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為什麼安史之亂的安祿山與史思明最終被被自己兒子幹掉了?


安祿山和史思明都犯了一個大忌:在天下未定的時候,沒有很好的處理好自己和兒子們之間的關係。

安祿山本身很胖,起兵的時候身體已經出問題了,等僥倖的攻入了長安之後,已經漸漸的雙目失明,身體到處生瘡,三百多斤的大胖子,已經是糖尿病晚期的症狀了。

這個時候,對於安祿山其實是非常不利的。因為安祿山的權威是建立在個人而非皇權神聖性的基礎上,安祿山手下的大將可以服安祿山,但是如果安祿山死後,還能不能服安祿山的兒子就很難說了。

但是安祿山居然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反而因為病困而更加的狂躁,動不動就毆打處罰身邊的僕役和大臣,更沒有把自己的兒子,晉王安慶緒當作儲君來培養,反而還威脅不傳位給他。

於是,大臣嚴莊、僕役李豬兒就在一天夜裡突入安祿山營帳,一刀殺了安祿山,埋在床下,然後立安慶緒為皇帝。

這對安祿山叛軍的影響是巨大的,叛軍的二號人物史思明就因為安慶緒殺父,所以自立為燕王,根本不聽安慶緒調遣。後來果然,史思明趁著給安慶緒解圍,直接殺掉了安慶緒。

但是史思明也沒有高明到哪裡去。史思明拿走了安慶緒的皇位,自封為大燕皇帝,封自己的兒子史朝義為懷王,史朝興為太子。但是史思明為人同樣很暴虐,史朝義戰敗,差點就直接將其軍法從事了;還揚言:“等攻克了陝州,一定要殺了懷王。”

這這讓史朝義完全沒有了退路,整天憂心忡忡。結果史朝義被手下的軍將駱悅、蔡文景挾裹造反,直接兵變擒住了史思明勒死。史思明臨死前還在說:“這樣殺我太早了,不如能拿下長安再說。”

可惜,他再也沒有這個機會了。第一代叛軍領袖安祿山和史思明的死亡,叛軍其他的軍頭都是和史思明平輩論交的老將,史朝義完全沒有任何能力號令他們,結果眾叛親離,最終自殺身亡。這也意味著七年安史之亂的終結。

歸根結底,安祿山和史思明都是因為太過暴虐,對身邊人,尤其是自己的兒子都動輒以生死相威逼,結果讓自己的兒子走投無路,只能鋌而走險弒父。


經史通義


安史之亂作為中國歷史上的重要轉折點,其終結的方式居然是如此的離奇和統一,不得不讓人驚訝。安祿山史思明這對造反兄弟,居然都死在了自己的兒子手裡,不得不說是天道有常,報應不爽。




安祿山與史思明本來都是北部邊疆一帶的混混,倆人關係很好。由於安祿山是胡人,精通各種少數民族語言,曾經當過邊境貿易的翻譯,但乾的很不好,日子過不下去,就當上了偷羊賊,當小偷被捉,安祿山靠著隨機應變的勇敢向當地軍政長官表示自己願意為唐軍做事,於是便被留了一命,加入了唐軍。

安祿山進入軍隊之後,由於他機靈奸詐,精通胡語,打仗也勇猛,所以升遷的很快。可是有一次他因為犯錯在東京洛陽被審判,唐朝名相張九齡當時就覺得這個人有反叛之相,強烈要求殺他,結果卻沒殺成,反倒被唐玄宗注意到。於是安祿山從此搭上了唐玄宗這條線。

由於安祿山溜鬚拍馬的本事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又經常做出一副憨厚老實的樣子,所以很受唐玄宗喜愛。安祿山是個大胖子,史書記載“晚年愈肥胖,腹垂過膝,重三百六十斤”,可是就這樣的安祿山,在玄宗面前跳“胡旋舞”的時候,居然能跳的“疾如風焉”,可見他的手段了。




由於安祿山累年受唐玄宗寵愛,所以玄宗不斷給他加官進爵,甚至一個人領了三個鎮的節度使,掌握了唐朝一半的軍隊。實力足夠以後,安祿山不再偽裝,悍然發動了叛亂,就像白居易說的:“漁陽鼙鼓動地來”。

關於安史之亂的種種戰爭過程,在此不多贅述,反正就是安祿山擊敗了唐朝大將高仙芝、封常清和哥舒翰,攻克了南北兩京,在洛陽登基稱大燕皇帝,聲勢滔天。

重點說說他為什被自己的兒子殺掉。

安祿山晚年,叛軍的戰況陷入泥潭,進展緩慢甚至還陷入了被動,安祿山急火攻心,加之身體過於肥胖(可能壓迫了視神經),瞎了。

安祿山本來就是殘暴兇狠之人,加上雙目失明,戰局不利,更加殘忍嗜殺。左右的宮女太監經常被責打甚至殺掉,甚至對待大臣都如此,心腹之臣嚴莊也經常被打,所以一段時間下來,安祿山搞的天怒人怨,眾叛親離。

