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如果不發動三藩之亂,而是老實接受削藩的話,會得以善終嗎?

大侃歷史


吳三桂是歷史上有名的大漢奸,他為大清入主中原,平定天下可謂立下了汗馬功勞。毫不誇張的說,大清之所以可以那麼順利奪取全國政權,吳三桂當記首功。先是在山海關打敗了李自成,又在四川攻打了張獻忠,還率軍平定了雲、貴地區,甚至進入緬甸,最終將南明最後一任皇帝永曆帝絞殺。這些實實在在的功績為吳三桂博得了平西王的爵位並受封鎮守雲南,可謂名符其實的封疆大吏。



平西王吳三桂在雲、貴地區擁有著極高的權威,稱之為“土皇帝”也毫不為過。那麼,年過花甲的吳三桂為何還要在人生的最後時刻起兵叛亂呢?

先分析一下歷史上吳三桂為何沒有考慮接受撤藩的客觀原因。

一、形勢嚴峻,康熙撤藩決心已定

康熙十二年,年僅二十歲的康熙便決定撤藩。可能會有人覺得康熙太過年輕不夠穩重,撤藩有點操之過急。但不要忘了,康熙自幼是在孝莊的指導下成長起來的,在孝莊的引領下,康熙對於政局的把控和敏銳性有著與之年齡不符的成熟和獨到見解。三藩勢力在地方上的不斷擴大,影響力日益劇增,又重兵在手,漸漸已經對大清形成了不小的威脅。況且,三藩的存在對於大清來說是一筆極大的財力負擔。既給朝廷帶來了威脅的同時,每年還要消耗大量的財力,這使得康熙對於撤藩的決心堅定無比。養虎為患不如主動出擊,撤藩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二、撤藩迎來契機,吳三桂與朝廷利益矛盾不可調節

康熙做出撤藩的決定後,自然不會直接動用武力解決。正在此時,康熙迎來了一個最佳的撤藩契機。正值平南王尚可喜因為與子尚之信發生矛盾,便再度提出將藩地歸還朝廷,準備迴歸遼東養老(尚可喜是忠於大清的,三藩之亂中是尚之信附和吳三桂叛亂)。康熙很快便批准了尚可喜的請求,同時也想要趁機試探吳三桂和耿精忠的態度。



顯然,撤藩對於吳三桂來說是嚴重損害了他的自身利益。對於已經當慣了“土皇帝”的吳三桂來說,與其交出兵權做一個閒人王爺,還不如打出“反清復明”的大旗殊死一搏。況且吳三桂並不是一個人,許多依附於他的利益集團也不可能任由自己的榮華富貴就這麼白白斷送,起兵叛亂是唯一的路。而且可能在吳三桂心中,他始終認為自己對於大清的功勞是史無前例的,大清撤藩屬於過河拆橋的行為。既然你先不仁那他不義也就無可厚非了。

在這種局勢下,雙方可謂勢同水火。唯有武力一決高下才會平息、化解矛盾。因此以吳三桂為首的三藩是不得不反,這觸及到了核心利益,戰爭無法避免。



迴歸題主所問。退一萬步來說,即使吳三桂不顧自身利益,選擇妥協接受撤藩,那麼他是否會得到善終呢?萌月關認為也不會。

第一,吳三桂對大清只有利益沒有忠心

在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前,他最早是打算歸附李自成的。只不過最終在李自成和大清之間選擇了利益更高的大清。而那個時候的大清急需吳三桂手中的兵權,故而兩者達成了默契。一直到後來鎮守雲貴,這都是利益驅使。拋開利益,吳三桂與大清並不是“朋友”。這一點康熙帝也是看得很透徹,對於這樣的吳三桂,康熙即便為了營造所謂的“滿漢一家”、“厚待功臣”的景象而不殺吳三桂,也絕不會讓吳三桂的日子太好過。



第二,吳三桂反覆無常不容於大清

吳三桂原本是明朝將領,結果不但不知保家衛國反而投降大清引清兵入關。吳三桂是為了自身利益而背叛大明,他這一次為了利益背叛大明,下一次就有可能為了利益背叛大清。即便吳三桂老老實實的接受了撤藩,但他在雲貴盤踞那麼多年,勢力根深蒂固,他的存在始終對於大清是一個威脅。接受撤藩後,大清明著不能對他做什麼,但暗地裡恐怕少不了小動作,絕對不會讓吳三桂有太平日子過。



