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殺少正卯的動機是什麼?從孔子殺少正卯看孔子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謝天隆恩


公元前499年,孔子從小司空升職到了大司寇。這個官職是處理刑事方面最大的官員,相當於後來的吏部尚書。

上任第七天,他把當時一個很有名的老師——少正卯,給殺了。當時所有人都不解,於是子貢等人就去問他:夫子為何要殺他?結果夫子說了一堆,總體就是想說,這個傢伙內心險惡,行事圓滑,是個壞人,我們既說不過他,又拿不住他的小辮子,所以只能殺了他。

這是孔子從道德、法律的制高點來說的,把少正卯給說成了一個圓滑的小人。他雖然承認自己不如少正卯,但是隻是說因為此人太奸猾,所以說不過此人。但是,實際我們從這件事真實的情況來看,孔子殺人,其實有報復的可能。

我們先來看看孔子的過往生活

他出生在貴族,家境不錯,甚至父親在60多歲的時候,還有人給他送美女。但是,孔子因為屬於“野合”所剩,所以在父親死後,他就和母親一起被驅逐了。因為沒有收入,所以從小就努力學習做人做事,不到30歲就做了校長兼老師,在魯國小有名氣。

後來魯國內亂,他逃到了齊國,結果他在那裡被齊王看好,遭到齊國權臣妒忌,要派人殺死他,於是他又逃回了魯國。不久,魯國人請他做官,他卻屢次推辭,可是一旦上了高位,就殺了自己的對手。所以,這讓我們不得不懷疑,他的做法可能是為了洩私憤。

那麼,這個少正卯究竟是什麼人,能夠成為孔子的對手呢?

我們知道,春秋時期是一個禮樂崩壞的時期,雖然周王朝天子還在傳承,但是對於諸侯沒什麼約束力,因為他們本身很弱小,但是孔子認為只要靠一張嘴讓各國都尊奉天子,那這個天下就太平了,此中關鍵就在於,大家都要講“禮”。他當時的學說就已經在漸漸地形成儒學了,吸引了很多學生。

但是現實的問題是,當時各國熱衷戰爭,也熱衷強國的政策,所以像法家這類學說更實用,更容易得到諸國國君的認同。很不巧,當時同在魯國的少正卯就是法家裡一個很優秀的人才,他也開辦學校,天天給學生們公開講解。

結果他每天開課,孔子的那些學生就都去聽少正卯的課去了。這人極有名氣,甚至當時國內稱之為“聞人”,說他是一個很有名的人。兩個學校離得很近,但是孔子天天都在被打臉,當時只有顏回一個人沒有去——可是這更增加了孔子的悲涼,甚至他的氣憤、妒忌都被顏回看在了眼裡。

古今之大仇,很多能化解,但是門派、教義之爭,這是最難化解的東西,歷史上有多少關於文化、信仰的東西,在衝突之中被徹底抹殺。所以孔子和少正卯之間是有仇的,不但是搶奪學生、丟了面子的矛盾,關鍵在於兩者教義不同,信仰不同。

所以在他掌權後,立刻就開始站在道德方面、站在教義方面,將少正卯給斬殺。但是如果是道義之爭,以他儒家風範來看,應該是辯論一番,然後把學生爭取過來。可惜,他不但沒有這麼做,還把自己的這種以官殺民的做法,美名曰“君子之誅”。後來他的弟子們可能感覺這種事情太丟人了,根本沒有在著作裡提這件事。