而偏偏在這個時候,安祿山唯一可靠的人——兒子,也被他得罪到底。安祿山的次子(事實上的長子)安慶緒,本來應該立為太子,安祿山卻犯了歷代帝王的大忌——廢長立幼,偏愛小兒子,於是安慶緒對安祿山極為不滿。

兒子,大臣,宮女太監都不滿,連安祿山最貼身的太監李豬兒都對安祿山恨之入骨,被殺自然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安慶緒組織了一批人進入安祿山的寢宮,沒有任何一個宮廷護衛阻攔。他們拿刀捅開了安祿山肥胖的肚子,安祿山到死都沒想到是誰殺的自己,死前大呼一聲:“必家賊也!”。


而史思明的情況,和安祿山差不多。

史思明跟安祿山費了同樣的錯誤,廢長立幼。史思明坑死了安慶緒以後當上了“燕朝”皇帝,卻並沒有打算把位置傳給長子史朝義,而是打算傳給小兒子。史思明作為一個父親,經常找兒子史朝義的茬,還屢屢威脅要殺掉史朝義,搞的史朝義是坐立難安。


對待兒子都如此,對待手下就更不必說了。史思明對待部將極為苛刻,動輒責打殺掉,搞的將領們表面不敢說什麼,內心早已離心離德。反倒是對待謙和恭儉的史朝義很有好感。

有一次,史思明給史朝義下令,讓他在一天之內完成一座堡壘的修築。這個任務很困難,但史朝義恐懼史思明的淫威,還是艱難的帶著人幹完了。可是就這樣,史思明還是不滿,騎馬繞城一圈以後說:等打完這仗,一定殺了你!(指史朝義)。

史朝義極為恐懼,部將們也都聽在心裡。當晚史思明下榻的地方離史朝義的軍營只有幾十里路。部將們哭著來找史朝義說:“懷王(史朝義的爵位),皇上一定會殺了你,到時候我們也活不成,與其坐等被殺,不如主動出擊,大事今天必須定下,否則我們就投降唐朝去了!”。史朝義想起往日種種,終於下定決心,帶領三百親兵只本史思明住所而去。史思明逃跑不成,被活捉,幾天後被勒死,死在了自己的親兒子手裡。

安祿山史思明,他們受唐玄宗的重賞,唐玄宗極為信任他們,他們卻背叛了唐朝。這二人終於也被自己的兒子背叛,真真天理報應,絲毫不爽。


小約翰


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

安祿山造反這件事,性質是很惡劣的。

(安祿山畫像)

其一,他是一個臣子,卻悍然造反。在皇權社會里,皇權高於一切。大臣們都要恪守做臣子的禮儀,忠心事主,絕不能起貳臣之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整個社會都是按照這樣的禮儀規範來設定的。從古至今,臣子造反的這件事,其實是很少的。

其二,安祿山是在太平年代造反。在太平年代發動農民起義是有的,但是這種守邊將軍造反的,基本上沒有。就算是在動亂年代,將軍也不可能隨便就造反,何況是在太平年代。

其三,安祿山是純粹為了當皇帝造反。在一些亂世,每一個造反的將軍,都是有他的道理的。別的不說,咱們就拿五代來說。李嗣源為什麼造反?他是被士兵們強迫的。郭威為什麼造反?皇帝把他全家人都殺光了。

(史思明畫像)

在古代社會,一個人即便具備了當皇帝的資格,也不能說當就當。漢朝的皇位轉移到曹魏家,都是經過了曹操曹丕兩代人,後來還是漢獻帝連續四次提出禪讓,曹丕才接受的。

其四,安祿山是依靠欺騙造反的。他通過裝憨賣乖,極力表達忠心,取得唐玄宗的信任,把兵權放心心地交給他,然後他就造反。這樣做,顯得他的品德極為惡劣。

安祿山這樣做,除了給社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外,還有就是造成了極惡劣的影響,嚴重觸碰了民族的道德底線,把私慾、貪婪、無恥、欺騙這種人性惡的東西,堂而皇之擺到檯面上。整個大唐中後期出現的藩鎮割劇、朋黨之爭、宦官專政諸多禍事,可以說,都是由安祿山造反開始的。

