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南,一位97歲老人的紅色記憶

1935年9月,剛滿13歲的周尚仁跟著爺爺,挑著一擔涼粉,向鎮子周邊的戲臺、廟宇和空地上走去,那裡駐紮著剛剛突破天險臘子口進佔哈達鋪的紅一方面軍。“他們著裝統一,官兵不分,服裝破舊,腳上穿的都是布條編的‘片兒鞋’。”現年97歲的周尚仁對於那段往事仍記憶猶新。

坐在院子的臺階上,周尚仁向記者講述著自己的紅色記憶,說到動情處,聲音激動高昂。這段歷久彌新的難忘歲月早已深深地烙在他的心裡,成為永不磨滅的記憶。

“紅軍,真正的仁義之師”

已經97歲的周尚仁,耳朵有些背,但思維依然敏捷,對往事的記憶也比較清晰。他告訴記者,紅軍抵達哈達鋪時,很多村民紛紛逃走,或者躲在房子裡,只有膽大一些的站在門口或村口,想看看紅軍究竟是“阿木樣子”(什麼樣子)。

隴南,一位97歲老人的紅色記憶

“在國民黨和地方軍閥的宣傳中,紅軍是無惡不作的‘匪軍’。”周尚仁說。

但讓周尚仁和哈達鋪鎮的百姓沒想到的是,紅軍與國民黨宣傳的根本不一樣,並沒有胡亂放槍,也沒有打人、搶東西,而是言語和藹地與大家打招呼。

“他們也不驚擾百姓,都集中待在鎮子周邊的戲臺、廟宇和空地上,或是睡在道路兩邊的路牙子上。”周尚仁回憶說。

一時間,整條古街都是紅軍忙碌的身影。“看到紅軍戰士都遵規守矩,而且非常懂禮貌,村民和紅軍戰士們親近了許多。”周尚仁說,紅軍的行為感動了百姓,鎮子上的人紛紛盡其所有,給紅軍送去了衣服和食物。

“我家世代就是做涼粉的,那時候一天做兩擔,一擔送給紅軍,一擔賣給鎮上的人。”周尚仁說:“那時一碗涼粉五個銅板,爺爺想要免費送給戰士們,卻被拒絕。他們很倔,只說不要錢就不吃了。”

周尚仁說,紅軍在哈達鋪的短短几天時間裡,當地群眾籌集的糧食、肉、蔬菜、飼草等物資不計其數。這對於一路艱難跋涉飢寒交加,且經歷惡戰的紅軍戰士來說,這批給養的補充不僅讓大家恢復了體力,也極大地提升了紅軍的戰鬥力。

“院子裡的洋芋窖藏過紅軍女戰士”

“當時有四位紅軍女戰士住在我家。”周尚仁指著東邊的老屋告訴記者。

順著周尚仁手指的方向,記者看到這棟經過80多年風雨沖刷的木質房子依然堅固,只是略顯陳舊。

“女戰士吃住都在我家,經常幫忙挑水,跟著奶奶學做蠶豆涼粉。”周尚仁說,女戰士們閒暇時經常教他唱紅軍歌曲,有些歌曲他到現在都還記得。

周尚仁回憶,後來紅軍離開,四位女戰士中的其中一位——何秀英,意外患上痢疾,不得不留在周家養病。

“我的爺爺給她請來醫生治病,我的奶奶給她餵飯,照顧她生活。”

經過一個多月的調養,何秀英的身體漸漸恢復,打算堅持上路追尋部隊。

“她堅持要走,大家也勸不住,就幫她準備乾糧,熟面、油餅、饃饃……”周尚仁說,除了他奶奶之外,還有周圍的鄰居,大家一起把何秀英的乾糧袋裝得滿滿的。

周尚仁回憶,何秀英一路走到平涼,卻被當地群眾告知通往延安的重要路口都已被封鎖,無奈她於當年臘月,原路返回周家。

自此,何秀英抱著等一兩年再找部隊的心願,留在周尚仁家,成為家庭的一員。後經村裡人撮合,何秀英與一位在當地做買賣的四川老鄉走到了一起。

就像影視劇裡演的那般,看似平靜的生活背後,卻潛伏著巨大的危險。

1936年冬天,國民黨軍魯大昌部發起“清鄉”行動,不僅使剛在岷縣建立的3個區、8個鄉、35個村的蘇維埃政權和工作人員遭到清洗,許多為紅軍辦過事的普通村民也沒能倖免。3個區之一的哈達鋪同樣捲入了那場血雨腥風。

為了掩護何秀英,周尚仁的奶奶深夜悄悄把何秀英接了回來,把她安置在院子裡八尺深的洋芋窖裡。

“她在窖裡住了一個多月,我們每天從窖口給她送飯。”周尚仁說,多虧了周圍鄰居的共同掩護,何秀英才躲過國民黨的搜捕。

如今,何秀英已去世多年,她的後代還住在當初老人住過的老屋裡。

“只要我還活著,長征的故事就永遠說不盡、講不完”

走進周尚仁的屋子,環顧四周,牆上掛滿了老人的書法作品,作品內容大多來自於毛澤東的詩詞,以及和長征有關的詞句。

隴南,一位97歲老人的紅色記憶

“我一直很喜歡書法,最喜歡的就是毛主席的《七律·長征》。”說到這裡,周尚仁的語氣裡帶著自豪,“我親眼見過毛主席,還聽到過他講話。”

紅軍到達哈達鋪鎮的第三天,在鎮上的戲臺開了一個大會。

“人特別多,把院子擠得滿滿的。”周尚仁說,他從戲臺的側面看過去,發現毛主席的個子很高,皮膚比其他人白,穿著一套打了補丁的灰軍裝,頭髮很長,講話時聲音特別大,老遠就能聽到。

“當時還小,沒記住毛主席當時都說了些什麼,但現場的老百姓和紅軍戰士一陣陣的掌聲說明,毛主席講的話應該是讓他們特別高興。”周尚仁說。

1935年秋,紅軍離開哈達鋪鎮,當晚哈達鋪群眾自發組織,打著燈籠,擎著火把,護送紅軍北上。

周尚仁猶記得,“那一晚,夜如白晝……”

80多年過去了,當時紅軍在哈達鋪的故事,穿越了歷史的烽煙,從這位97歲高齡的哈達鋪老人口中講出,把我們帶入了當年那段艱苦卓絕的歲月。老人口中那一個個感人肺腑的長征故事,一段段刻骨銘心的紅色記憶,都是對長征精神的傳承和發揚光大。

巍巍豐碑,傳遞無窮力量;不朽精神,激勵接續奮鬥。

受長征精神的影響,如今,已近期頤之年的周尚仁老人仍時刻關注著黨和國家的大事。

“雖然時代不同了,條件也變了,但是,我們仍然需要長征精神,長征精神永遠是我們的精神財富。”老人說,“只要我還活著,長征的故事就永遠說不盡、講不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