第三,吳三桂接受撤藩無力自保

雖然大清入主中原完成了統一大業,但仍有不少“反清復明”的組織想要恢復漢人統治。而吳三桂則被視為最大的漢奸,即便是手握重兵的平西王時期都遭遇了多番刺殺。一旦被撤藩兵權被奪,失去了自保能力的吳三桂恐怕性命很難長久。



第四,平西王利益集團不會放過吳三桂

千萬不要以為平西王吳三桂是一個人在戰鬥。作為盤踞雲貴那麼多年的他,自然有著自己的關係網和利益集團。但這一切都是建立在他手握重兵實力雄厚的前提之下。一旦吳三桂接受撤藩,那麼除了吳三桂自身,跟隨依附於他的利益集團也將受到毀滅性打擊。在利益面前,昔日的主子也好,平西王也罷都是浮雲,更何況此時的吳三桂已經是被拔了牙的老虎,從猛虎變成了小貓,那些損失了巨大利益的“昔日盟友”怎會放過他?

綜上所述,吳三桂在康熙發佈撤藩命令後唯有起兵叛亂這一條路可走!反抗尚存一線生機,接受撤藩的話整個大清都沒有一個他可以安全容身之地。



我是月關略萌,專注歷史領域。希望大家可以多多支持關注我,感謝大家閱讀點評。


月關略萌


我們只需要對比同為“三藩”的尚可喜、耿精忠家族的最終結局,就可以判斷吳三桂可否善終了。

  • 尚可喜的家族

尚可喜一藩跟隨吳三桂造反,主要是他的長子尚之信推動的。因此,在平定三藩結束後,主要也就是尚之信等人被處死,其餘人都是平安的。

不僅如此,尚家的後代據說有14個男丁與皇室宗親聯姻,家族有150多人在朝中當官。

例如,晚清留洋考察五大臣之一的尚其亨(時任山東布政使),就是尚可喜第七子和碩額駙尚之隆的八世孫。

  • 耿精忠的家族

耿精忠是耿繼茂的長子,繼承了父親的爵位,跟隨吳三桂造反,事後被清朝處死。

但是,耿氏家族並沒有被株連。耿繼茂還有兩個兒子是耿昭忠、耿聚忠,都得以善終。

特別是耿聚忠還是和碩柔嘉公主的額駙,康熙非但沒有像對待吳應熊那樣殺了他,反而非常疼愛他們父親的女兒耿氏(嫁給明珠之次子揆敘)。

所以,如果吳三桂不造反,結局其實是能夠善終的。

就算康熙防範吳三桂,但也不會對他的子女動手,至少你還有後代香火延續,不像現在子孫死絕。


HuiNanHistory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很難說,不過就是任人宰割了,很難說會有什麼下場。

這絕對不是吳三桂一個人的事,而是涉及整個家族。

我們以臺灣的鄭家為例。

鄭克爽在戰局不利的情況下,投降滿清,被封為漢軍公。

然而,鄭克爽才活到37歲,就不明不白的死了。

而且他生前是公爵,死後留下3個兒子,爵位卻不允許世襲。

那麼,其實鄭克爽的兒子就變成普通人。

鄭克塽死後,其母黃氏向清廷要求發還鄭家產業,不了了之。

看看鄭克爽的下場,也很有可能發生在吳三桂一家身上,甚至更慘。

當時康熙對於權臣是很厲害的。小小年紀就對付了鰲拜,將鰲拜黨羽殺了個乾淨,自己也被處死。

再看看吳三桂造反以後,明明他的兒子的妻子是建寧公主,也算是康熙的妹夫,仍然被康熙毫不留情的處死。吳應熊長子吳世霖也被處死,其他孩子年齡小免死,但全部成為奴婢。

可見,康熙對於政敵是毫不手軟的。

而吳三桂即便同意削藩,他的勢力太強,舊部眾多,是當時全國最強大的軍閥勢力。

以康熙的為人,恐怕不會只是讓他退休,很可能暗中賜死之內,以絕後患。

那麼,吳三桂明明掌握著可能打垮康熙的兵馬大權,他能隨便交出去,讓自己處於任人宰割的地位呢?