而對安祿山個人的影響,就是他的兒子安慶緒也跟著造反,要了他的命。

安慶緒本來是安祿山立好的太子,但是後來安祿山有了一個寵妃,這個寵妃給安祿山生了一個兒子叫安慶恩。安祿山特別喜歡安慶恩,這引起了安慶緒的不安。安慶緒的這種不安,也是很正常的。只要皇帝的兒子多,都會引起儲位的爭奪,被立為太子的那個人都會很不安。但是,像安慶緒這樣,直接採用暴力手段,把他爹殺掉的,歷史上可以說絕無僅有。

(安祿山史思明劇照)

誰給了安慶緒這個膽量?不是別人,就是安祿山本人。

史思明也是被他的兒子史朝義給殺掉的。

史思明最大的特點就是暴虐。走一路,殺一路。別的諸侯殺人,往往是仇殺,是跳不出冤冤相報的怪圈,是逼不得已而殺。史思明殺人,完全是放縱醜惡的慾望,反人倫,反道德。

他這種反人倫反道德的嗜殺,不但用在別人身上,同時也用在自己兒子的身上。因為對兒子不滿,就多次威脅要殺自己的兒子。最後史朝義怕了,跟著他爹學,先下手為強,把史思明給幹掉。

從這個角度來說,安祿山是被他自己殺死的,史思明也是被他自己殺死了。


張生全精彩歷史


安祿山這個人的形象,我們在電影電視中見得多了,《唐明皇》《楊貴妃》《大唐歌飛》《大唐榮耀》這些電影裡的安祿山,一律胖乎乎,在楊貴妃面前裝瘋賣傻,恰似一活寶。

不過,歷史上的安祿山,卻並非只會賣萌,他是給唐朝掀起滔天巨浪的軍閥,是把盛唐弄成衰唐的罪魁禍首,這個人有能耐,也兇殘,但讓人大跌眼鏡的是,這樣一代梟雄,最後卻讓兒子給殺了。

安祿山很胖,他胖到什麼程度?穿褲子,要三個人幫忙抬起肚子才能穿上去,足有數百斤吧?因為太胖,長期臥床,一身長滿了毒瘡,後來眼睛也瞎了。多病纏身,他脾氣特醜,動不動就給身邊人大刑侍候,對大臣鞭抽棍打是常有的事。他的兒子安慶緒想早繼位,他的謀臣嚴莊和身邊的太監李豬兒經常被安祿山處罰,擔心哪天安祿山會殺了他們。於是,這三個想安祿山快點死的人一合計,就準備動手了。一天,安慶緒在安祿山帳外觀風,嚴莊和李豬兒持刀進去,一個大胖子,又是瞎子,幾刀就被結果了。

說到史思明和史朝義這對父子冤家,我想起一件趣事,這件事可以看出打打殺殺之外,史思明和他的兒子最初還是蠻有感情的。

在安祿山被自己的兒子廢了之後,史思明建立了燕國,自立為大燕皇帝,隨即率軍西征,一路打到洛陽。當時,正值櫻桃熟了,洛陽的櫻桃是很有名的,有所謂“洛陽櫻桃甲天下”之說,戰事不緊張的時候,史思明就和手下那些將領們一起,喝酒、嬉鬧、玩樂,還有吃櫻桃。當然,這麼好的東西自然要與最愛的人分享。

於是,史思明想到了最親愛的兒子史朝義,就安排人,800里加急,趕快將一籃新鮮的櫻桃送往燕京。當時,史朝義被封懷王,燕京留守的,除兒子外,還有宰相周贄,兒子是寶貝,宰相就是內當家,後勤都得靠他了。所以,他既要眷顧兒子,又要安撫宰相,便在裝櫻桃的籃子裡放了一首自己親自寫的《櫻桃詩》:“櫻桃一籃子,半青一半黃,一半與懷王,一半與周贄。”雖然是個打油詩,但他對兒子的那份情意,卻盡在這詩裡表露無遺了。

別看他對兒子那般好,史思明卻是叛軍中最殘忍的人,每次攻下一個城池,史思明都會殺光年老體弱的男人,縱容部下姦淫所有的女人,魏州一戰,他曾一天內殺死3萬人,血流成河,殘暴無比。後來,史思明進攻陝州失利,退守永寧,命兒子史朝義率軍築三角城,結果延誤了一天工期,史思明揚言要殺了兒子。史朝義知道父親的殘暴,平時就殺人如草芥,說殺兒子就完全有可能殺兒子,史朝義大懼,在部下駱悅等人的鼓動下,最後默許駱悅將自己的老子給殺死了,史朝義就這樣殺死了自己的父親史思明。

其實,比照安祿山和史思明,兩個人的都是兒子和部下合謀殺死的,其結局何其相似。然而,害死他們的,並不是他們的兒子和部下,而是可怕的權欲,為了獲得更大的權力,他們反叛了皇帝,殺伐無度,殘忍無比,到最後,兒子也因為權力用相同的手段殺死了自己的父親。


