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南:科學預警讓災害損失降到最低

隴南:科學預警讓災害損失降到最低

甘肅日報·每日甘肅網記者 陳多

“防汛期間,鎮、村(社區)兩級24小時值班值守,全體幹部24小時待命!”“碧口鎮廣大群眾:據氣象部門天氣預報,預計7月10日夜間至11日強降雨還將持續,我鎮防汛形勢依然十分嚴峻。”“請碧口鎮河堤邊、碧口中街、碧口車站以下至豆家壩路段群眾迅速撤離,到高處安全地帶避險……”

今年入汛以來,文縣接連遭遇大到暴雨,境內白水江、白龍江水位暴漲,位於下游的碧口鎮汛情嚴峻。通過各種渠道,一條條預警信息被推送到廣大幹部群眾的手機中。

商戶張玉麗的豆花面店就在距離河堤最近的濱江路上。洪水來臨前,鄉鎮幹部提前打了招呼:“要做好隨時撤離的準備。”當暴雨“如期而至”時,張玉麗拿上行李,和家人迅速衝出家門,按照提前演練的路線迅速轉移到安置點。

“為全力保障群眾生命安全,碧口鎮黨委、鎮政府動員全鎮廣大黨員、鎮村幹部、消防官兵和志願者共600多人,冒雨連夜組織鎮區危險區域1.52萬多群眾,經歷了一場驚心動魄的大轉移。”回憶起兩個月前那場突降的特大暴雨,碧口鎮副鎮長杜全興記憶猶新,出現這麼大的災情,沒有發生重大人員傷亡,這得益於政府對雨情的及時監測和預警。

事實上,進入汛期以來,隴南市對災害預警防範工作早安排、早部署,各級各部門積極進行防災防汛演練,紮實部署災害預警,全力應對極端天氣。

為了給防汛減災工作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隴南市利用“千村千群”微信群及時發送氣象信息,讓群眾第一時間收到災害預警。同時,市縣各級黨組織通過鄉鎮黨委書記微信群、第一書記微信群和鄉村大數據平臺,及時發送預警信息,組織動員基層黨組織全面做好搶險救災工作,撤離危險區域群眾。

每次暴洪來臨前的48小時、24小時、12小時、1小時……預警、雨情服務信息一條接一條發出,村級廣播、預警鑼聲、自助查詢,讓預警信號傳到每家每戶,使得群眾及時撤離,將損失降到了最低點。

入汛後,接二連三的防汛預警讓武都區洛塘、琵琶、五馬一帶鄉鎮黨政主要負責人嚴陣以待。山洪肆虐,泥沙俱下,他們挺身在前,把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放在第一位。

隨著雨勢加劇,報警聲傳遍了每個村落。由於地質災害隱患點監測人員作用發揮明顯,鎮村幹部汛情信息預警到位,居住在地質災害隱患點和河道、溝道附近的居民在第一時間得到了轉移撤離。

洛塘鎮黨委書記李紅軍告訴記者,入汛前夕,鎮村“兩委”班子和各幫扶隊員早早就做了應急演練,如何轉移群眾,如何搶險救災,老弱病殘該如何撤離等,大家熟稔於心。

武都區琵琶鎮副鎮長耿陽回憶道:“從收到指令到安全撤離,僅半個小時,琵琶鎮700多人成功‘脫險’。”

撤離次日,當看到泥沙衝進房屋,道路損毀嚴重,電線杆被滑坡樹木砸斷,許多群眾都說:“多虧了鎮幹部提前預警,安排撤離,不然後果不堪設想。”

記者日前走訪隴南市有關部門瞭解到,在這場暴洪中,科學預警系統讓隴南全市2.87萬餘人得到安全轉移。在嚴重的暴洪災害形勢下,沒有造成大的人員傷亡。

隴南市抗旱防汛指揮部辦公室負責人介紹說,2011年,隴南市整合氣象、國土、安監、水利、水文、環境等多個部門的監測設備、資料信息和預警信息發佈通道等資源,建成隴南市自然災害監測預警指揮系統。系統運行之前,隴南平均每年因暴洪等災害死亡的人數達15人,而運行後,這一數字大幅度減少。

據介紹,該系統實現了隴南全市490多種自動監測站的資料共享。指揮系統每10分鐘就會收到各監測點傳來雨情、水情等信息,當有暴雨、水庫超水位等險情發生時,會自動報警。各類監測預警信息可通過手機短信、電話、傳真、大喇叭、電子顯示屏、電子郵件等平臺及時發佈給各級領導和相關單位,預警信息也可直接以手機短信或者電話形式直達村一級,使預警信息更加及時準確。

從被動救災到主動防禦,自然災害頻發的隴南市通過有效監測預警和及時轉移群眾,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暴洪災害有可能帶來的人員傷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