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中國足協副主席的李毓毅表示,十八九歲還在坐冷板凳就基本沒希望了,你怎麼看?

Verdy足球回憶


他說的對嗎?對!你說十八九了都沒有比賽的機會,將來怎麼成長?他還有一個提議,那就是中乙聯賽應該是打造成“青年聯賽”,這個就有點可笑了。你說踢足球是不是一個職業?是不是不在中超中甲踢球就應該退役呢?按照李毓毅的說法,他們就應該退役了。對於多數球員來說,從中超到中甲,再到中乙,然後退役這是多數球員希望有的軌跡,從高到低也是延續足球生命。你乙級要變成青年聯賽,你為何不成立一個青年聯賽,何必讓這些老將們提前失業呢?U23規定,據說李毓毅是積極推動者。

他認為年輕隊員必須要鍛鍊,即使犯錯也是可以的。不過他忘了,職業足球的本質是踢得好看,並不是要積極為國家隊培養和輸送人才啊!球員在十八九歲能在中超中甲打主力的基本上都是邊後衛和邊前衛這樣的位置,中路他們哪有敢用這些孩子的教練?他們失誤了,比賽輸了,教練是要下課的。這一點與鍛鍊新人是矛盾的,與李毓毅時代的U23名額和外援出場人數掛鉤,與現在陳戌源時代的必須有一名U23在場上是有區別的。李毓毅在足協主要就是搞青少年足球的,他曾經說很不解:“中國足球青少年比賽取得一個成果的時候,馬上國家隊就輸一場比賽,這對於中國青訓的傷害很大。”


球哄哄


11月5日,足球報發表記者採訪前足協副主席李毓毅的文章,李毓毅就足球青訓、留洋、U23政策、職業聯盟的發展等問題談了自己的看法。其中在談到U23政策有所變化的時候,李毓毅認為應該鼓勵20歲左右的年輕人參加梯隊比賽,增加比賽時間;中乙聯賽則相應減少老隊員的上場人數(3人以下);通過梯隊比賽逐漸成才,最後打上頂級聯賽。如果十八九歲、二十歲的時候還坐在冷板凳的話,年輕球員的水平得不到提高、就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也抬高球員的身價,並且(中超)上場的都是老隊員,中國足球是沒希望的。

從理論上來說,李毓毅的觀點是非常好的。縱觀整個世界足壇,幾乎都的聯賽都是金字塔結構的發展形式。即重視和建設好各種低級別聯賽、梯隊建設,為頂級聯賽源源不斷地輸送優秀才人,以此推動足球人才的成長。

但中國足球一直以來,都是隻重視中超聯賽,一年十幾、二十個億的投入,買來高水平的外援、炒高本土球員的身價,最終將中超聯賽建設成亞洲第一聯賽。但中甲、中乙基本上無人過問,球迷甚少問津,媒體的報道也都少之又少。甚至國內大多數知名網站,中甲聯賽的相關資料不但少,而且非常不健全,找資料經常得到搜索引擎。至於本賽季中甲聯賽結束後傳出的“不願衝超”的笑話,更真實、殘酷地反映出了中國足球現狀的某個痛點。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我認為主要有3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如何發展青訓,足協的主導作用更應該明確

李毓毅談到的現象,其實此前的足協一直沒有做好。比如說要把年輕球員放到乙級聯賽去鍛鍊,說的很好,做根本無法做到,因為中間隔著一箇中甲聯賽,還有一個預備隊聯賽,並作為中超聯賽積分排名一個主要依據之一,這就十分矛盾。

好的苗子都去打中乙,預備隊的成績肯定受到影響,最終就會影響中超俱樂部的排名。打個比方,恆大和上港如果最後的積分相同,在計算最終排名結果時,除了考慮相互比賽、淨勝球球以及進球數之外,非常重要一點就是所屬俱樂部的預備隊在本賽季聯賽中的成績,積分多者,其中超俱樂部勝出。因此,中超俱樂部不可能將自己的年輕球員放走、寧可讓他們坐在冷板凳,或者在預備隊裡待著,也不讓他們到所謂的乙級聯賽中得到鍛鍊。