帝國的臉譜


這件事的情況是這樣的,安慶緒暗殺了親爹安祿山,史思明殺了安慶緒,而史朝義又反手殺了老爹史思明。

這在當時是驚天動地的大事,這場動亂也影響了歷史的走向。當然,這樣的事件並非什麼遭天譴、天佑大唐或上蒼有眼這種迷信說法。從歷史的潮流來看,我們都會感覺到這件事是遲早要發生的。

其原因無他,血脈相殘和株連殺戮獲得的權利就是封建政治制度下的專屬弊端,只是在胡人按草原模式組織統治的方法,這內部相煎來的更快更狠罷了。尤其是前幾代原生態的胡人統治者,父子之間以下克上是轉瞬之間的事。

(史思明)

因此說胡人無百年的國運,胡人性禽獸雖有一定的道理,然而他們都沒有看到胡人國運興亡的關鍵。按照草原法則而興起的胡化政權,若不能有效的制衡權利,統治者一味信奉優勝略汰、適者生存的統治法則,那麼這個國家、民族必然會興盛若大江奔騰、衰弱如孤夜流星。用草原法則來調和原生態的草原部落是挺好,可是用這樣的方法來管理國家卻是糟糕透頂。

安史之亂的始作俑者下場都這麼悽慘,主要還是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是所有原生態胡人統治者身上的縮影。

  • 其一,安祿山史思明絕對是原生態胡人,骨子裡信奉的就是草原法則:

安祿山,北方胡人,並且還是胡人中的混血兒,儘管他受到過漢文化的薰陶,但他的骨子裡還是用管理草原的思路來治理國家。草原上那種優勝略汰、適者生存的方法來管理國家和協調父子關係,就是作死。

  • 其二,安祿山史思明沒有任何的政治天賦:

胡化河北地,天天招收蠻子僱傭軍。當個河北軍地軍頭還湊合,但到了河南關中,哪個漢人會跟你手下這一群蠻子幹?從這點來看,安祿山就算有反心,手段策略也不夠高級。

率兵殺戮洛陽長安,亂兵所到之處士子跑路、民夫遭殃,這擺明就是來燒殺搶掠的。不收納河洛關中民心,搞得自己後院起火,民怨載道。這不就是證明了安、史二人還是按草原那套規則來做事,吃爽了就殺,殺爽了再吃,怎麼舒服怎麼來。

  • 其三,也是最為致命的一點,父子君臣關係的決裂:

當時的唐朝廷還有一定的勢力之時,他們還有心情同室操戈,造反是要株連九族的,他們不同心協力的追殺唐朝的後裔,卻在這時候玩廢太子。

並且這個太子軍伍出身,心思陰險狡詐手裡還有一定人脈,弄掉這樣的人本就不易,可他們還當著太子的面表示要廢太子。所以說安祿山史思明這兩人也不知道怎麼想的,這兒子不殺你們都不好意思。

  • 其四,安史二人有胡人軍旅生活帶來的弊病:

在長期的軍旅生涯中,每個軍人都會有點脾氣,更何況古代的軍用沒有娛樂活動,讓這些人平常生活很是壓抑。除了美女美酒、名馬寶劍外,只有殺戮才能刺激他們的神經,所以每個士兵、將領都會變得任性專制的暴脾氣。

邊疆戰場的戰火硝煙也摧垮了他們的身體和精神,安祿山非常的肥胖,晚年由於身胖而目盲,心火極盛,動不動就暴躁 。飽受疾病折磨的身體、狂躁的性格、彪悍兇殘的脾氣,再加上一個同樣脾氣不好且對他不懷好意的兒子。

因此,他的死是命中註定,並非上蒼有眼,天道循環。


大國布衣


安史之亂中確實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想象:在7年加2個月的叛亂中,叛軍出現了四個首領,先是安祿山在范陽矯詔起兵,一年之後,安慶緒殺了安祿山;又過了兩年,史思明殺了安慶緒;又過了兩年,史朝義殺死了史思明;再過兩年,史朝義兵敗自殺,安史之亂落下了帷幕。

與叛軍無休止的內亂略有不同,唐廷這邊雖然換了三個皇帝,但只有第一次的馬嵬兵變之後,唐肅宗僭越稱帝,之後的唐代宗是合法繼位。那麼,為何安慶緒和史朝義都選擇弒父自立呢?

