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灣這個地方曾被叫做“海心沙”?更有趣的是……

荔灣這個地方曾被叫做“海心沙”?更有趣的是……

提起海心沙,你是不是腦海裡

第一個蹦出來的就是

天河的海心沙

其實,荔灣這個地方

TA也曾被叫做“海心沙

荔湾这个地方曾被叫做“海心沙”?更有趣的是……

說來有趣,廣州如今仍保留“海心沙”名字的地方就有兩個。若是追溯到宋代以前,“海心沙”會有更多,其中就有今天的芳村——它也曾被叫做“海心沙”。

海心生“芙蓉”

顧名思義,“海心沙”,就是從水中突起的沙洲。舊日稱“沙”,如今叫“村”,2000多年間的變化不可謂不大,大得已經不能用“沙”名來小看它。

這顆廣州目前最大的“沙”,東西最長處有8.8公里,南北最寬處為8.3公里,土地面積是42.6平方公里。海上沙洲徐徐靚,大概,這就是芳村隨地球每日轉動而呈現給世人的秘密。明洪武二年以前,芳村在行政管轄上屬南海郡(縣)或南海郡番禺縣,明洪武二年改廣州路為廣州府,轄南海、番禺七縣,芳村以花地河為界,東屬番禺,西屬南海。近幾十年,芳村或建區、或撤區,以沙立基、以花名世,則是不變的一個發展事實。

荔湾这个地方曾被叫做“海心沙”?更有趣的是……

△上世紀70年代芳村下市湧珠江出口處(鄺玉麟提供)

秦時明月漢時關,回到秦漢,還見不到關於芳村地區的史料記載。當然了,那時候這一帶是一片汪洋大海,只有幾個沙洲露出水面。傳說那年,南越王趙佗驅馬來到治下的番禺縣海邊(廣州人一直把珠江叫做“海”),眺望遠方。是時海面遼闊、煙波浩淼,遠看幾個小沙洲若沉若浮,酷似一朵出水芙蓉。他問部下,所看到的是什麼,未等回答就自己把答案說了出來。部下如獲至寶,從此,這個地方亦一度以“芙蓉沙”命名之。直到今天,還有“芙蓉崗”、“芙蓉八鄉”、“芙蓉三約”等地名,表述其名字的源遠流長。

趙佗當年所看到的幾個小沙洲,是芳村最早浮出水面的部份,今為海北村。接著浮出的還有花地、鶴洞這兩個當時島嶼。其實,直到宋代,芳村大部地方還是珠江水面的一部分。之後,由於上游流下的流沙沖積,逐步成為沙洲,並逐步擴展以至於連成一片。“大沙地”“二沙地”名字的出現,大概也陳述著其沙洲變陸地的先後過程。

沙洲旺“大通”

既是“芙蓉沙”,也是“海心沙”,沙洲面積隨歲月變遷逐漸擴大,到了晉代開始有人在此居住了。再到南漢,這塊土地始見文字記載。《南漢書》卷十七“列傳”第十一僧達岸條寫道:“僧達岸,……一日,渡城河西,阻風,登南岸,愛其地僻,奏請移居。後主為發帑藏建寶光寺,使駐錫焉。”史料中的“僧達岸”,是一位名叫達岸的得道高僧,他所登臨的南岸,就是今天的花地這一角,寶光寺就是今天的大通寺。

如《南漢書》所記,達岸禪師受南漢國主所託,到處尋找可建佛寺的有緣之地,以至於乘船出海尋找。那天他過白鵝潭,一陣風把船刮到了芳村花地。上岸後風停雨歇,他立即被撲面而來的茂林翠竹、鳥語花香所吸引,這絕對就是一片脫離塵囂的淨土啊,不二選擇,就是這裡了!南漢大寶元年(958),在南漢國政府所撥付的資金支持下,達岸主持修建了這個新的佛寺,劉金長賜名寶光寺。