小小嬴政


儒家思想核心是仁義禮智信,從屈原掌權時,毛主席奏說其手握殺人刀。傳統文人窮則獨善其身 達則兼濟天下,出世入世,在政治上打壓不同的思想,或結於朋黨,系統學習儒家思想,掌握了一定的權力後,其手中還有一把殺人刀,這也是儒家最厲害之處。古代文人儒道不分,是聯繫在一起的,既有法家思想,亦有儒家思想,亦有道家的傳統思想。春秋戰國百家爭鳴,各有千秋,不同的思想代表不同的文化,無論是哪一方單方的思想都對治國無益。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是指導思想,還要結合傳統儒家 道家 法家思想,學習國外的法律治國理念,適合於本國的治國理念方針,形成了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家。資本主義國家制度也有其獨特的魅力,由於歷史原因形成了一套治國理念,在西方世界大放光彩。最終資本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終將會有思想上的碰撞,屆時會激起火花,證明一套完整的思想哲學體系,最終會走向哲學範疇辯論。無論哪一種思想,隨著歷史沿革,最終有他的解釋權,自然的法則適者生存優勝劣汰,最終歸結於人,人性在社會活動所產生的光輝。


南山之客


公元前四九八年,孔子擔任魯國司寇兼代理丞相,他上臺不久,就利用職權,殺了革新派人士、法家的先驅少正卯。

孔子殺少正卯說明了什麼?孔子為什麼殺少正卯?我們分析春秋末期儒、法鬥爭的狀況,才能瞭解這個問題的實質。

(孔子)

春秋末期,是我國由奴隸制向封建制急劇變革的時期。

由於奴隸反抗奴隸主鬥爭的不斷持續,新興封建勢力的興起,奴隸制正在崩潰,出現了孔子眼中的“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的局面。

公元前五九四年,魯國實行了“初稅畝”,即向私田徵稅,實際上承認了土地私有,承認了新興封建勢力的經濟地位。

有些國家政權開始落在新興封建勢力手中。在這個歷史發展的趨勢面前,奴隸主階級並不甘心退出歷史舞臺,孔子反對新興封建勢力的任何改革措施,說“初稅畝非禮也。”。

在孔子看來,按田畝徵稅,承認封建土地私有制,這是違反了“周禮”。

(孔子講學)

當時法家先驅者們的主張和孔子是相反的。鄭國的鄧析,晉國的範宣子等人,主張實行同孔子完全對立的政治路線。

他們提出了“法治”思想,反對孔子的“禮治”思想,主張用“法治”代替“禮治”,也就是用地主階級專政代替奴隸主階級專政。

在魯國,少正卯也是主張這條政治路線的。

他和孔子同時講學,唱對臺戲。孔子的學生幾次被少正卯吸引過去,造成“三盈三虛”的局面。

因此,對少正卯,孔夫子是很不爽的,是仇視的。一旦孔子掌權,就會殘酷鎮壓,殺死政敵少正卯。

孔子加給少正卯的五條罪狀,完全可以看出他的思想根源。

孔子為殺少正卯的自我辯護是:“人有惡者五:一曰心達而險;二曰行闢而堅;三曰言偽而辯;四曰記醜而博;五曰順非而澤,此五者,有一於人,則不得免於君子之誅,而少正卯兼有之。”。

我們來分析一下這五條罪狀。

(少正卯講學)

第一條“心達而險”這是說:少正卯的思想“達”、“險”。“達”在當時是“顯達”、“仕進”的意思,就是要做官;“險”,就是“損人逐利”。

“心達而險”,是說少正卯想要掌握政權,傾覆當時的奴隸制。

這和孔子堅持奴隸制的立場,是針鋒相對的。

第二條“行闢而堅”是說:少正卯的行動是堅持“闢”的。“闢”的含義就是“刑”、“法”,當時稱“刑辟”。

在奴隸制下,奴隸主貴族可以不受限制地任意生殺、掠奪,他們卻將這叫作“禮治”。新興的封建地主階級希望定出法律來限制奴隸主的特權,保障他們自己的利益,所以他們主張“法治”。

“禮治”和“法治”的鬥爭,就是奴隸主階級和新興封建地主階級之間的鬥爭。“行闢而堅”和孔子推行維護“禮治”的政治主張,是背道而馳的。

(少正卯劇照)