任何一個政客都是不可能的。

退一步說,就算交出權力,吳三桂十有八九也不得好死。


薩沙


吳三桂放清兵入關是被逼無奈的。吳三桂對明朝忠心耿耿,一直駐守山海關,有他在,清兵根本就攻不破山海關。可他最後為什麼放清兵入關?首先,明朝被李自成所滅,他效忠的朝廷沒有了,隨著崇禎自殺,他效忠的對象也沒有了,何去何從?堅持下去,他的糧餉哪裡來?沒有糧餉,他的士兵吃什麼?沒有吃的,拿什麼抵抗清兵。其次,當李自成招降吳三桂時,吳三桂已經起身前往北京城,但在半路,吳三桂返回山海關放清兵入關,有幾個人想過其中原因。李自成手下大將劉宗敏毆打吳三桂考父親,搶走陳圓圓,而且李自成起兵造反,打出的口號是不收取百姓任何稅收,他如何維持軍隊的正常開銷?搶奪現任和退休的明朝官員家產,並殺害這些官員及其家人,吳三桂知道後,返回山海關放清兵入關。真以為吳三桂想投降清廷?如果想投降,在明朝沒滅的時候,吳三桂就可以投降了,何必等到明朝滅亡。吳三桂的投降可以說是李自成一手造成的,李自成才是明朝漢人最大的罪人,沒有他,清兵攻不破山海關,明朝不會被滿人推翻


用戶52157040082


答案是:會善終。

下面我分析一下為什麼。

試想,當時康熙要撤三藩,如果吳三桂乖乖交出地盤和軍隊,返回遼東或者在京城居住,處於清廷的監視之下,過上富足但無兵無權的閒散王爺生活,那麼清廷斷然是不會為難他的。因為這樣一個無兵無權老翁根本掀不起什麼風浪。

更何況吳三桂之子吳應熊娶了康熙的姑姑建寧公主,是當朝駙馬,所以吳家也是皇親國戚和清廷統治集團的一份子,關係更近一層,怎麼會加害他呢?

飽讀儒家經典的康熙,深知擅殺大臣的皇帝在歷史上可是會被記下汙點的,會被後世抨擊的。而帶路黨吳三桂為清朝入關立下了汗馬功勞,如果擅自殺害,那麼後世該如何評論康熙呢?

康熙以明君自詡,肯定會為自己在歷史上留下好名聲而絕不會加害吳三桂。

所以,如果吳三桂老實接受削藩是會保住性命得以善終的。


但問題是吳三桂是絕對不會接受削藩的!

為什麼?

我們從一下兩點來說明一下。

1.有兵就有一切

吳三桂的父親是吳襄,舅舅是祖大壽,都是明末遼東戰將。祖大壽是遼東豪族,在遼東擁有田產、軍隊,同後金/清朝長期交戰,但敗多勝少。

按照一般軍法來說,打了敗仗的將軍要被朝廷處罰,或革職或下獄或正法。但祖大壽打了許多敗仗什麼事都沒有,朝廷甚至還嘉獎安撫。

為什麼?

就是因為祖大壽有地盤,有軍隊!

在明末亂世,朝廷孱弱,軍制敗壞。在遼東,明廷只能依靠當地的豪族軍法祖大壽等人抵抗,如果膽敢懲罰祖大壽等人,恐怕會激怒他們,把他們推到後金那一方。

這是明廷對他們又怕又拉攏的原因。

生於遼東,長於遼東,戰於遼東的吳三桂從小耳濡目染,深知這種事的奧妙之處,也從祖大壽的遭遇得出了深知有兵就有一切,無兵就是任人宰割的人生至理!