安祿山有十一個兒子,其中長子安慶宗和次子安慶緒是安祿山原配所生,是正兒八經的嫡子。安慶宗一直留在京城並娶了唐朝宗室女,755年,安祿山在范陽起兵,身邊正是帶著寵愛的次子安慶緒,起兵後,唐玄宗處死了安慶宗,安慶緒實際上就是未來的繼承人。

說起來,安慶緒雖然善騎射,很得安祿山的寵愛,但是比較懦弱,說話前言不搭後語。這樣的一個人,你讓他弒父,尤其是安祿山這種有戰功的三鎮節度使,打死安慶緒他也不敢,但是架不住別人的謀劃,謀劃此事的正是安祿山的謀臣嚴莊和貼身太監李豬兒。這兩個人都曾被安祿山虐待。

李豬兒十來歲就離開契丹部落跟隨在安祿山身邊,當時安祿山親自操刀閹割了豬兒,豬兒疼了整整一天,差點死去,自此以後,豬兒就成了安祿山的貼身太監,伺候他的飲食起居,也承受安祿山的怒火。我們都知道,安祿山是一個胖子,三百多斤,穿衣服都費事,而且身上長瘡,起兵後,眼睛更是漸漸看不見了,身上佈滿毒瘡,這讓安祿山的脾氣更加的可怕,動不動就對下屬非打即罵,即便是心腹謀士也不例外,嚴莊就是其中一些,不同的是,嚴莊不想忍了,於是開始謀劃殺死安祿山扶立安慶緒。

757年春節,嚴莊和豬兒就進了安祿山的臥室,而安慶緒在外面等著結果。他們殺死了安祿山,就地挖了一個大坑,然後用毯子把安祿山的屍體一裹,就這麼潦草的埋了。隨後安慶緒繼位。只是安慶緒實在上不了檯面,所以他總是躲著,讓嚴莊來處理政務。

而原先只是安祿山的部下兼老鄉史思明漸漸不服安慶緒,逐漸有了異心,即便安慶緒調兵,他也不肯出兵,反而逐漸佔有了范陽。後來安慶緒被郭子儀和李光弼他們圍困在鄴城,不得不求救於史思明,許諾將皇位讓給史思明。史思明這才出兵救援安慶緒,並在唐軍撤兵後殺死了安慶緒,理由就是:“爾為人子,殺汝父以求位,庸非大逆乎?吾為太上皇討賊。"

如此的正義凜然,又是如此的冠冕堂皇。不過,他沒想到的是,兩年後,他的長子史朝義也把他給殺死了。史朝義是史思明的長子,嫡長子一般都是未來的繼承人,但史思明並不怎麼喜歡這個長子,反而更喜歡幼子史朝清,並希望史朝清能繼承他的事業。而且史朝義和史思明的性格反差比較大,史思明嚴酷少恩,而史朝義比較忠厚謙遜。

所以史思明總用嚴苛的眼光來看待這個兒子,只要史朝義打了敗仗,史思明就會說:“史朝義終究不能成就我的大業。”,後來史朝義奉命修築城堡儲存糧食,史思明讓他一天完成,結果史思明來檢查是否完工時,史朝義還沒有抹泥,史思明隨即大罵,並說:“等攻下了陝州,遲早要把史朝義殺死”。父子倆的關係越來越緊張。史朝義越來越恐懼。史朝義的部下也感覺到了危機。

761年,史思明駐紮在鹿橋驛,駱悅等勸說史朝義舉事廢掉史思明自立。他們集結了三百士兵,圍住了驛站,闖進史思明的臥室,當時史思明正好去上廁所,察覺事態不對,就跳牆出去,騎馬就跑,結果還是被射落馬下。後來史朝義又把史朝清母子殺掉。

但是史朝義在軍中的威信並不高,雖然繼位但並不能有效調動各個節度使,以至於史朝義在同唐軍作戰時處處捱打,到了763年就兵敗自殺。安史之亂也落下帷幕。


尚宮女史


安祿山被兒子安慶緒殺死,安慶緒被史思明殺死,史思明又被兒子史朝義殺死。所謂一報還一報,這就是安史之亂,安氏和史氏互相殘殺的亂象。

安祿山和史思明都是大唐帝國北方邊將,掀起叛亂只為個人野心和慾望。而由於大唐王朝民族政策的失誤,唐玄宗的荒於朝政以及李林甫、楊國忠等人專權誤國,事實上,安史之亂之前,安祿山掌握了河北三鎮大權,節度使權力過大,儼然獨立王國。



安祿山是胡人,因此,在其攫取了河北三鎮軍事,財政,行政大權之後,推行胡化政策,他的軍隊對於唐王朝而言只是僱傭軍,忠誠度很低。因此在表面盛世繁華下,安史之亂的禍亂一起,就成為幾乎摧毀整個帝國的重磅炸彈,盛世繁華頃刻間化成斷壁殘垣。