荔湾这个地方曾被叫做“海心沙”?更有趣的是……

△清光緒年間立的芙蓉菊樹石匾,原鑲嵌在中南街海南村菊樹北面的門樓牌坊上

達岸禪師的發現,確實讓劉金長欣喜若狂。繼續踐行著南漢國前面三代國主的遺願,這位後主一直在廣州拓地建花園。有學者考究,芳村的得名,很有可能就出自南漢時的花園之名:芳村園。

宋滅南漢,南漢國主的花園夢破。寶光寺作為前朝遺物,非改名難以適應時代變化。宋政和六年(1116年),寶光寺改名大通慈應禪院,亦稱大通寺。也奇怪,芳村在歷史上的最早揚名,竟全與“大通”有關。宋時的廣州,在中城的基礎上擴建了西城、東城,三城並立,外圍又崛起了一批衛星城鎮,時稱“宋三城”“宋八鎮”。這其中,就有芳村的大通鎮。

大通鎮之所以叫“大通”,皆因位處遙對廣州的主要水道交通樞紐,北江、西江、澳口湧、柳波湧出來的船隻,都可經此通往珠江三角洲各縣、鎮,故這一處的水道起了個非常形象的名:“大通”。宋開寶四年(971年),這裡建起了一個港口,並且也命名為大通港。當時大通港口水面有今天花地河的三倍,其暢達開闊的航線,吸引著四面而來的商船,很快就躍升為當時廣州的第一大港口。因水道得名的這一個鎮,依附港口經濟,把商業貿易做得空前強盛。

荔湾这个地方曾被叫做“海心沙”?更有趣的是……

△裕安圍

大通鎮經濟上之所以大通大順,主要原因是文化搭臺搭得好。具體來說,就是大通寺的佛光庇佑了。大通寺供著個達岸禪師的肉身佛,上香者諸事靈驗。那時但凡從京城來廣州做官者,從水路坐船到廣州,往往經過芳村,也往往會在大通寺稍住上那麼一兩天。他們從京師帶來的花木,有的就隨手交給當地花農。至於紛紛來上香的信眾,一般都會隨習俗帶鮮花供奉。因此,大通寺周圍的鮮花越種越多、越種越旺。滿地花園,奼紫嫣紅,來做生意的人置身於這樣的環境裡,天天心情靚靚。漸漸,人們乾脆就把大通寺所在的這個地方,命名作花地。

清代中期以後,由於西南涌和官窯湧淤塞,西、北江航船改道,大通港逐漸衰落。但作為旅遊點的“大通煙雨”卻更加興旺,遊客賞景由陸上發展到水上。大通滘有各式各樣的遊艇,可供遊人遊花地河觀花或晚上游鵝潭賞月。有清代詩人胡鶴的兩首竹枝詞為證:

其一:

雙槳花船春浪微,隔江晴雨朵煙霏

朝朝搖出大通滘,飽看花田春色歸

其二:

香風拂拂淡煙消,載酒片舟一葉飄

明月如潮花似海,隔船吐吞玉人蕭

荔湾这个地方曾被叫做“海心沙”?更有趣的是……

△清末大通煙雨牌坊

這麼有意思的一個親水景點,自是成為歷代文人雅士的至愛“蒲點”。廣州最早評選羊城八景要追溯到宋代,而宋羊城八景所拿出的靚景榜單,自然少不了它:“大通煙雨”。元代再評羊城八景,“大通煙雨”連選連任。到了明代之後,它就落選了。美人遲暮,美麗不能長時持有,亦大自然規律的必然。

大通寺以南,還有個地名叫“新隆沙”。其實新隆沙並不新,至少在四五百年前已經出現,應是為了表述在“芙蓉沙”之外所崛起的新沙洲。歲月的流逝,已使芳村數“沙”成為一塊碩大的溼地。今天,仍有新隆沙二馬路、新隆沙三馬路、新隆沙西街、新隆沙東街等路名,表明有關沙洲的存在。

荔湾这个地方曾被叫做“海心沙”?更有趣的是……
荔湾这个地方曾被叫做“海心沙”?更有趣的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