吳三桂被封為平西王,佔據雲南,就是為了有兵有地盤,效仿明朝的沐王爺,永鎮雲南,為子孫後代留下一筆遺產。

在亂世中摸爬滾打出來的吳三桂,早已成了權力動物,要收回他的軍隊和權力,比殺了他還難受。

所以,吳三桂斷然不會交出軍隊和地盤的!誰也不想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2.吳三桂集團

吳三桂率領關寧軍從山海關一路殺到雲南,大大小小數百戰,行程萬餘里,歷盡千辛萬苦才得到了雲南這塊地盤。

除了吳三桂家族之外,關寧軍的大大小小的將領士兵的命運和利益,早已和吳三桂融為一體,形成了吳三桂集團(或者叫關寧軍集團)一損俱損,一榮俱榮!

吳三桂手下的大將有郭壯圖、王屏藩、馬寶、張國柱、夏國相、龔應麟等軍官,士兵有6萬,再加上這些人的家屬,足有十幾二十多萬人,都系在吳三桂一人身上。

這些人在雲南享受高官厚祿,廣佔田地,開設店鋪,生活非常富足。

如果吳三桂放棄四季如春氣候溫和物產豐富的廣大雲南,帶領他們返回冰天雪地的遼東一隅之地,那麼肯定會激起他們的強烈反對。

所以,吳三桂已經不是一個人了,而是一個軍事政治集團的總代表,而他的決策肯定要考慮這個集團的大多數人的意見。如果與集團大多人的意見相左,吳三桂也就失去了他們的支持,變成少數派甚至是孤家寡人,這對他來說也是無法接受的。

也就是說,整個吳三桂集團挾裹了吳三桂,迫使他做出符合利益集團的事。

如果吳三桂執意要接受削藩,他自己當然可以成為一個生活富足衣食無憂的閒散王爺,但廣大吳三桂集團的關寧軍則陷入了一落千丈的悲慘境地。

平西王集團的地盤是雲南,吳三桂是雲南的土皇帝,關寧軍大大小小的在這裡作威作福,誰也不能處罰他們,享受著種種特權。

更何況關寧軍入關之後,經過無數場血戰,從山海關一直打到雲南,戰功赫赫,永鎮雲南是清朝對他們的承諾和獎賞,是當年多爾袞對吳三桂裂土分茅的承諾。如果清朝出爾反爾,剝奪關寧軍的雲南地盤,廣大關寧軍是根本不可能接受的,肯定要動用一切手段來捍衛自己的利益!

在經歷了明末亂世的吳三桂和關寧軍眼裡,利益高於一切,誰給利益就對誰忠心,沒有利益就反叛。

而關寧軍的利益,也是吳三桂個人的利益!因為吳三桂是關寧軍利益的總代表!


最後,用古人的一首詩來抒發我讀這段歷史的感慨吧!

清朝張茂稷《讀史偶感》:

“李陵心事久風塵,三十年來詎臥薪?

復楚未能先覆楚,帝秦何必又亡秦。

丹心早為紅顏改,青史難寬白髮人。

永夜角聲應不寐,那堪思子又思親。”


燕趙節度使


基本上不可能善終。

首先,異姓諸侯王,尤其是吳三桂這種做到裂土封王,割據一方的異姓王爺,歷朝歷代就沒幾個能有好下場的。善終只是小概率事件,不得好死才是正常歸宿。

第二,康熙不是嗜殺之君,但他是一個有原則的人。他的殺人邏輯就是不該殺的人,他不會殺,但該殺的人,他一定要殺。

就拿尚之信和耿精忠來說,他們兩人先反叛後投降,康熙給他們,以及他們的下屬的承諾都是將功贖罪,既往不咎。然而吳三桂死後,康熙卻以負恩謀反之罪,將尚、耿二人處死。尤其是耿精忠,還是被凌遲處死的。

還比如說朱三太子朱慈炤,康熙多次下詔尋找失蹤的明朝太子,聲稱要善待厚養。可真的當朱慈炤暴露在大庭廣眾之下時,康熙卻以朱某雖無反叛之舉,未嘗有反叛之心,將年逾七旬的朱慈炤凌遲處死。(“朱某雖無謀反之事,未嘗無謀反之心”)

處死了朱慈炤,康熙還不放心,又把朱慈炤的子孫全部處斬,可謂是滿門抄殺。

有的人說,吳三桂對大清有功,康熙殺他會傷人心,他不會幹這種缺心眼的事。可是對比尚之信和耿精忠之死,你覺得康熙是那種怕別人說他閒話的人嗎?