第三條“言偽而辯”是說少正卯的言論是為封建地主階級辯護的。

少正卯的言論屬於被壓迫、被剝削階級的“偽言”。這和孔子掛在嘴邊的“仁”是根本對立的。

第四條“記醜而博”是說:少正卯闡述的是“醜”的思想。這個“醜”字,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對立、變革。

因此,“記醜而博”是說少正卯在他的著述中,用大量材料,闡述變革的思想。這和老夫子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復古主義思想,是截然相反的。

第五條“順非而澤”是說少正卯是順著“非”,並且把它加以加工、提高。

這個“非”和“誹”相通,實質上就是“庶人議政”,是少正卯支持那些批判、反對奴隸制的言論。

少正卯反對“禮治”,主張“法治”,在奴隸主階級看來,是大逆不道,是嚴重的犯罪行為,非殺不可。

孔子一直認為少正卯到處煽動群眾,“言談足以飾邪營眾”,如果讓他這樣搞下去,後果不堪設想。

他們之間的鬥爭,是新興封建勢力和奴隸主階級之間的鬥爭,也是春秋戰國時期儒家與法家的鬥爭。

儒法鬥爭的結局最終是法家取得勝利,中國的社會沒有倒退到奴隸社會,而是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孔子非常憎惡一切無視“周禮”的人,少正卯正是這樣一個“佞人”。

孔子殺少正卯是因為少正卯所的“法治”思想危及到了奴隸主階級的統治,而並不是兩個人有什麼私人恩怨,或者是少正卯搶了老夫子的風頭,更不是少正卯幹了多少殺人放火的壞事。

參考資料:《荀子·宥坐》、《說苑》、 《禮記·王制·疏》

歪眼小史工作室出品


剛日讀史


孔子誅殺少正卯的起因是少正卯開講座讓孔子的生源流失,招生遇冷。

孔子是儒家鼻祖,講授的是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對統治者則極力宣揚“仁政”,然而在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的年代,大家都在富國強兵謀發展,孔子“仁政”這一套然並卵。

而少正卯講的是縱橫家的學說,還有勵志學,這兩種都非常實用,而且適合上至帝王,下至黎民百姓,所以少正卯開館收徒後,孔子這邊生源急劇流失,流失的生源都跑到少正卯那裡去了。

孔子做了掌管刑罰的司寇後,不到七天就幹掉了少正卯。後世許多人說孔老二是公報私仇,然而大家太小瞧孔子他老人家了。

請看孔子殺少正卯的理由:

孔子心情沉痛的告訴大家,天下五種人最壞,一種是文化很高但人品低劣;一種是行為怪癖但意志堅決;一種是信口雌黃卻頭頭是道;一種是思想怪異而學識淵博;一種是標新立異而理直氣壯。

在孔子看來,這五種人只要符合一種條件就該殺,而少正卯五項全佔。所以誅殺少正卯,主要是為了正人心,不讓“壞種”搞垮“主旋律”。

其實這都是孔子的一面之詞,他殺少正卯是因為後者搶了他的生源,讓他收入受損罷了!


另類文史


孔子殺少正卯表現的是儒家虛偽和殘忍的一面。我雖不是全面否定儒家,特別是早期的儒家學說,如它講的社會秩序觀念,作人的行為準則等等,對中國的人性塑造和中國社會形態的塑造都是有積極意義的。但儒家言行不一,虛偽殘忍專制和追求功名利祿以及輕視實踐這些弊端從發忍之初就己形成,老師傅身先率範的最惡劣的兩個例子第一個便是為了當官,放棄他正人君子的說教原則,跑去見有實權的淫蕩美女衛蘭子,我到不認為他會有如子路懷疑的苟且之份,但他想通過蘭子影響衛國國君實現當官的願望卻是不爭的事實,這就為後世那些狗苟蠅營,拍馬溜鬚,不擇手段的官迷們開了先河。第二便是當法官七天就殺了和他持不同意見的少正卯,徹底揭露了他所倡導的仁政和仁心的虛偽和殘忍,也為歷代封建王朝的專制統治提供了很壞的範例。

至於儒學發展到宋明理學就完全走向了它的反面,正所謂: 真理延伸一步就是謬誤。就不在這裡具體討論了,以後有機會再說!


