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湾这个地方曾被叫做“海心沙”?更有趣的是……

荔湾这个地方曾被叫做“海心沙”?更有趣的是……

提起海心沙,你是不是脑海里

第一个蹦出来的就是

天河的海心沙

其实,荔湾这个地方

TA也曾被叫做“海心沙

荔湾这个地方曾被叫做“海心沙”?更有趣的是……

说来有趣,广州如今仍保留“海心沙”名字的地方就有两个。若是追溯到宋代以前,“海心沙”会有更多,其中就有今天的芳村——它也曾被叫做“海心沙”。

海心生“芙蓉”

顾名思义,“海心沙”,就是从水中突起的沙洲。旧日称“沙”,如今叫“村”,2000多年间的变化不可谓不大,大得已经不能用“沙”名来小看它。

这颗广州目前最大的“沙”,东西最长处有8.8公里,南北最宽处为8.3公里,土地面积是42.6平方公里。海上沙洲徐徐靓,大概,这就是芳村随地球每日转动而呈现给世人的秘密。明洪武二年以前,芳村在行政管辖上属南海郡(县)或南海郡番禺县,明洪武二年改广州路为广州府,辖南海、番禺七县,芳村以花地河为界,东属番禺,西属南海。近几十年,芳村或建区、或撤区,以沙立基、以花名世,则是不变的一个发展事实。

荔湾这个地方曾被叫做“海心沙”?更有趣的是……

△上世纪70年代芳村下市涌珠江出口处(邝玉麟提供)

秦时明月汉时关,回到秦汉,还见不到关于芳村地区的史料记载。当然了,那时候这一带是一片汪洋大海,只有几个沙洲露出水面。传说那年,南越王赵佗驱马来到治下的番禺县海边(广州人一直把珠江叫做“海”),眺望远方。是时海面辽阔、烟波浩淼,远看几个小沙洲若沉若浮,酷似一朵出水芙蓉。他问部下,所看到的是什么,未等回答就自己把答案说了出来。部下如获至宝,从此,这个地方亦一度以“芙蓉沙”命名之。直到今天,还有“芙蓉岗”、“芙蓉八乡”、“芙蓉三约”等地名,表述其名字的源远流长。

赵佗当年所看到的几个小沙洲,是芳村最早浮出水面的部份,今为海北村。接着浮出的还有花地、鹤洞这两个当时岛屿。其实,直到宋代,芳村大部地方还是珠江水面的一部分。之后,由于上游流下的流沙冲积,逐步成为沙洲,并逐步扩展以至于连成一片。“大沙地”“二沙地”名字的出现,大概也陈述着其沙洲变陆地的先后过程。

沙洲旺“大通”

既是“芙蓉沙”,也是“海心沙”,沙洲面积随岁月变迁逐渐扩大,到了晋代开始有人在此居住了。再到南汉,这块土地始见文字记载。《南汉书》卷十七“列传”第十一僧达岸条写道:“僧达岸,……一日,渡城河西,阻风,登南岸,爱其地僻,奏请移居。后主为发帑藏建宝光寺,使驻锡焉。”史料中的“僧达岸”,是一位名叫达岸的得道高僧,他所登临的南岸,就是今天的花地这一角,宝光寺就是今天的大通寺。

如《南汉书》所记,达岸禅师受南汉国主所托,到处寻找可建佛寺的有缘之地,以至于乘船出海寻找。那天他过白鹅潭,一阵风把船刮到了芳村花地。上岸后风停雨歇,他立即被扑面而来的茂林翠竹、鸟语花香所吸引,这绝对就是一片脱离尘嚣的净土啊,不二选择,就是这里了!南汉大宝元年(958),在南汉国政府所拨付的资金支持下,达岸主持修建了这个新的佛寺,刘金长赐名宝光寺。

荔湾这个地方曾被叫做“海心沙”?更有趣的是……

△清光绪年间立的芙蓉菊树石匾,原镶嵌在中南街海南村菊树北面的门楼牌坊上

达岸禅师的发现,确实让刘金长欣喜若狂。继续践行着南汉国前面三代国主的遗愿,这位后主一直在广州拓地建花园。有学者考究,芳村的得名,很有可能就出自南汉时的花园之名:芳村园。

宋灭南汉,南汉国主的花园梦破。宝光寺作为前朝遗物,非改名难以适应时代变化。宋政和六年(1116年),宝光寺改名大通慈应禅院,亦称大通寺。也奇怪,芳村在历史上的最早扬名,竟全与“大通”有关。宋时的广州,在中城的基础上扩建了西城、东城,三城并立,外围又崛起了一批卫星城镇,时称“宋三城”“宋八镇”。这其中,就有芳村的大通镇。

大通镇之所以叫“大通”,皆因位处遥对广州的主要水道交通枢纽,北江、西江、澳口涌、柳波涌出来的船只,都可经此通往珠江三角洲各县、镇,故这一处的水道起了个非常形象的名:“大通”。宋开宝四年(971年),这里建起了一个港口,并且也命名为大通港。当时大通港口水面有今天花地河的三倍,其畅达开阔的航线,吸引着四面而来的商船,很快就跃升为当时广州的第一大港口。因水道得名的这一个镇,依附港口经济,把商业贸易做得空前强盛。

荔湾这个地方曾被叫做“海心沙”?更有趣的是……

△裕安围

大通镇经济上之所以大通大顺,主要原因是文化搭台搭得好。具体来说,就是大通寺的佛光庇佑了。大通寺供着个达岸禅师的肉身佛,上香者诸事灵验。那时但凡从京城来广州做官者,从水路坐船到广州,往往经过芳村,也往往会在大通寺稍住上那么一两天。他们从京师带来的花木,有的就随手交给当地花农。至于纷纷来上香的信众,一般都会随习俗带鲜花供奉。因此,大通寺周围的鲜花越种越多、越种越旺。满地花园,姹紫嫣红,来做生意的人置身于这样的环境里,天天心情靓靓。渐渐,人们干脆就把大通寺所在的这个地方,命名作花地。

清代中期以后,由于西南涌和官窑涌淤塞,西、北江航船改道,大通港逐渐衰落。但作为旅游点的“大通烟雨”却更加兴旺,游客赏景由陆上发展到水上。大通滘有各式各样的游艇,可供游人游花地河观花或晚上游鹅潭赏月。有清代诗人胡鹤的两首竹枝词为证:

其一:

双桨花船春浪微,隔江晴雨朵烟霏

朝朝摇出大通滘,饱看花田春色归

其二:

香风拂拂淡烟消,载酒片舟一叶飘

明月如潮花似海,隔船吐吞玉人萧

荔湾这个地方曾被叫做“海心沙”?更有趣的是……

△清末大通烟雨牌坊

这么有意思的一个亲水景点,自是成为历代文人雅士的至爱“蒲点”。广州最早评选羊城八景要追溯到宋代,而宋羊城八景所拿出的靓景榜单,自然少不了它:“大通烟雨”。元代再评羊城八景,“大通烟雨”连选连任。到了明代之后,它就落选了。美人迟暮,美丽不能长时持有,亦大自然规律的必然。

大通寺以南,还有个地名叫“新隆沙”。其实新隆沙并不新,至少在四五百年前已经出现,应是为了表述在“芙蓉沙”之外所崛起的新沙洲。岁月的流逝,已使芳村数“沙”成为一块硕大的湿地。今天,仍有新隆沙二马路、新隆沙三马路、新隆沙西街、新隆沙东街等路名,表明有关沙洲的存在。

荔湾这个地方曾被叫做“海心沙”?更有趣的是……
荔湾这个地方曾被叫做“海心沙”?更有趣的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