很顯然,他根本不怕。他殺人只看是否利於江山社稷。至於信義這玩意,他無所謂。大人只看利弊,小孩才分對錯。


第三,吳三桂情況複雜,極難善終。

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降清,那是真心實意的降清。可吳三桂不一樣,他和清廷的關係從一開始就很複雜。

皇太極在時,吳與滿清不共戴天。清廷的漢人降將曾多次寫信招降,吳都不屑一顧。因為崇禎皇帝對吳三桂非常信任,吳手下不僅有關寧鐵騎,還有遼東十萬多戶百姓。這些兵民在吳三桂的手下,是一個相對獨立於大明關內管理體系之外的利益共同體。

作為對崇禎皇帝信任的回報,當時的吳三桂是決心替大明世守遼東的。

後來京師被大順軍攻破,崇禎上吊自殺。吳三桂此時權衡利弊。他既可以降清,也可以降大順,他無所謂降誰,只要誰能保證“關寧軍利益集團”的利益,他就降誰。

再後來,李自成在京城的拷贓行動傷了吳三桂的心,而多爾袞則“真誠”對待吳三桂,用封疆裂土拉攏,准許他繼續獨立。吳三桂這才降清。

降清之後,吳三桂基本上放棄了之前的所有信仰。清廷讓他打誰,他就打誰。他想用實際行動換取滿清對他封疆裂土的承諾。

注意,裂土封王在吳三桂看來,這不是出自清廷的“賞賜”,而是他自己憑本事,與滿清朝廷對等交易換來的。他認為這是他應有的待遇。

後來八旗兵力不足,吳三桂一馬當先,滅掉南明,他最積極,堪稱是首功。並且他還殺了永曆帝,徹底的不要臉了。而清廷給他的回報則是晉爵親王,開藩設府,承認了他割據一方的地位。

看完吳三桂從大明重將到清廷藩王的十幾年人生過程。他作為一個殺死了永曆皇帝、手握重兵、且手下均系關寧心腹、實力強大的漢人藩王。你還覺得即便他主動撤藩,想做個善終的富翁,康熙會放過他嗎?

以康熙的德性,吳三桂必死!不但吳本人活不了,他手下的骨幹恐怕也是難逃秋後算賬的結局。因為這些人都是一路人。清廷對這些人都不信任。

當然了,從吳三桂的本心來說,他的理想就是裂土封王,他並不想反。但問題還是前面提到的,吳三桂所代表的,是一個利益共同體。他不想謀反,不代表他的部下們沒有謀逆之心。

因為吳三桂身為親王,他接受撤藩,他仍然可以像個吉祥物,保個世代公爵身份。可整個關寧軍利益集團,到時候肯定是會被清廷拆散,被徹底邊緣化。



說到這裡,我們不妨設身處地的想一想。如果你是當時關寧軍利益集團的一份子,你會如何看待吳三桂同意撤藩?

附清滅明,你參加了吧?吳大帥勒死了永曆皇帝,你應該也有一份“功勞”吧?這件事不僅吳三桂丟臉,想必你也丟了臉吧?

你拿自己的名節換榮華富貴,結果滿清說收回就收回,你老臉往哪擺?你幹了那麼多遭人唾棄的惡事,到頭來豈不是一場空,淪為別人的笑柄?

既然如此,你幹嘛不反了算了呢?

或者,你幹嘛不勸吳大帥反了算了呢?

而只要你敢反,吳大帥就死定了!

康熙只要一句“吳某雖無謀反之事,但未嘗無謀反之心”,就可以要了吳三桂的命。即便吳三桂可能並沒有謀反之心。


Mer86


不得善終的可能性佔的比例特別大。

吳三桂如果真的接受了削藩,徹底歸順了清朝皇帝也不會放心。當時吳三桂的權力已經這麼高——平西王,這是手裡有實在兵權的。古代帝王最怕的是什麼?就是這些人手上的兵權。如果他接受削藩,放下了兵權,只是說放下了,但權威猶在。一個有權威又會打仗的將軍,皇帝真的能放心得下嗎?