而中甲聯賽,又是與中超、中乙並行的聯賽。絕大多數的球員即便打不上中超、也不願意在預備隊中等待遙遙無期的“晉升”機會,而轉投中甲。真正到中乙打比賽的,只有那些割捨不了對足球的喜歡、在中超、中甲又打不上比賽的30多歲的老將。也有一部分年輕球員出於就業的需要,不得不在中乙“混日子”。

這就是足協的導向作用出了問題。要麼取消預備隊聯賽,要麼下大力氣建設中甲、中乙聯賽,讓中超俱樂部不得不重視自身青訓建設、不得不從中甲、中乙聯賽中尋找人才。否則,脫節的聯賽,只憑一個賽季的升降級制度,“不願衝超”的笑話還將繼續。至少選材的面,永遠只是侷限於俱樂部的梯隊建設,或者財大氣粗的俱樂部可以到處“挖角”,而不會形成一種良性的、“金字塔”式的、水到渠成的人才成長機制。

第二、U23政策只是大方向錯誤基礎上的局部行為,改變也只是局部上的修正

U23政策實施了兩年多,取得了一些成績,少數年輕球員在中超聯賽得到了較好的鍛鍊,也出現了黃紫昌、張玉寧、韋世豪、楊立瑜、嚴鼎皓、李聖龍、魏震、朱辰傑、段劉愚等新生代球員,他們中的大部分都進入了國家隊或者國奧隊,並且成為主力球員。

但如上所述,由於聯賽的脫節,U23球員只能在中超聯賽中勉強解決一部分上場問題。特別是本賽季上半程之前,大多數的U23球員只是迫於政策而“涮水”,淪為笑話。而一些俱樂部為了應付U23政策,在歸化球員問題上“打擦邊球”。上半賽季,個別歸化球員往往在比賽進行到90分鐘即將結束時才得到上場的機會就是最好的例子。而國安的U23球員郭全博,打了一個賽季的主力之後,因為球隊引進鄒德海而徹底“隱身”,以致最後連國奧第一替補門將的位置都已經失去。

下半賽季,足協新班子對U23政策進行了調整,不再追求上場數量上的“3人次”,而更改為“自始至終要有U23球員”。表面上看,是從“量”改為“質”,看似更強調質量。但實際上意義也並不大,或者說有利也有弊。

比如說魯能原來有段劉愚、趙劍非、陳科睿、田鑫等多名U23球員可用,一段時間內基本上打了主力或半主力。但下賽季U23政策一變,基本上就只有段劉愚得到上場機會了,甚至連歸化球員德爾加多都放到了冷板凳上了。

這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最終犧牲品仍是U23球員。因為雖然上場的只有一名,但每個俱樂部不得不準備2-3名U球員,以防各種不測。而如果其中一名U23球員狀態一直穩定,其他的U23球員就只能坐冷板凳了。

一般來說,20歲左右的球員,其技術基本已經定型,通過參加頂級聯賽再提高的可能性不大。如果大多數一直坐在冷板凳,確實是“沒希望了”。或者說,即使進入了中超聯賽,也只能是帶著較低的水平、是“劣製品”、“帶病”參賽。

第三、中國足球的發展,需要科學的“規劃”,更需要“行動”

前任不點評現任的工作,是官場的某種“哲學”。這次李毓毅能夠大膽打破這一“常規”,可謂非常難得。對錯先不論,至少從某種角度而言,是對中國足球負責任的表現。

政策的延續性也好、局部的改變也罷,應該都是著眼中國足球的發展。但說得再多、再好,也不如一次實實在在的行動。另一方面,在制定政策的時候,能夠從更長遠的發展為出發點、儘可能做得更科學、更合理,這是前提。否則,方向錯了,越努力,結果往往就越偏離自己的目標。

如果總把眼光放在中超聯賽,放在眼前,無論如何折騰,也總跳不出惡性循環的怪圈、找不到癥結所在。也難怪,特魯西埃、在貴州支教的西班牙教練等,無一例外指出中國足球只著眼眼前、只重視中超聯賽。

如果真的要想提高、發展中國足球,除了搞好俱樂部梯隊建設之外,足協首先應該站在宏觀的角度,指導、規劃、建設好中甲和中乙聯賽。其中之一,就是取消預備隊聯賽,更要取消預備隊聯賽與中超俱樂部成績排名掛鉤的錯誤做法。在此基礎上,適當收緊“中超四帽”、控制中超俱樂部的投入。