胡化的結果是,安史叛軍殘忍嗜血,性格多暴躁易怒,極少禮法與忠誠,充斥野心與陰謀。在權力繼承方面,摒棄成熟的宗法繼承製度,只憑個人喜好主宰廢立,父子之間沒有親情可言,主君與部屬之間亦無信任與忠誠。

於是,眼睛失明,性格暴躁的安祿山被寵臣和害怕被廢的安慶緒謀劃殘忍殺死。安慶緒又被實力壯大的史思明殺死,而揚言廢殺兒子史朝義的史思明最終被兒子反殺。


生說


安祿山和史思明在安史之亂中,都當上了皇帝,但他們被兒子殺,也是不可避免。

悅史君認為,還不僅僅是皇位的問題,更與他們自身的原因息息相關。

安祿山起兵反唐後,一路攻城略地勢如破竹,洛陽、長安被佔,唐玄宗逃跑,稱帝建立大燕。

可到了唐朝至德二載(757年),安祿山就被兒子安慶緒、大臣嚴莊和奴僕李豬兒等人殺害,嚴莊擁戴安慶緒即位。

安祿山被殺,當然跟兒子安慶緒有關,但悅史君認為至少有三個原因:

第一,安祿山身體不好壓力大,對手下疑神疑鬼,大臣嚴莊、奴僕李豬兒等人都被他無端責罰、打罵,產生逆反心理;

第二,安祿山是胡人,按風俗是要留很大一部分財產給幼子,安祿山也很寵愛幼子,讓事實上的長子安慶緒有不安全感;

第三,安祿山巨胖,而且眼也瞎,這給了安慶緒等人下手的好機會。

史思明是安祿山麾下大將,安祿山死後,安慶緒對他不放心,史思明也產生了獨立傾向。

安慶緒派人偷襲史思明,卻被史思明設計瓦解,隨後投降唐朝,當了歸義王、范陽節度使。

然而,唐肅宗對史思明不放心,也派人去想辦法解決他,結果史思明殺了唐肅宗派來的人,再次造反,號稱大聖周王。

史思明還趁唐軍進攻安慶緒,設計殺害安慶緒等人,恢復大燕稱帝。

但到了唐朝上元二年(761年),史思明被兒子史朝義、大將駱悅等人殺害,駱悅等人擁戴史朝義即位。

史思明被殺,同樣不只是兒子史朝義的事,悅史君認為,也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史思明太兇殘,沒有父子人倫,史朝義辦事稍差一點,就威脅要殺他;

第二,史思明同樣是胡人,他也非常喜歡自己的幼子,史朝義的壓力不比安慶緒小;

第三,史思明對部將也很不留情面,駱悅等人害怕戰敗被他殺害,就勾結史朝義一起殺了他。

總之,安祿山和史思明都是大時代下的逆臣,他們死在自己的兒子手裡,悅史君覺得,這也是一種無情的嘲諷吧。


寫有趣的歷史,講真實的傳奇……

我是悅史君,2018我們一起努力!


歷史這樣說


安祿山和史思明最終都是被自己兒子幹掉,其實和安史集團所受到的內亞文化影響有關,即和其家庭內部諸子的地位有關。

當然,具體來說有一點差異,試分別論之,先說安祿山和安慶緒。

安慶緒是安祿山次子,母親康氏是安祿山的元配妻子,安慶緒本來是安祿山的繼承人,但是後來安祿山寵幸的段氏,生下一子名叫安慶恩,作為寵妾所生的幼子,安慶恩也備受祿山寵愛,因而有以安慶恩取代安慶緒的地位的想法。

(《大唐榮耀》中的安慶緒形象)

再說史思明和史朝義。

《新唐書·史朝義傳》記載:

次柳泉,悅畏眾不厭,縊殺思明。朝義乃即位,建元顯聖。初,思明諸子無嫡庶分,以少者為尊。朝義,孽長子,寬厚,下多附者。及難起,陰令向貢、阿史那玉圖朝清。阿史那玉軍偽北,朝清下,被執,與母辛俱死。

這裡和母親一起被殺的史朝清正是史思明的幼子(少子),因為史思明家庭內部“以少者為尊”,才引起史朝義的不滿(對父親)和嫉妒(對弟弟)的,某種意義上,史思明和史朝清招來殺身之禍的原因正在於此。

(《大唐榮耀》中的史思明形象)

陳寅恪先生早就注意到這一點和內亞傳統的關係,《陳寅恪讀書札記·舊唐書新唐書之部》中記載了他讀到“兩《唐書》”相關內容的時候,對史思明家不重嫡庶,反尊幼子的現象曾經加評語云道:

