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胃寒体多病,找准原因方可化解

脾胃不调,在不同人身上,表现出来的症候也是不同的。我们今天要说的脾胃不调的症状,在日常生活中可谓十分常见。脾主运化、升清,又主统血,喜燥而恶湿,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的病变主要表现在消化功能失常及水湿潴留、脾不统血。因此,脾虚,是指脾功能虚弱而出现的一系列证候。

脾虚胃寒体多病,找准原因方可化解

脾胃虚寒

饮食习惯不良,如饮食不节制、经常吃冷饮或冰凉的食物等,再加上生活节奏快,精神压力大,更易导致胃病。脾胃虚寒也可由脾胃气虚发展而来。《济生方·脾胃虚寒论治》:“夫脾者,足太阴之经,位居中央,属乎戊己土,主于中州,候身肌肉,与足阳明胃之经相为表里。表里温和,水谷易于腐熟,运化精微,灌溉诸经。若饮食不节,或伤生冷,或思虑过度,冲和失布,因其虚实,由是寒热见焉。方其虚也,虚则生寒,寒则四肢不举,食欲不化,喜噫吞酸,或食即呕吐,或卒食不下,腹痛肠鸣,时自溏泄,四肢沉重,举多思虑,不欲闻人声,梦见饮食不足,脉来沉细软弱者,皆虚寒之候也。”总括以上诸因,主要由以下两个方面导致脾胃阳气虚衰,阴寒内盛,形成脾胃虚寒证:一由脾胃气虚发展而来;二因过食生冷,损伤脾阳、胃阳。

临床表现:特点是上腹部隐痛,泛吐清水,喜食热饮,喜按,肢冷,大便溏薄,舌淡,脉沉细。

调理方向:益气温中,健脾和胃。

可选:理中汤、黄芪建中汤、厚朴温中汤等方加减。

脾虚胃寒体多病,找准原因方可化解

肝胃不和

肝气瘀滞,横逆犯胃,胃失和降,以胃脘、胁肋胀满疼痛,嗳气、呃逆、吞酸,情绪抑郁,不欲食,苔薄黄,脉弦等为常见症的证候。包括肝气犯胃和肝胃郁热。

临床表现:特点是上腹部胀痛,牵引胁肋,嗳气吐酸,情志抑郁,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调理方向:疏肝理气,调和肝脾。

可选:柴胡疏肝散加减。

脾虚胃寒体多病,找准原因方可化解

脾胃湿热

因饮食不调,膏粱厚味,酿成湿热,内蕴脾胃而引起,亦可因感受湿热交阻于中焦而致病。

临床表现:特点是上腹部灼痛痞闷,嘈杂泛酸,口苦口腻,恶心纳呆,倦怠乏力,舌暗红,苔黄腻,脉濡数。

调理方向:清热化湿,健脾和胃。

可选:香连丸、平胃散等方加减。

脾虚胃寒体多病,找准原因方可化解

胃阴不足

胃病久延不愈,或热病后期阴液尚未恢复,或平时嗜食辛辣,或情志不遂,气郁化火而寻致胃阴耗伤。其主要临床表现是:胃部隐痛,饥不欲食,口燥咽干,大便干结,或腹部不舒,或干呕呃逆,舌红少津,脉细数等。

临床表现:特点是上腹部疼痛,口燥咽干,心中烦热,手足心热,舌红少津,脉弦细。

调理方向:益气健脾,养阴清胃。

可选:益胃汤、一贯煎等方加减。

脾虚胃寒体多病,找准原因方可化解

血瘀气滞

肝主疏泄而藏血,具有条达气机,调节情志的功能,情志不遂或外邪侵袭肝脉则肝气郁滞,疏泄失职,故情绪抑郁或急躁,胸胁胀闷,走窜疼痛;气为血帅,肝郁气滞,日久不解,必致瘀血内停,故渐成胁下痞块,刺痛拒按;肝主藏血,为妇女经血之源,肝血瘀滞,瘀血停滞,积于血海,阻碍经血下行,经血不畅则致经闭、痛经。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均为瘀血内停之症。

临床表现:特点是上腹部刺痛,食后痛剧,痛处拒按,有时吐血或黒便,舌紫暗有瘀点,脉细涩。

调理方向: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可选:膈下逐瘀汤加减。

脾虚胃寒体多病,找准原因方可化解

胃气不和

多因胃阴不足、邪热扰胃,或食滞胃脘,或肝气横逆犯胃,影响胃气正常功能所致。

临床表现:特点是上腹痞满不适,干呕嗳逆,食少倦怠,寒热互结,升降失常,表里不和,虚实夹杂,舌苔薄黄膩,脉弦滑或沉细数。

调理方向:和胃降逆,平调寒热。

可选:半夏泻心汤、黄连汤等方加减。

脾虚胃寒体多病,找准原因方可化解


重要提示:

①文中未涉及到症状的具体用药,且内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具体症状还应辨证为主。

②图片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

③有任何不明白之处,请在私信及评论区留言,我将竭尽所能为您解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