至於近日坊間傳說的下賽外援放開的政策,我認為也是錯誤的做法。個人認為,等到中甲、中乙聯賽更為成熟時再執行。否則,大量的資金依然集中在中超聯賽,中國足球依然是盯著中超,中國足球就繼續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中國足球的發展和提高就成為一句空話,至少會走更多的彎路。


久古gg


確實有這麼一說,看看目前國內本土最好的球員都是在18,19歲就在俱樂部球隊踢主力。這是足球球員長球的黃金年齡段。例如鄭智19歲就開始進國家隊,魯能的王永珀,鄭錚,劉彬彬,吳興涵,崔鵬,周海濱等。數不勝數,像崔鵬20歲已經在亞冠塞場進球了。所以足協出臺政策鼓勵俱18,19歲青年梯隊踢乙級聯聯賽是明智之舉。是提升國內本土足球人材的根本出路。是中國足球水平提升的基石,不知道這個政策什麼時候出臺,應該是越早越好,否則不知道荒廢多少足球人材。而且這也是歐洲足球已經證明了的。


一米體育


從來沒有了解足球比賽意義,張口閉口就是中國足球需要讓年輕球員多實戰比賽?做為一位中國足協政客,可能世界足球發展趨勢,足球規則競爭價值都不懂,想起來一件事拍腦袋就來,做過調研掌握一個國家比賽質量要求嗎?足球文盲,還為中國足球出主意。年輕球員是應該多打比賽,這是世界足球培養球員共同目標,但國家設定比賽級別層次平臺需要完善體系支撐,中國幾級聯賽隨時為年輕球員打開大門,但你必須具備比賽能力和水平,聯賽制度是為這個中國足球體系服務,優勝劣汰精英才華集比賽內容,而不是為了照顧年輕球員,撥苗助長急功近利,為什麼要設計一級一級比賽體系,就是人體結構需要不同足球比賽中對抗體現一名球員水平處在什麼等級,尤如中國圍棋比賽中,九段選手和三段比賽選手比賽,體現不了比賽公平,足球設定等級,也是希望年輕球員在抵級別比賽中,快速成長儘量在比賽中適應提高個人能力機會,什麼級別比賽也不能一刀切?尤其抵級別比賽,更需要老隊員傳幫帶教會年輕球員比賽,從經驗上處理比賽能力為年輕球員建立比賽自信心,這中國足協李大傻懂足球嗎?是不是閒的,刷刷新聞。為自己樹碑立傳,中國足球能出現一個這祥人物,真是中國足球悲哀!



胡雄32


這話沒毛病啊,年輕球員就是需要比賽機會,那才能得到快速的成長。但是拔苗助長,殺雞取卵,又有什麼意義呢?反思過U23政策嗎?關鍵在於球員有沒有真本事。

中國足球的落後,其根源在哪,這個必須搞清楚,中國足協作為管理者,有沒有擔起這份責任?十八九歲坐冷板凳是基本沒希望,但是球員沒本事,靠U23政策拔苗助長,結果呢?滿地雞毛吧?

作為前中國足協副主席,在制定這些政策的時候,有考慮過實際情況麼?對於U23政策帶來的後果,有沒有預案?

至少在目前來看,這個U23政策就沒有達到應有的效果,反而是搞得烏煙瘴氣。

只要球員有真本事,別說十八九歲,再小的年紀都可以綻放光芒。

中國足球不是沒出現過這種情況,例如孫繼海、黃博文等球員,不是靠自己真本事踢上比賽嘛?現在上海申花球員朱辰傑同樣靠能力踢上比賽,併入選裡皮的國足。

是金子總會發光的,縱觀世界足壇,均是如此。朱辰傑為什麼能達到這個成就?難道靠的是U23政策?當然也不是說完全沒有,關鍵是朱辰傑非常自律,自我要求也極高,沒有辜負這份天賦。

靠U23政策踢上比賽的球員,有幾個真正成才?