郭萬仕專輯


孔子跟少正卯的恩怨就是搶生源。

孔子被陽虎排擠,沒有出仕,為了弄點生活費養活老婆孩子,只好開個私立學校掙點零花錢補貼家用,報名費就是十條臘肉乾。他的教學內容就是儒家的六藝。



少正卯看見孔子開班掙了錢,自己也開班,少正卯教的是縱橫術。縱橫術就是靠一張嘴皮子打天下,後來的蘇秦張儀就是玩這個的。縱橫術比六藝入門快,而且有效果,實用,就如現在讓你學技術進車間當工人還是當業務員搞推銷,絕大多數人肯定選擇搞推銷。



當時人心浮躁,人人都一樣速成,所以都去少正卯哪裡聽課,孔子門可羅雀,這樣的事情不止一次發生,這樣兩人就結下了樑子。俗話說得好,奪人衣食猶如殺人父母,孔子一直憋著一口氣。



出來混遲早要還的,很快陽虎被趕跑,三桓請孔子出山,當了司寇,也就是主管司法的四把手,孔子上臺第七天,就把少正卯幹掉了。

我在頭條開了個專欄,《孔子的江湖》,講述了孔子的恩怨情仇,歡迎大家參閱。


唐風宋月


孔子誅殺少正卯一事主要記載在《荀子》、《孔子家語》、《淮南子》、《新語》、《說苑》、《史記》、《漢書》、《白虎通義》、《尹文子》、《論衡》、《後漢書》等文獻中。

而關於孔子誅殺少正卯的解讀眾說紛紜,大致上有三種觀點:

一、以朱熹為代表的否認說

在宋以前,孔子誅少正卯一事廣為流傳,並且沒有人質疑這件事的真實性。直到南宋時期,朱熹、葉適等對此事產生了懷疑。朱熹、葉適認為孔子誅殺少正卯一事純屬子虛烏有,此事為荀子一派為了增強自身學說的說服力而捏造出來的。此後,這種觀點佔據了學界的主流,王若虛的《五經辨惑》、陸瑞家的《誅少正卯辨》、范家相的《家語證偽》、崔述的《洙泗考信錄》等都論證孔子誅殺少正卯一事為虛有之說。近現代梁啟超、錢穆、馮友蘭、徐復觀、匡亞明等也都持這種觀點。

二、傳統上的實有說

支持實有說的主要是傳統史書,如《晉書•列傳第五十八》、《魏書•列傳第二十》、《舊唐書•列傳第三十一》、《資治通鑑•漢紀四十三》等官方史書。此外,也有不少學者也堅持認為孔子誅殺了少正卯,如呂元善的《聖門志》、陳士坷的《孔子家語疏證》、陳玉澎的《孔子誅少正卯論》等。五四運動以後,這種觀點一度成為主流,如易白沙、吳虞、楊榮國、趙紀彬等;當代學者郭克煜先生、馬作武先生、陸永品先生等也都支持這種觀點。

孫星衍

三、以孫星衍為代表的懲戒說。

懲戒說是出現最晚的一種觀點,是介於以上兩種之間的觀點。懲戒說主要認為孔子只是出於推行其行政措施的需要而對少正卯進行了必要的譴責和懲處,但是並沒有殺死少正卯其人。持這種觀點的學者主要是從文字考證的角度出發,認為“誅”字不訓“殺”而是訓“責”或者“戒”。孫星衍的《孔子誅少正卯論》是這種觀點的開端,現當代學者中,沈善增先生、王剛先生等也都支持這種觀點。