胡俗如蒙古,即以少子為尊。

此種超出斷代史家視野的洞見,具有很強的啟發意義。

中原史籍記錄的北方草原首位雄主匈奴的冒頓單于,其上位就是鳴鏑弒父的結果,而其原因根據《史記》的記載也是冒頓原為其父頭曼單于的太子,後來頭曼單于所愛的閼氏生了個小兒子,頭曼單于就想殺冒頓而立小兒子為太子,於是便派冒頓到月氏去當人質,然後急攻月氏想借刀殺人。

(冒頓弒父之後又把後母及弟弟還有不服從他的大臣全部殺死,自立為單于)

《史記》中的說法可以說是中原史家的理解和詮釋,其實這種“以少者為尊”不見得是因為父親個人感情的偏愛和“喜新厭舊”(冒頓當初也不見得在制度上已經被立為太子),而或許和“幼子守產製”(及其前身或變體)有關。

除了蒙古民族過去曾長期實行的由末子繼承主要家業的“幼子守產製”,這種習俗在歷史上還廣泛見於突厥、通古斯各族。

幼子守產的權利並不必然引申到政治頭銜繼承的優先權上,但正如賈敬顏先生在《民族歷史文化萃要》中所闡述的,守產者畢竟因承繼最大份額的家產,故在家族中地位尊崇,掌有權勢,素有威信。

安祿山、史思明都可以被認為是粟特人(史思明本名“窣幹”,其原語很可能就是古波斯文的Swc’gyn的粟特語詞彙,意為“燃燒、發光”,唐玄宗給他改名為“思明”,其實是貼合了其本名的含義,這和安祿山的本名,粟特語詞彙roxsan“軋犖山”——意為光明、光亮——一樣,都來源於粟特語)。

但是相對而言,安祿山自我認同為粟特人的認知比史思明強,史思明本人更傾向於將自己認同為突厥。

從他們對兒子的態度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安祿山更多地像純粹因為偏愛廢長立幼,而史思明則是粟特後裔漸染北蕃之風,史朝義的地位本來不高。

此外,一方面,安史之亂兩大首腦同樣的遭遇反映了安史集團並沒有構建適當的制度來對繼承等問題作出安排,這無疑確實是其集團的重大缺陷;

另一方面,從史思明對安慶緒說的”爾為人子,殺汝父以求位,庸非大逆乎?吾為太上皇討賊“和對史朝義說的“囚我可也,無取殺父名”來看,安史集團自身的政治倫理並不是完全缺失的,認為出現弒父是因為安史兩家都是胡人,弱肉強食的原則要高於父子親情,過於圖樣和簡單粗暴了。

(劍三中的史朝義)


談古論金


史載,安祿山是遼東“雜胡(突厥、鮮卑混血民族)”。他在唐玄宗時期任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史思明是其麾下的重要將領。後來那場長達八年(7年2個月)之久、使大唐由盛轉衰的“安史之亂”就是由他倆發起的。

安祿山於天寶元年被封為平盧節度使,十年後兼任平盧、范陽、河東三鎮(其地分別在今天的遼寧朝陽、北京、太原)節度使,手握重兵,實力雄厚。一貫野心勃勃且為人狡黠的安祿山洞悉到唐王朝早已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腐朽,以及外強中乾的空虛內情,又因與宰相楊國忠爭權,導致矛盾激化而難以消弭,遂鋌而走險,於天寶十四年(755年)11月,以討伐奸臣楊國忠為名,自范陽起兵反唐。

安史叛軍攻勢犀利,河北州縣望風披靡,地方官員和守將們或逃或降,或被俘殺。叛軍勢如破竹,兵鋒很快逼近洛陽,唐玄宗派大將封常清去洛陽到洛陽招募了六萬新兵,可是這些人沒有經過軍事訓練,很快就被叛軍擊潰,洛陽隨即淪陷。洛陽防衛戰失敗後,封常清和駐軍陝州(今河南三門峽)的名將高仙芝一起退守潼關。監軍宦官誣告封、高二將,唐玄宗聽信一面之詞,將二將殺害,並請臥病在床的老將哥舒翰掌兵赴潼關。

次年正月,安祿山在洛陽稱大燕皇帝,命部將史思明經略河北。洛陽被叛軍攻佔後,河北軍民痛恨叛軍的殘暴行為,他們自發組織起來,在常山太守顏杲卿和平原太守顏真卿的領導下抗敵自保 。諸郡紛起響應。

唐朝名將郭子儀、李光弼率朔方軍出擊河北,屢屢獲勝,河北的民間武裝也加入到朔方軍中;河北十幾個淪陷州郡紛紛殺叛將歸唐,切斷了安史叛軍和後方的聯繫,使來自盧龍、范陽等地的叛軍將士軍心不穩,士氣低迷,安祿山甚至一度想放棄洛陽逃回三鎮老巢。