如果球員有能力,任何主帥都不會置之不理。反之,就是中國足球聯賽亂象,上場被秒換。雖然說這樣的做法,對球員的信心打擊很大,但球員就是達不到比賽要求,為什麼要硬撐呢?繼續堅持讓球員比賽的話,那才會更加打擊球員信心,而且以球隊成績為代價,這可不是職業足球。

U23政策也執行這麼久了,有幾個球員真正成才?基本都是過眼雲煙,偶爾閃光而已。

這種拔苗助長的方式,非但沒有達到效果,反而帶來諸多影響。

U23政策的落實,讓聯賽精彩度不斷下滑,俱樂部成本不斷增加,關鍵還在於造成人才的浪費,不少球員因為沒有政策保護,不得不在球隊失去位置。

年輕球員沒培養出來,反而荒廢了不少無政策保護的球員。這種殺雞取卵的做法,真的可取嘛?

要想提高中國足球水平,讓年輕球員真正踢上比賽,關鍵在於青訓的質量和球員自身的努力。

中國足協的工作重點應該在青訓方面下苦工,提高青訓質量,建立各梯級賽事,讓球員邊學習邊比賽,逐步依靠自己的能力去慢慢立足,直至得到在一線隊表現的機會。

如果僅靠政策的保護,那就能夠提高球員水平,這還輪得到中國足球來搞?

縱觀世界足壇,那個國家的球員不是靠有質量的青訓?沒有這些青訓的努力,何來以後的成果?即使是足球強國,如果青訓出問題了,那也會慢慢隕落。

道理基本是這個道理,但是必須搞清楚前提條件。足球的發展不是靠這些不切實際的政策“掩護”,唯有實打實的去幹,從娃娃抓起。

至於李毓毅所說的論斷,這個值得贊同,毛病不大,關鍵是球員有沒有這個本事。不過呢,李毓毅還說中乙聯賽要減少老將上場機會,控制在3個,這就無法理解啦。難道把24歲的球員逼退後,也要讓30歲的球員下崗?

中國足協,醒醒吧!


常夢長樂


中國足球近年來一直都是讓人又愛又恨的話題,國內球員不爭氣,讓足協不得不採取歸化政策來衝擊世界盃,為了歷史性的再一次踏入世界級決賽圈,足協可以說是冒著極大的風險去歸化各種球員,儘管另一邊足協也針對u23球員採取了一定的政策保護措施,但也沒有得到預期的效果,在本賽季中超聯賽中,多名u23球員被“秒換”,也讓所謂的u23政策淪為了笑話,同時也映射出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當下這一些年輕球員,實力真的是不行。

近日前足協副主席李毓毅也對目前的u23政策提出了個人的看法,李毓毅表示,自己當年從事足球管理工作的時候,范志毅、祁宏和吳承瑛等人都非常年輕,才十八九歲,而且幾年之後他們都是國家隊主力裡,現在的年輕球員,別說進入國家隊,就連獲得出場機會都困難!在十八九歲這個年紀裡如果還在坐冷板凳的話,基本上就沒希望了!

李毓毅的話語說的是一針見血,年輕球員如果無法獲得足夠的出場時間,那麼想要成長起來就會更加困難,一直坐在冷板凳上,還不如“走出去”來得實際。當然,球員們沒有得到足夠的出場時間,除了有可能得不到教練賞識之外,更有可能是因為自身實力的不足,如果真的有實力,再年輕也能得到認可,是金子總會發光的,現在歐洲聯賽也有不少未滿20歲就大放異彩的年輕球員,而在中超聯賽中,這樣的球員幾乎是不存在的。

當初在替換鄭智出場並且帶上隊長袖標的16歲球員張奧凱,如今也即將年滿二十歲,儘管他已經踏上了留洋之路,但依舊沒能闖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雖然張奧凱還非常年輕,但仍然需要爭取在球隊中獲得一個屬於自己的位置。當下國內的足球環境,想要出現所謂的天才妖星實在是太過困難,就連27歲的武磊,也在西甲弱旅球隊中難以坐穩首發,就更不要說國內的其他球員了,在中超聯賽都無法站穩腳跟,想要立足歐洲聯賽,自然更加困難。


綠茵集中營


沒錢能上場嗎?是靠實力的嗎?官話我也會!你需要的是保證球場乾淨!


紘皸


說的完全正確,像林良銘二十三歲在葡超還進不了一隊其實已經完了。就是回到國內估計也沒有中超球隊簽約。長期在國外踢業餘聯賽不如早幾年回國踢職業聯賽,也許現在已經踢出來了。


我的太陽146879639


武大郎開店,比我強的都不要,真實寫照。


手機用戶5519274037


這叫不走運,沒踩上點,千里馬常有,伯樂太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