那麼這件事究竟存在嗎?個人認為這件事是真實存在的。孔子是否誅殺少正卯一事涉及到孔子的刑政思想和從政實踐。

孔子的刑政思想主要有以下幾點:一、“德主刑輔”思想是孔子刑政思想的核心,既“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二、“教而後刑”思想是“德主刑輔”思想的具體化;三、“寬猛相濟”思想是孔子刑政思想的基本策略,既“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猛則民殘,殘則施之以寬。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四、“刑政相參”是“寬猛相濟”思想的發展,既“聖人之治化也,必刑政相參焉。”

一言以蔽之,孔子的刑政思想以“德治”為主,但是他並不反對使用刑罰。而誅殺少正卯正是孔子這種理想性、現實操作性兼備的刑政思想的反映。

孔子並非大家印象中的文弱書生,恰恰相反,孔子是一個文武兼備的人;同時,孔子絕非僅僅是理想主義者,孔子在其短暫的從政生涯中有很多極具現實性的操作措施。

誅殺少正卯時,孔子擔任魯國司寇的職位,主管刑政司法。孔子給出了誅殺少正卯的五個理由,事實上直接指向同一個問題:少正卯的存在極大的威脅整個魯國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這就是洪亮吉在《春秋左傳詁》中所言的“少正卯之伏誅,誅其亂政也。大夫而變亂君政,尤為執政所深忌,則爰書之成,必早與君卿共論定焉。而後屍諸市朝,戮之兩觀,何專之有。”可以說少正卯之見殺於魯國,實際是因為以大夫身份錯亂朝政、倡導與其時其國執政理念不同的政治觀念而導致的。即使孔子不殺少正卯,其他主政的卿大夫也必然會置少正卯於死地。


闕里文道


孔子究竟有沒有殺少正卯?與其長篇累牘的講,不如不如直指核心,孔子擔任的司寇一職,究竟有沒有權力殺人?

春秋時期的司寇,主要職能是防治盜賊,順便兼任審判工作。孔子作為治安官,他能是一個不懂法,不守法,和公然褻瀆法律的人嗎?法律之所以存在,就是讓治安官依法辦事,而不是讓你以理殺人。這個基本常識,孔子能不懂嗎?所以從這一點來說《孔子家語》和《荀子》中,口徑一致的(法家思想)五罪說,僅僅靠思想罪,言論罪就殺人,是匪夷所思的。

這篇故事的硬傷太多,一是,少正是鄭國官職,二,孔子宣揚的是法家思想,三,孔子上任7天就殺人……但讓人傷腦筋的是,這篇故事居然出現在《孔子家語》中。

但是,最終能夠給這個“謠言”,畫一個句號的是:司寇其實並沒有獨立司法權。換句話說,孔子可以審案,但他可沒有權力殺人。因為最終裁決權掌握在國君手裡。對於語疑難或重大的司法案件,必須讓國君來裁決。你可不要以為,殺一個世襲貴族不是重大司法案件。你也不要以為,能不能用5個理由殺人?不是疑難案件。所以孔子,一名庶人治安官,真沒有你們想象的,能夠如此膽大包天和隻手遮天。

也就是說,即便歷史上確有少正卯這個人,但真正能夠殺他,還能讓他暴屍的人,唯有國君。因為即便是《孔子家語》,也不能違背司寇沒有獨立司法權的歷史事實。明白嗎?


空空空42973354


孔子殺少正卯這件事,一定要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去研究。他們之間的矛盾不是那麼簡單,牽扯到更多的因素在裡邊。

第一,就是氣數之爭。氣數,現在可能沒有什麼人在乎這個,可是古代社會,那可是非常重視。一個國家有氣數,一個家族有氣數,一個教派也有氣數。氣數這東西現在看可能是迷信,但是在當時就不迷信。孔子自己都經常算卦占卜,還專門寫了《十翼》這本書。