還有一個就是吳三桂的權勢,他都已經是平西王了,平西王算是皇帝之下,萬萬人之上,皇帝心裡是忌憚的,吳三桂如果不死,他心裡是沒法安心的,他怕有一天自己的朝廷被吳三桂推翻了。所以對吳三桂最好的處理方式就是一死,可能是滿門處死。這樣,即使他的手下有其他想法,沒有領頭羊也是無可奈何的。你覺得呢?歡迎討論。


歷史人物風雲


吳三桂作為明、清、大順三股政權交際時期的重要歷史人物,倒向哪一方,都是決定歷史潮流走向的核心力量之一。雖然“衝冠一怒為紅顏”的吳三桂選擇站在遊牧民族的滿清政權一邊,但是他的下場卻並沒有因此得以善終。

吳三桂一生三次“反水”,恰因如此吳三桂以一代名將變成飽受歷史詬病的人物。先是效忠大明王朝崇禎,中間與大順李自成達成“合作協議”,最後又拋棄兩人中原主子,投靠少數民族滿清政權,結果又不安於現狀發動“三藩之亂”。

客觀地分析,吳三桂即使安於現狀,老實本分地接受清朝削藩,也很難以得到善終。

負面教材,與主流價值觀不符

這就要清兵入關開始說起,吳三桂的一生都活在背叛當中,這種烙印無論是當時的天下之主滿清政權,還是後來的歷史學界都難以接受。所有人都不會理解一個經常搖擺不定,毫無定性的人物。滿清政權站在少數民族和中原文明難以調和的角度來看,更是對吳三桂充滿各種不信任,所謂的平西王只是滿清迫於歷史時局需要,而虛以委蛇達成的臨時協議,封建王朝的這種協議本身不具備任何的法定依據。

歷朝歷代都要追封前朝有節氣,敢於為君王死社稷的忠臣,目的就在於向自己的大臣們暗示,作為人臣的典範應當如此。吳三桂與這些殺身成仁的名臣相比,完全就是歷史的負面教材,反面人物,朝廷如果留著他就等於否定忠孝節義的價值觀。無形當中,會向臣子們傳達國家有難投靠新主人同樣不失王侯將相的爵位,如此下去一個封建王朝的威嚴必然受到挑戰,所以吳三桂必然難以善終,此是其一。

政治需要,討價還價得來的王爵

吳三桂並非不可以善終,如果從一開始,吳三桂交出手中的兵權,主動向滿清朝廷表明自己只想虛銜,不領兵權的想法,滿清朝廷必然不會難為他,穩穩當當做一個安樂自在、太平盛世異姓王爺也不是沒有可能。

可惜的是吳三桂過於迷戀手中的兵權,將其視為自己保命的護身符和救命的稻草,始終抓著牢牢不放。然而滿清朝廷由於新入中原,根基未穩,也只能勉強答應他的請求。

所謂的平西王不是滿清朝廷心甘情願寄予加封的,說到底是一種勢力和時局較量權衡的一種結果,或者說是討價還價得來的王爵。

畢竟滿清才是統治者,試想一個“入職”當天就跟老闆討價還價、要待遇的員工,日後老闆豈能對他不心存嫉恨。從這一點來看,滿清朝廷也必然不會饒他,此是其二。

其實吳三桂原本可以成就一代賢臣名將的美名,無論是輔佐崇禎形成三足鼎立,或是“幫助李自成保護好中原漢文明”,此二者是中上策的選擇,吳三桂偏偏選擇倒向毫無瓜葛的遊牧民族滿清政權,還殘忍的殺害南明永曆帝,最終三家政權都將吳三桂擱置在孤立的境地,也造成吳三桂家族覆滅,遺臭萬年的惡果,實在是令人可悲可哀啊。


鄧海春


吳三桂,滿清入關所封三位外姓王之一,也是三藩裡最能打的一個藩王,造反初期曾一度打的康熙懷疑人生,甚至生出了退守關外的想法。與康熙征戰十幾年,因生出要與康熙南北分治的想法,錯過了最好的北上機會而導致全盤皆輸,可謂滿清早起期最危險的一個藩鎮。

那麼如果吳三桂接受削藩又會怎麼樣呢?我認為只有一個結果,那就是必死無疑,可能有人會說也許清庭不會殺他,只會把他軟禁善終呢?我告訴你,清庭不殺他也會有別人去殺他信否?要知道他可是親手殺掉了南明帝,你覺得當他失去兵權後臺灣鄭王府會不會派人把他千刀萬剮?更何況還有那麼多反清義士,沒有一個不想讓他死的,而康熙也樂的看到他被別人幹掉。正應證那句話,沒有兵的王算什麼王?

