘦,认知能力逐渐丧失,本已学会的爸爸妈妈也不会喊了,更认不出爸妈了。这一切让黄妙玲的心都碎了,她不明白孩子为什么会得这个病,孩子的以后又该怎么办?在痛苦和煎熬中,小伊晨在医院度过了一个多月,除了开了一大堆的治疗药物,医生还特意叮嘱,一定要给孩子做专门的康复治疗,不然孩子会留下终生的残疾,甚至丧失自理能力。

妈妈回家奔丧,她说,“再抱我一次好么?我怕这是最后一次了”

出院后,怀孕5个月的黄妙玲拖着笨重的身体开始带小伊晨做康复,这个过程对于小伊晨和黄妙玲都是痛苦的。带着一个还不会走的孩子坐车到县城做治疗,对黄妙玲这位孕妇来说殊为不易。而小伊晨在病房里做各种康复时,不停地痛嚎着找妈妈,一旁紧张不已的黄妙玲就守在那焦急的来回走动,不敢走开,连坐一会都不敢。孕期本就脚肿、手肿的她,一天下来浑身疼痛难忍。

2017年7月8日,随着小儿子伊忠的出生,哥哥伊晨的康复治疗不得不暂时中断。

妈妈回家奔丧,她说,“再抱我一次好么?我怕这是最后一次了”

虽然刚生下伊忠,但伊晨的正处在最佳康复治疗期,黄妙玲不敢也不忍错过。为了赚钱交治疗费,她找了一个工作,早上5点到6点,晚上6点到7点两个小时的时间把孩子让婆婆照看,自己去外面卖麻花。为了多赚点钱,黄妙玲不管刮风下雨都会出摊,每次出摊回家都要先抱抱这两个可爱的小家伙。

上天对这一家人仿佛格外残忍。2018年10月份,就在黄妙玲拼命赚钱带伊晨四处求医治疗的时候,弟弟伊忠又被查出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型)。

在救命与康复治疗面前,黄妙玲只能无奈的选择先救弟弟伊忠,“肯定是要先救命,这个选择我不会后悔。孩子长大了我也会和他们说,弟弟好了以后有能力也要帮帮他哥哥。“这个多灾多难的家从此变得支离破碎,妈妈带着弟弟北上救治,哥哥伊晨留在老家由年迈的爷爷照料,作为家里顶梁柱的爸爸则在广东打工挣钱赚医疗费。

妈妈回家奔丧,她说,“再抱我一次好么?我怕这是最后一次了”

如今,弟弟陆伊忠刚刚做了骨髓移植,一刻也离不开人照顾。哥哥伊晨的病也留下了后遗症,至今不会说话,手心手背都是肉,黄妙玲每次提及都忍不住落泪。

2019年6月,万般无奈的黄妙玲把伊晨也接到了身边,想在附近给孩子找个医院继续做康复。但两个孩子相继病倒,前后花了五六十万,对于一个农村家庭而言,这一切只能靠借债撑下去。黄妙玲说,“哥哥再不做康复就拖过治疗黄金期了,我不想后悔一辈子,我只盼孩子能学会吃饭,能简单的和人交流,我不在了以后,他还能活下去。”

这样的拥抱透着辛酸,也包含着妈妈深深的爱

妈妈回家奔丧,她说,“再抱我一次好么?我怕这是最后一次了”

“妈妈,谢谢你给了我两次生命。”2019年8月底,陈忠胤紧紧地抱住了妈妈杨敏。2年多的治疗,这一家人经历了太多磨难,儿子也被病痛折磨得骨瘦如柴。但看着儿子,杨敏心里还是有些庆幸,至少儿子还能陪在自己身边。

2017年2月7日,陈忠胤因持续高烧不退被查出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为了救儿子,父母毫不犹豫的放下手里的工作陪他到外地求医,爷爷奶奶则在家继续种庄稼,照顾弟弟。在化疗过程中,忠胤不得不时时刻刻忍受着强烈的恶心呕吐和骨穿、腰穿的剧烈疼痛。在第7个疗程的时候,忠胤右半身瘫痪,失语,哭和吼成了他唯一的表达方式。

妈妈回家奔丧,她说,“再抱我一次好么?我怕这是最后一次了”

儿子突然失语,杨敏便耐心地一个字一个字的教儿子发音。儿子的身体不能动,怕他肌肉萎缩,杨敏和丈夫每天都轮流给儿子按摩,还要一直观察心电监护仪。这样持续了半个多月,忠胤的身体才慢慢好转。这个过程中,杨敏每天都提心吊胆却又无能为力,她时时刻刻都担心着儿子突然离开。好在移植前,忠胤可以慢慢的说出一句完整的话了,这也让她多少有了一些安慰。

妈妈回家奔丧,她说,“再抱我一次好么?我怕这是最后一次了”

倾尽家产做了移植手术后,忠胤又出现了各种排异,严重的膀胱炎持续了7个多月。每天不停的尿血、排血便,一天拉十几次血水血块。就在他膀胱炎排异躺在病床不能动时,神经排异又找上了他。等杨敏发现时,儿子的手已经佝偻伸不直了,16岁的少年被病痛折磨得现在体重不到70斤,整个人都瘦得只剩一幅骨头架了。

妈妈回家奔丧,她说,“再抱我一次好么?我怕这是最后一次了”

现在杨敏每天都陪着儿子在家里锻炼,陈忠胤已经移植一年多了,坚持练习但是手还是那样,由于偏瘫过,他走路的姿势有些怪异。陈忠胤看着自己的手还是伸不直,他对自己恢复情况很失望,常常偷偷哭。杨敏和丈夫天天都劝儿子,给他加油。

妈妈回家奔丧,她说,“再抱我一次好么?我怕这是最后一次了”

“妈妈,明天是你的生日了,你要什么礼物?”听见儿子的问话,杨敏笑着说,“我们现在没钱就不买礼物了。”儿子能记得她的生日让杨敏非常开心,更让她没想到的是,生日那天,骨瘦如柴的儿子端了一盆水放到杨敏脚边:“妈妈,我给你洗脚吧。”杨敏的泪一下子就流下来,她觉得这几年的付出都值了。

伊晨伊忠兄弟俩、周静、陈忠胤…….他们只是身患大病的孩子中的百万分之一, 伊忠还能抱着妈妈撒娇,忠胤走过鬼门关后又能再一次拥抱妈妈,周静却再也见不到外公。亲人的坚持与付出给了他们无穷的力量,我们也希望他们能早日战胜病魔,愿他们余生的每一天都能抱到他们想要拥抱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