眼見唐軍就能收復洛陽,平息叛亂,但楊國忠卻猜忌防守潼關的宿將哥舒翰,拒絕採納他提出的據險堅守以待敵內亂以及由郭子儀、李光弼率軍北攻范陽直搗敵巢的正確建議,慫恿玄宗下詔促逼哥舒翰立即出兵收復洛陽、陝州。天寶十五年6月, 哥舒翰被迫出兵攻陝洛,結果被叛軍擊敗,潼關陷落,長安岌岌可危。一時間,關中大震。

唐玄宗倉惶逃往巴蜀,到馬嵬坡時,禁軍將士譁變,殺楊國忠,逼迫玄宗縊死楊貴妃。玄宗不顧民眾挽留,留下太子李亨,自己逃往成都。李亨逃奔朔方節度使駐地靈武(今寧夏靈武)。7月,李亨在靈武即皇帝位,是為唐肅宗,改元至德。

安祿山派悍將孫孝哲率軍攻入長安,他自己仍留在洛陽。孫孝哲在長安將安祿山的政敵以及眷屬斬殺殆盡,把投降的文武官員強行押往洛陽,並授予官爵。叛軍在長安大肆搶掠,秩序崩潰,騷動不安,民眾對其恨之入骨,日夜盼望唐軍捲土重來。他們時常偷襲叛軍吏卒,和官軍遙相呼應,叛軍疲於應對,顧此失彼,就連長安西門外都控制不住。孫孝哲等人日夜酗酒淫亂,再無進取之意,使唐軍得到了整軍備戰的良機。

就在這段時間內,唐將魯炅堅守南陽、襄陽,拼死阻擋住了叛軍向南進犯的通道。張巡、許遠死守睢陽長達10個月,他們頑強抵禦,拼死搏殺,守住了江淮地區。唐軍主力因此贏得了寶貴的時間,並從江南等地得到了源源不斷地物資供給。

長安被攻陷後,郭子儀、李光弼率五萬步騎從河北開至靈武,壯大了朝廷聲勢。河西、北庭、安西節度使也率兵馬來援。唐朝還借來回鶻、于闐、羌等西域諸族的兵馬協助平叛。至德二年(757)正月,坐困愁城的安祿山被對其心懷不滿且覬覦大權的兒子安慶緒所殺。李光弼堅守太原,屢次挫敗叛軍;郭子儀收復河東,解除了來自側翼敵人的威脅,為收復東、西兩都做好了戰略準備。

757年9月,郭子儀統帥朔方軍以及西域各族軍十五萬眾自鳳翔出發,一舉攻克長安,10月收復洛陽,安慶緒敗逃鄴郡(今河南安陽)。留守范陽的史思明不願意受安慶緒轄制,率十三郡8萬將士歸降唐朝,被唐廷封為歸義王,兼任范陽節度使。但朝廷並不信任他,一直在暗中策劃消滅他。事情洩露後,史思明起兵復叛,與安慶緒相互聲援。眼看被撲滅的戰火又要復燃。

758年9月,郭子儀、李光弼等九位節度使率軍20萬,後增兵至60萬討伐安慶緒,聲勢雖然浩大,但無統一指揮,令出多門,監軍宦官魚朝恩等人還從中掣肘,所以進展很慢。次年3月,史思明率大軍來援鄴城,在城外大敗60萬唐軍。史思明誅殺安慶緒,兼併其軍,返回范陽,自稱大燕皇帝。

9月,史思明領軍攻克洛陽,與唐軍對峙。761年2月,李光弼圍攻洛陽,被叛軍擊退。此後,郭子儀、李光弼等被解除了兵權。

3月,史思明重蹈安祿山覆轍,被他那個野心勃勃、心狠手辣的兒子史朝義所殺,叛軍內部軍心渙散,眾將士和弒父篡位的史朝義離心離德,屢被唐軍所敗。762年10月,唐軍在回鶻兵的幫助下一舉收復洛陽,史朝義逃往莫州(河北任丘),次年正月逃回范陽,卻被史思明舊將所拒,走投無路下,被迫自殺,歷時7年多的安史之亂,至此終告平定。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戰亂雖然被平息,安史的殘餘勢力並未被徹底消滅,反正割據的局面已經尾大不掉。中原、關中地區的經濟民生遭到巨大的破壞,吐蕃對唐境的侵擾日益加劇,唐朝的國力被削弱,其全盛的時代也成了昨日黃花 。曾經威加海內、花團錦簇的大唐無可挽回地走上了下坡路。

【插圖源自網絡】

【寫作辛苦 嚴禁剽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