而且吳三桂是永遠不會同意削藩的,沒有了兵權就沒有了世襲罔替,他當初覆滅南明是為了什麼?當初鎮守邊關崇禎是給了他五萬兵馬,勤王失敗後與李自成打了幾仗,那時候所剩兵馬大概只有三萬多,降清後一直到伐南明之前,這些年攻順以及攻大西他又損失多少兵馬呢?兩萬左右。也就是說他從降清到南明覆滅前他的兵馬一直都沒有補充過,吳三桂就算是個傻子也能看出來清庭在故意消耗他的兵力。他為何一定要滅亡南明?難道不是為了佔據雲貴補充兵力好做個國中國的皇帝嗎?所以造反是必然的。


東亞第一噴王


雖然說歷史不能重演,也不適合假設,但是吳三桂哪怕不發動三藩之亂,也不會得到什麼善終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可以從吳三桂的人生軌跡來探究一下原因。

當年身為明朝遼東總兵,平西伯的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可以說是賣主求榮,為了自己家族的富貴,不惜背上罵名。

十五年之後,又親自帶兵進入緬甸,要求緬甸王交出南明永曆帝,並且在康熙元年,為表自己雖是降將卻有衷心,在昆明殺掉永曆帝。之後坐鎮雲南,封平西王。可以看出為達目的不放棄任何手段,並且還有斬草除根的心性。

之後和鎮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可喜共稱三藩。這個時候的吳三桂,可以說是意氣風發,因為自認為幫助大清滅明朝有功,甚至是第一功臣,同時自己的兒子吳應熊也迎娶了康熙皇帝的妹妹,成為皇親國戚。

建立私兵,不聽皇權

麾下將領過百,坐鎮雲南,擁有數萬的私兵,把雲南弄得像自己家的一樣,在雲南這邊的官員都需要聽從自己的調度,上任還是罷官,朝廷的戶部,兵部,吏部等一概不得過問。

他想成為當年的沐英一樣。後來康熙十二年,平南王尚可喜希望解甲歸田,康熙藉此機會開始削蕃,吳三桂也開始了他得造反生涯。

從吳三桂的人生經歷我們不難看出,吳三桂並不是一個本分的人,為了榮譽和前途賣主求榮,怕人報復主動斬草除根,野心很大不服朝廷管制等等。

所以哪怕吳三桂老老實實的接受削蕃,也不會獲得什麼善終,具體原因有二

一、野心極大

正是因為他自己的野心這麼大,康熙雖然年少,但是從小生活在爾虞我詐中,對於事態看的十分清楚,他知道如果不趕緊打壓的話,不一定多少年後,吳三桂說不定想要的不只是雲南了。

而清朝初期,百廢待興,已經打完仗了。不需要再有什麼波動,所以為了防患於未然,吳三桂哪怕接受削蕃,因為他之前暴露出來的野心,康熙也不會讓他安享晚年。

他本身的性格經歷,也不會允許小皇帝對他指手畫腳安排人生,鬧出動靜實屬必然。

二、騎虎難下

哪怕吳三桂真的因為年紀大了,在聽到朝廷削蕃之後。沒有了什麼雄心壯志,他也不能安心的在家裡休息。

因為他的私兵等一些將領,在十多年的驕奢淫逸之下,也不願甘為清臣,也已經變成噬主的猛虎。吳三桂在的時候還有人壓制,一旦吳三桂聽從命令,這些兵將也會因為自己的權益被奪去而謀反。

那個時候他的私兵對待他也只有兩個結局,一是黃袍加身不得不反,二是就地暴斃,活不下去。

結語

吳三桂此人,性格奸詐,並且為達目的誓不罷休,還有很大的野心,所以當時削蕃,哪怕他遵守削蕃,也不會得到什麼善終。

關注小太陽,每天都有新鮮的歷史故事雙手奉上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