在那個時代,可以跟孔子爭奪氣數的人不多,少正卯恰好就是可以蓋過孔子的那個人。學生比孔子多,授課內容更實用。連孔子的弟子都跑去聽課。這是孔子爭奪氣數最大的障礙。

孔子一上任,得到權勢就殺了少正卯,也是孔子的無奈之舉,正規PK幹不幹少正卯,只能玩卑劣手段。

這個行為他自己都知道不對,沒有任何證據,僅憑猜測就給人頂罪,還暴屍幾天。這跟他自己倡導的德行完全不相符。他信奉周禮,那麼暴屍數日,已經嚴重違背了周禮的核心思想。

但是他還是做了,抱著一顆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想法。只要得到氣運,他有著犧牲自己的準備,換來儒家思想幾千年的發展和流傳。

在過去的幾千年裡,孔家香火鼎盛,當官特別是文官,可是各個都是儒家弟子。這就是孔子爭奪氣數贏來的結果。

第二,就是聖位之爭。在那個時代,其實各派思維交流比較多,對神對鬼以及聖人都有明確的說法的。

孔子自己都講,敬鬼神而遠之。也就是講,他對鬼和神是承認的。另外,還有一個成聖的機會。

鬼,在當時就是沒有後人,沒有祭拜的死後的靈魂。

神,就是有人祭拜,有祭拜就有信仰力。依靠信仰力而實現永生。

至於聖人,那就更厲害了,那可是全國人民都祭拜的。信仰力那可是足足的,成為聖人這才是終極目標。

這個思維現在看科學解釋不了的,可是在當時好像都是被認可的。到現在大家也是認同,很多大家族還不是有祠堂。逢年過節都燒紙祭拜一下。

按照當時流傳的說法,好像是500年出一個聖人。孔子就瞄準了機會,想搶佔聖人的位置。

怎麼成為聖人,這個標準不多,立功,三皇五帝這種為人類做出來重大貢獻的方式,孔子是沒有機會了。那麼剩下的就是立德和立言教化萬民這條路可以走了。

在這條路上,少正卯就是絆腳石了,孔子終於逮到機會上位,幹掉少正卯,那麼他成為聖人的機會就大了。

果不其然,孔子實現了自己的戰略目標。被後人尊稱為聖人。幾千年來的信仰力十足。不過,是不是永生了,還真的沒有辦法判斷。

第三,就是政策執行問題。當時各種學術流派比較多,君主任用什麼人來管理國家,其實就是對某種流派的認可。當孔子當上了司寇,那麼就得按照他的思維執政。可是問題就出來了,司寇是執法的機構,你用儒家的仁義禮智信去管理,很容易亂套的。而少正卯正是那個反對者。這對於孔子執政是個障礙,辯論又辯論不過人家,實在是麻煩,為了推行自己的政令,幹掉這個刺頭,利大於弊,同時也是對其他反對者來一次殺雞儆猴。暴屍幾天,就是真正震懾!告訴別人,反對我的下場就是這樣,以後乖乖的按照我的政令實施。

總結來講,孔子殺少正卯,公心有,私心也有,至於對還是錯,我也不好判斷。但是,我覺得孔子是人生贏家。


白志雅


“孔子誅少正卯”事件從朱熹以來就是聚訟紛紜的焦點問題,晚清近代疑古派出現以後更是掀起了考證潮流。眾所周知,“儒法鬥爭”時代,這個問題曾經深入民間每個角落,雖販夫走卒也頗為熟悉這個歷史典故。但這個問題疑點重重,根本就不可能有定論,這裡僅列出幾個比較硬的證據,大家可自行判斷,如下:


少正卯這個人是真實存在的麼?

