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弼是一位怎樣的將軍呢?史思明打敗李光弼的宿願是否會實現?

張慧


李光粥是契丹族的後裔,年少便從軍,從而造就了他嚴肅、深沉、剛毅的性格,畢竟有著契丹遊牧民族的血統,天生就有著一流的騎射水平,令軍營將士刮目相看。後任左衛親府左郎將,襲封薊郡公。

唐玄宗時期,38歲的李光粥得到朔方節度使王忠嗣器重,他也不負眾望,不久就暫露頭角,藉此發揮了自己的軍事才幹,一舉擊敗吐蕃、吐古澤兩股勢力,從此也一發不可收拾,平步青雲,得到朝廷的重用,調任京師長安。後被郭子儀推薦擔任河東節度副使。公元755年,安祿山以討伐宰相楊國忠為名,南下反唐,史稱“安史之亂”,在這八年的安史之亂中李光粥屢建奇功,幾乎參與了所有的戰役,可以說是功高蓋世,與郭子儀的威望同齊。在《新唐書》中稱讚李光粥戰功推為中興第一。

他治軍嚴整、先謀後戰,能以少勝多,是當時唐朝中期不可多得的軍事將才,在軍中他下達的命令諸將不敢不服,可見他在軍中的威望有多高。

但在平定安史之亂後,他的三次拒絕調遣,讓人難以理解,因為他害怕宦官魚朝恩、程元振的陷害,而是待在徐州不敢入朝,這也引起了部將的不滿,對他的敬畏態度也一落千丈,李光弼因而很不得志,感到恥辱、慚愧,致使憂鬱成疾,於廣德二年(764年)七月十四日在徐州病逝,

至於說到史思明打敗李光粥的夙願是否實現呢?從史書記載來看,除了那次九節度之敗,李光粥幾乎是全勝記錄,當時的史思明是多麼想擊敗李光粥的,可偏偏勝利的一方老是倒向李光粥,連老天也要幫助李光粥。但後來唐肅宗給了史思明一個機會,讓他完成了一生中最後的夙願。

收復懷州後,唐軍的形勢很有利,如果接著這麼打下去,叛亂也許能平定——雖然後來也是平叛了,但如果這時堅持李光弼的“猿臂策略”,或許又是一個提前結束叛亂的好時機。

唐肅宗偏偏輕信宦官魚朝恩,不聽李光弼正確意見,命李光弼冒險進攻洛陽。李光弼無可奈何,留李抱玉守河陽,自己與朔方節度副使僕固懷恩會同魚朝恩進攻洛陽。僕固懷恩不聽李光弼軍令,不在洛陽城北邙山而在平原佈陣,致使大敗,唐軍只好退守聞喜。

史思明雖然獲勝,也是他唯一的一次,而後卻被其子史朝義殺死,唐軍也因此得以休整。


雜趣雜論


李光弼是中唐出色的統帥、軍事家,為平息安史之亂的主帥,史稱其“與郭子儀齊名,世稱‘李郭’,而戰功推為中興第一。”(《新唐書·李光弼傳》)他雖名氣不如郭子儀大,但其軍事才能不在郭子儀之下。李光弼足智多謀,在其戎馬生涯中,善於出奇制勝,以少勝多。他治軍威嚴而有方,代郭子儀為朔方節度使後,營壘、士卒、麾幟無所更改,而當他號令後,軍威更加威嚴。李光弼部下的李懷光、僕固懷恩、田神功、李抱玉、李忠臣、哥舒曜、韓遊瑰、渾釋之、辛京杲、荔非元禮、郝廷玉、李國臣、白孝德、張伯儀、白元光、陳利貞、侯仲莊、柏良器等大都著名當時 。被譽為“自艱難已來,唯光弼行軍治戎,沉毅有籌略,將帥中第一”。《舊唐書·李光弼傳》認為,即使是孫武、吳起、韓信、白起等比起李光弼,“或有愧德”。


心悅夢贏


1、李光弼自幼為人嚴肅、深沉而剛毅,喜讀班固的《漢書》,治軍極嚴,公元755年(天寶十四年),安祿山及部將史思明反叛,郭子儀欣賞李光弼的軍事才能,向唐玄宗推薦他,玄宗詔李光弼攝御史大夫,持節河東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兼雲中太守,後又加魏郡太守、河北採訪使。

2、打仗不是輸就是贏,史思明圍攻李光弼駐守的太原城,反被李光弼用“地道戰”打敗。史思明兵敗以後,退守鄴城,稱帝,最後被自己兒子殺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