“少正”,僅見於《左傳·襄公二十二年》一例,晉代杜預解釋為鄭國世卿官名。也就是說,整個春秋時期,僅僅只有鄭國存在“少正”官名,且周禮都沒有記載。

《左傳·襄公二十二年》:夏,晉人徵朝於鄭。召鄭使朝。鄭人使少正公孫僑對。杜預注:“少正﹐鄭卿官也。”正義:“十九年傳雲﹐立子產為卿﹐知少正是鄭之卿官名也。春秋之時﹐官名變改﹐周禮無此名也。

那麼就可以推測:少正卯這個人如果真實存在,那麼他很可能是鄭國某個“少正”卿大夫的後代,即以官職為姓,名卯。且這個少正也僅僅比孔子略長一代,屬於子產時代的人物,其後代才能與孔子有交集。但眾所周知,卿大夫是世襲的,少正卯如果是鄭國人,也一定是一位大貴族,不是那麼容易被一個外國官員殺掉的。


另一種更大的可能是:根本就沒有這個人。除了鄭國,沒有人姓少正。


少正卯是法家麼?

現代以來,人們多認為少正卯是法家人物,因觸犯儒家的孔子而被誅殺。這個觀點的對錯先不論,可以分析其是否成立。

孔子為魯攝相,朝七日而誅少正卯。門人進問曰:“夫少正卯魯之聞人也,夫子為政而始誅之,得無失乎,”孔子曰:“居,吾語女其故。人有惡者五,而盜竊不與焉:一曰:心達而險;二曰:行闢而堅;三曰:言偽而辯;四曰:記醜而博;五曰:順非而澤。此五者有一於人,則不得免於君子之誅,而少正卯兼有之。故居處足以聚徒成群,言談足飾邪營眾,強足以反是獨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不誅也。是以湯誅尹諧,文王誅潘正,周公誅管叔,太公誅華仕,管仲誅付裡乙,子產誅鄧析史付,此七子者,皆異世同心,不可不誅也。詩曰:‘憂心悄悄,慍於群小。’小人成群,斯足憂也。”

以上是較為完整的少正卯故事,可以逐條分析:

1、少正卯這個人物故事的最早記錄,見於戰國時代的《尹文子》,而後見於《荀子·宥坐》,二者記載大同小異,距離孔子時代已經很遠,是不可能作為研究孔子真實歷史情況的證據的。

2、《尹文子》殘篇大道二卷,按照其主旨來說,屬於廣義的法家,即黃老申韓一派;按其風格來說,又與莊子、列子等一致,可歸入道家。因此,如果說法家尹文子敘述這個反面人物來反對法家,就自相矛盾了。

3、尹文子作品的主要特點,是喜歡用【寓言】故事敘述政治思想,其真實性是可以存疑的,例如鄧析並沒有被子產殺掉,他實際上死於子產逝世之後。


如此,就可以知道,孔子誅少正卯故事最初是泛黃老派的尹文子,為了推廣其名家思想而採納的一個傳說故事,主旨是“名不可亂”,為了正名,甚至有必要誅殺旁門左道。尹文子是戰國中期稷下學宮的活躍人物,由此影響到了後來的荀子。至於少正卯被認為法家,很可能只是一個符號詞彙的延伸想象:鄭國法家子產曾任少正,由此認為此人的言論必然是傾向法家的。


真實的少正卯:誅士風氣下的悲劇人物

真實的少正卯會是怎樣一個情況呢?現在的人已經不可能弄清楚了。但我們可以腦補一下:


鄭國有一位少正卿大夫的後代,以官為姓,叫做少正卯。由於鄭國子產的寬鬆政策,這個年輕人習慣了大尺度言論。有一次他去列國遊學,也許是魯國,也許是齊國,也可能是其他諸國,卻因言論而獲誅,被一位大夫嚴厲訓斥了(誅,本意並無殺戮的意思)。這個故事流傳到戰國後期,由於誅殺士人的風氣已開,人們對因言被殺已經習以為常,於是就想象百年前的少正卯也可能被殺掉了。為了進一步突出“王制”,荀子便引入了這個故事(或者其弟子編入文集),強調王道精神必須堅決打擊那些旁門左道。於是才有了後來的孔子殺人之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